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托·冯·俾斯麦

✍ dations ◷ 2024-12-22 19:52:02 #奥托·冯·俾斯麦

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德语: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劳恩堡公爵,普鲁士王国首相(1862-1873 , 1873-1890),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1871-1890),人称“铁血宰相”(德语:Eiserner Kanzler;“铁”指武器,“血”指军人的鲜血,可指战争)、“德国的建筑师”及“德国的领航员”。奉行“铁血政策”。但他在1871年德意志统一后,对外收敛锋芒,强调自己不过是“诚实经纪人”(或翻成“诚实中介人”)。俾斯麦是十九世纪欧洲最卓越的政治家之一,也是德意志地区首屈一指的政治人物,担任普鲁士首相期间通过一系列铁血战争统一德意志,并成为德意志帝国第一任宰相(又译“帝国总理”)。俾斯麦是保守派,维护专制主义,镇压了19世纪80年代的社会民主主义运动;但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制度,及社会保险。由于其对德国统一的贡献,加上卓越及伟大成就,俾斯麦最后获昇任为德意志帝国陆军上将。在2005年德国电视二台票选最伟大的德国人活动中,他排名第九,次于第八伟大的印刷术发明者约翰内斯·古腾堡。

1815年4月1日,俾斯麦出生于普鲁士小镇兴奥森(今处于萨克森-安哈尔特州)。其家族为传统容克,拥有很多土地及庄园。俾斯麦的父亲斐迪南·冯·俾斯麦(Ferdinand von Bismarck,1771–1845)是一位地主和退休军官,终日只与友人打猎,并以35岁之龄娶了17岁的妻子,即俾斯麦的母亲威廉明妮·露易丝·门肯(Wilhelmine Luise Mencken,1789–1839)。俾斯麦的母亲与其父亲的出生背景大为不同,自小生活在资产阶级的家庭,并且长居市区,因而有着较为开放、先进的思想,而不像其父般保守、守旧。俾斯麦有一个比他年长5岁的哥哥及一个妹妹。俾斯麦父亲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军人,为国尽忠。他母亲则希望他成为政治家,在政界大显光芒,虽然其双亲的期望大为不同,但最后俾斯麦同时达成了。

6岁时,俾斯麦被送往柏林小学读书。由于同学大多生长在资产阶级的家庭,因此大多排挤他这样一个容克之子,令他的童年承受着极大的痛苦与压力。12岁时,他进入了中学,但仍然受到同学排挤。但他并不感到灰心,反而勤奋向上,学会英语、法语、俄语、波兰语、意大利语,使其成为一个多语言的天才,并为其日后的外交官生涯打下基础。

1832年,未满17岁的俾斯麦便入读了哥廷根大学。然而,俾斯麦并不满意大学的生活。在其就读大学期间,他经常腰间佩剑,并牵着一只大狼狗。但却无心向学,并染上很多恶习,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后来虽转到柏林大学入读法律系(1833-35),但仍然没有满意。1838年在格赖夫斯瓦尔德作为后备军参加军训时,进入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学习农业。

在哥廷根时,俾斯麦与美国学生、后来的美国历史学家和外交约翰·洛斯罗普·莫特利成为好友。后来此人在1839年写作的小说《莫顿的希望,或乡下人的记忆》(Morton's Hope, or the Memoirs of a Provincial)中说俾斯麦当时鲁莽而古怪,但却是一个很有天分和魅力的年轻人。且求学时启,显现俾冲动好斗性格,常找同学斗剑,以致脸被刀划伤,终生脸留一刀疤,虽然俾斯麦毕业后成为了律师,但他并不甘于此,于是投考公务员,当上了一个小书记。

在此时他结识了一位贵族女子,两人订婚,可是他没钱,想以赌博赚聘金,却反而输掉所有金钱,并欠下很多债务。因此这次婚约取消了。其后他结识了一位牧师的女儿并订婚,但那位女子亦跟一位富有的军人走了。结果俾斯麦只有带着欠债,回到家乡。

回到家乡后,他与其哥哥分家,当上了庄园主人,可是他并不满意这种生活,所以很快便再次进入政坛。

这次步入政坛,使俾斯麦一生命运改变。他首先当上了河堤监督官,这份差事很适合俾斯麦好胜的性格,因此他当得很称职,很快便树立了正面的形象。他借此机会参加议会选举。虽然只当选为候补议员,但他却成功以手段逼使一位议员以患病理由退出,结果他成功当选为柏林州的正式议员。这年是1847年5月,俾斯麦当时只有32岁。 同年,他与一位名叫乔安娜的女子订下婚约,并于该年完婚。

但就在次年,著名的德意志1848年革命爆发,普鲁士国王被俘。 俾斯麦决定亲赴柏林,打探虚实。他遇上了已经逃往英格兰的威廉亲王的妻子奥古斯塔,后者打算将其子腓特烈扶上王位,但奥古斯塔没有接受俾斯麦的帮助。 俾斯麦最初的设想是动员自己领地内的农民参军保王, 但到达柏林后,上级只让他为军队提供补给。

