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碱性粒细胞

✍ dations ◷ 2025-04-03 10:45:36 #嗜碱性粒细胞
嗜鹼性球或嗜鹼性粒細胞(英语:Basophil 或 Basophilic granulocyte)是一种最少见的粒细胞,约占循环系统中白细胞的0.5%至1%,得名自其可以被碱性的染料染上色的特性,是许多免疫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中促进发炎反应的细胞,与过敏性休克、气喘、别构性皮肤炎、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有关。嗜鹼性粒細胞于1879年由德国生物学家保罗·埃尔利希发现,而他于前一年(1878年)亦首次描述了肥大细胞。嗜鹼性粒細胞的细胞质中有许多大的颗粒,在显微镜下容易与细胞核混淆,但当尚未染色时细胞核就清晰可见且通常分成两叶。肥大细胞与嗜鹼性粒細胞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两种细胞都存有组胺,一种会在特殊情形下被刺激释放的化学物质。如同大多数的粒细胞,嗜鹼性粒細胞在需要时可由血液进入组织中。嗜鹼性粒細胞参与了许多形式的发炎反应,尤其是造成过敏的种类。嗜鹼性粒細胞中含有称为肝素的抗凝血剂,可避免血液太快凝集,也含有血管扩张剂组胺,可促进血液流至组织中,嗜鹼性粒細胞在受寄生虫感染的部位会异常增高,如同嗜酸性粒细胞,嗜鹼性粒細胞在对抗寄生虫感染与过敏反应都扮演重要的角色,大量出现于发生过敏的组织中。嗜鹼性粒細胞的细胞膜表面有可与IgE结合的蛋白质受体,IgE是一种参与对抗寄生虫感染与过敏反应的抗体,结合在嗜鹼性粒細胞上的IgE可对环境中的物质产生选择性的过敏反应,如花粉粒或某些寄生虫。有研究显示嗜鹼性粒細胞可能为抗原呈递细胞,可以第二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英语:MHC class II)(MHC II)将抗原呈现于细胞表面以供T细胞辨识,促进T细胞分化为TH2辅助细胞,但也有研究认为嗜鹼性粒細胞仅能在树突状细胞促进TH2辅助细胞的分化后起到增强作用。嗜鹼性粒細胞可为CD200(英语:CD200)抑制,6、7与8型的疱疹病毒具有CD200的同源蛋白,因此亦能抑制嗜鹼性粒細胞的活性。人类与老鼠的嗜鹼性粒細胞有如下相同的免疫表型:FcεRI+、CD123+、CD49b(DX-5)+、CD69+、Thy-1.2+、2B4+、CD11bdull、CD117(c-kit)–、CD24–、CD19–、 CD80–、CD14–、CD23–、Ly49c–、CD122–、CD11c–、Gr-1–、NK1.1–、B220–、CD3–、γδTCR–、αβTCR–、α4和β4-整联蛋白阴性。有研究显示嗜鹼性粒細胞的免疫表型CD13、CD44、CD54、CD63、CD69、CD107a、CD123、CD164、CD193/CCR3、CD203c、TLR-4与FcεRI均为阳性。当被激活时,有些表面蛋白的表现量会提升(CD13、CD107a、CD164)或暴露(CD63与胞外酶CD203c)。当嗜鹼性粒細胞被激活时,会释放组胺、蛋白聚糖(如肝素和软骨素)与蛋白酶(如弹性酶(英语:Elastase)与溶血磷脂酶(英语:Lysophospholipase)),也会释放白三烯等脂类与多种细胞激素。组胺与蛋白聚糖可储存于细胞质的嗜碱性颗粒中,其他释放性物质则是释放时才制造。这些物质都与发炎反应有关。嗜鹼性粒細胞是细胞激素白细胞介素-4(参与过敏反应与IgE制造的重要细胞激素)的重要来源,在某些免疫反应中其合成的白细胞介素-4甚至可能比T细胞合成的还多。嗜鹼性粒細胞减少症(英语:Basopenia)患者体内的嗜鹼性粒細胞数量异常地少,有报导指其与自体免疫性的荨麻疹有关,而有些过敏疾病、感染与溶血性贫血(英语:Hemolytic anemia)可造成嗜鹼性粒細胞增多症(英语:Basophilia)。表位(线性、构象)抗体(单株抗体、多株抗体、自身抗体) · 多株 B 细胞反应 · 同种异型 · 同种型 · 遗传型

相关

  • KK00-K14 口腔、涎腺和颌疾病K20-K31 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疾病K35-K38 阑尾疾病K40-K46 疝K50-K52 非感染性肠炎和结肠炎K55-K63 肠的其他疾病K65-K67 腹膜疾病K70-K77 肝疾病
  • 奇脉奇脉(Pulsus paradoxus),是吸气期间收缩压和脉博异常的大幅度下降。正常情况下,收缩压下降不超过10mmHg。然而,当收缩压下降的程度超过10mmHg,即称为奇脉。奇脉与脉率和心率无关。
  • 胞器细胞器(英语:organelle,或称胞器)是细胞的一部分, 是细胞中通过生物膜与细胞中其他部分分隔开来的、功能上独立的亚细胞结构,与细胞质基质和细胞骨架统称为“细胞质”。细胞器可依
  • 酦酵发酵作用(英语:fermentation)有时也写作酦酵,其定义由使用场合的不同而不同。通常所说的发酵,多是指生物体对于有机物的某种分解过程。发酵是人类较早接触的一种生物化学反应,如今
  • 球杆菌球杆菌(英语:coccobacillus 複數時:coccobacilli)是一种形状介于球菌、杆菌之间的微生物。它的形状是非常短的杆形,因而常常被误认为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阴道加德纳菌和沙眼衣原体
  • 双链RNA病毒核糖核酸病毒(英语:RNA virus),又称RNA病毒,其遗传物质为RNA,这些核糖核酸通常是单链RNA(ssRNA),但是也可能是双链RNA(dsRNA)。由RNA病毒感染造成的著名人类疾病包括艾滋病(AIDS)、埃博
  • HDN新生儿溶血症(HDN, 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fetus and newborn)是一种第二型过敏反应,是由于母亲和胎儿的血型不同而引起的疾病。若母亲体内有对抗胎儿血型的抗体,这些抗体便
  • 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Neonatal jaundice)是指新生儿因为体内胆红素浓度偏高,造成巩膜及皮肤发黄(黄疸)的情形,其他的症状包括睡眠过多或是食欲不佳。其并发症包括癫痫发作、脑麻痹以及核黄
  • 肥皂肥皂,又名香皂、雪文(台湾话)、茶箍(台湾话)、饼药(潮汕话)、番枧(广府话),是用作个人清洁用品的表面活性剂,通常以固体块状的形式存在。古代不管是东西方,最早的洗涤成分不外乎都是碳酸
  • 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加夫里洛·普林西波(塞尔维亚语:Гаврило Принцип;拉丁化:Gavrilo Princip,1894年7月25日-1918年4月28日),波斯尼亚人,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经过两个月的预谋,1914年6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