沃尔夫-凯惜纳-黄鸣龙还原反应

✍ dations ◷ 2025-02-23 14:29:20 #沃尔夫-凯惜纳-黄鸣龙还原反应
沃尔夫-凯惜纳-黄鸣龙还原反应(Wolff-Kishner-Huang还原反应)是一个有机还原反应,羰基化合物(醛或酮)在高沸点溶剂如一缩二乙二醇中与肼和氢氧化钾一起加热反应,羰基还原为亚甲基。原来的反应过程是用醛酮、肼与金属钠或钾在高温加压或封管中进行,而后黄鸣龙将方法作了改进,用高沸点溶剂代替封管,碱金属单质也被其他碱(如甲醇钠)所替代,使得反应的操作变得更加方便。该反应的综述参见:。反应的可能机理如下:首先肼与羰基缩合生成腙,然后碱作用下氮上的质子脱去,双键位移,氮气离去,生成的碳负离子从水中夺取质子。氮气离去一步在热力学上推动了反应进行。哈佛大学化学系Fieser教授在Topics in Organic Chemistry书中提到过此改进方法的发现经过,现翻译如此。此改进纯属偶然。黄鸣龙当时从中央研究院跑美国做访问学者。跟随费塞(Louise Fieser)做研究。费塞让黄做一个Wolff-Kishner实验, 黄开始反应后临时有事去纽约,临行前让隔壁一个黎巴嫩籍的同学帮忙照看反应。黄走后数日,处在回流中的烧瓶软木塞逐渐松动,开了个口子。黎巴嫩同学因为只答应照看反应,从而没有帮忙把软木塞扶正。其结果是反应物中的肼和生成的水全跑光了。黄回来一看非常意外,但很快他发现产率很高。在他给费塞的实验报告上写道:反应未正常完成,但产率很好。于是黄鸣龙改进法就这样被发现了。这个改进的意义在于使所需时间从50个小时缩短至3小时,产率从40%提高到90%,论文发表以后迅速成为标准方法。黄的改进之处在于令水和过剩的肼蒸发掉,然后反应混合物可以顺利地升温到所需的温度。而反应使用的乙二醇并不是黄的独创,而是Soffer的发明的。

相关

  • 分子克隆分子克隆(英语:Molecular cloning,又译分子纯化繁殖),而克隆英文字面上的意思,其实就是分子克隆,定义是指分离一个已知DNA序列,并以in vivo(活体内)方式获得许多复制品的过程。这一复
  • 科技美国科技美国的科学技术一直以强大在世界上著称,人类史上很多重要的发明,包括白炽灯、轧棉机、通用零件、生产线等都是源自美国,美国第一个研究出了原子弹,在冷战期间实行阿波罗
  • 性质在逻辑学、数学和哲学中,性质(英语:property)是对象的特征,例如:红苹果的性质包括红性(英语:redness,直译:红的-名词标记)。性质可以被认为是对象拥有的形式。但是,性质和那些独立的例示
  • 肌红蛋白3RGK· oxygen binding · heme binding· transport · heart development · response to hormone stimulus · slow-twitch skeletal muscle fiber contraction ·
  • 玫瑰糠疹玫瑰糠疹(Pityriasis rosea)是一种皮疹。它是良性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造成很大的不适。 典型的玫瑰糠疹,开始出现单一的母斑样的皮肤损害,然后在一周或两周内,出现全身广泛的
  • 旁系同源在生物学种系发生理论中,若两个或多个结构具有相同的祖先,则称它们同源(Homology)。这里相同的祖先既可以指演化意义上的祖先,即两个结构由一个共同的祖先演化而来(在这个意义上,蝙
  • 移动基因转座子(英语:Transposon,亦称为转座元件,跳跃子)是一类DNA序列,它们能够在基因组中通过转录或逆转录,在内切酶(Nuclease)的作用下,在其他基因座上出现。转座子的这种行为,与假基因(Pseud
  • CD18n/an/an/an/an/an/an/an/an/an/a整联蛋白β-2(英语:Integrin beta-2,CD18)是一个由人类基因 ITGB2 编码的蛋白质,是整联蛋白的一种β亚基。能与下列四种整联蛋白α亚基搭配形成四
  • 解思深解思深(1942年2月18日-),生于青岛,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9年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就读,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金属物理专门化。1983年获中国科学院物理
  • 离子化电离(英语:Ionization),或称电离作用、离子化、游离化是指在(物理性的)能量作用下,原子、分子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离子的过程。电离大致可细分为两种类型:一种连续电离(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