1849年俾斯麦被选入新的普鲁士州议会(德语:Preußischer Landtag)(Preußischer Landtag),当时他的立场是“反德意志统一”。随后他当上了埃尔福特议会(Erfurt Parliament)的普鲁士代表,但其目的仍然是阻挠德意志统一的进行。最终该议会因为无法得到德意志最大的两个组成部分,即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支持而以失败告终。

1851年,俾斯麦出驻法兰克福邦联会议之普鲁士代表,并于不久后升为大使,而这份差事他足足做了8年。

1857年,腓特烈·威廉四世精神失常,因此由其弟威廉亲王摄政,威廉亲王摄政后,即时召见俾斯麦,并任命他为驻俄大使。

在1861年威廉亲王登基,是为威廉一世,但他随即在扩充军备方面,与议会发生冲突。无奈之下,只有任命俾斯麦为内相,但俾斯麦并不甘于只当内相,故此并不履行。

在1862年春,俾斯麦回到柏林,普王因为内部的压力,并不能升他为首相。结果俾斯麦请辞,并被改派为驻法大使。同年,在普鲁士议会新一轮选举中自由派获得了绝对胜利,并马上否决了普鲁士政府的对军事改革的全部拨款,政府和议会陷入了僵局。在重大矛盾之下,俾斯麦成为首相的唯一可能人选。1862年9月23日,威廉一世召回俾斯麦,并任命其为首相兼外交大臣。

成为首相的俾斯麦在9月26日的下院首次演讲中坚定的对议会发表“铁血演说”:“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从此俾斯麦被冠上了“铁血宰相”的绰号。随后国王对俾斯麦说:“我很清楚结局,他们会在歌剧广场朕的窗前砍下你的头,过些时候再砍下朕的头。”而俾斯麦则回应道:“既然迟早要死,为何死得不体面一些?……无论是死在绞架上抑或死在战场上,这之间是没有区别的……必须抗争到底!”从此,国王和他的首相间形成了十分特别的牢固关系。

在俾斯麦就任首相后,并未能解决与议会的冲突,为此,他便欲以德国统一的大业来转移议员的视线,并争取工人阶级的支持来抗衡资产阶级自由派。很快地,他便开始筹划三场统一战争。

丹麦作为德意志的北邻,经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务,因此俾斯麦第一个便要解决丹麦。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在1863年石勒苏益格在波兰革命中被纳入丹麦。而战争同时可以观察奥国实力,为普奥战争作好准备。

在1861年,丹麦国王欲接管普丹边境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地,俾斯麦立即以此制造争端。他首先确保如果普丹开战,其他列强不会干涉,并与奥地利结盟共同攻打丹麦,最后逼使丹麦放弃这两个州。

在1864年10月30日所签订的《维也纳和约》中,规定丹麦放弃两地。而于1865年8月14日普、奥两国达成《加斯坦因专约》,将石勒苏益格划归普鲁士统治,荷尔斯泰因则归属奥地利。

但是这其实是俾斯麦处心积虑的阴谋,因为奥地利所得的荷尔斯泰因不但面积狭小,而且被普鲁士包围。这样奥地利很容易便会与普鲁士发生冲突,因此这是一条将奥地利推向与普鲁士发生战争的导火线。

在普丹战争后,俾斯麦决定要将奥地利赶出德意志邦联,以利于将来德国的统一。因此他着手孤立奥地利,首先俾斯麦答允协助俄国取消《黑海中立条款》。并与法皇拿破仑三世会晤,表示普鲁士不反对把卢森堡及莱茵河区让给法国,以此确保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而英国当时继续实行光荣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奥发生冲突时会保持中立。最后,他在1866年4月8日,与意大利签订攻守同盟条约,规定如果普鲁士在3个月内与奥开战,意大利则必须同时对奥宣战,只有在奥地利归还威尼斯予意大利的情况下,方可与奥讲和。

最后,奥皇因为不满意《加斯坦因专约》的条款,而要求用普鲁士最富庶的工业区西里西亚交换荷尔斯泰因,因此俾斯麦以此借口,指责奥地利毁约。结果在1866年5月,威廉一世下令全国总动员,并于同年6月对奥宣战。意大利亦依据攻守同盟条约,同时对奥宣战。

不久,普鲁士便征服北德的亲奥小邦,并于1866年7月3日以29.1万军力在萨多瓦与23.8万奥军发生大战,即萨多瓦会战,最后奥军战败。

而这时俾斯麦决定与奥讲和,而不是乘胜追击,因为他明白对于普鲁士最有利的做法不是消灭奥国,而是将奥地利逐出日耳曼联邦,并且让其作为抵挡俄国西进的屏障。因此他在该年8月23日签订的《布拉格条约》中给予奥地利极为宽容的讲和条件,以便于保持对奥的良好的关系。

普奥战争结束后,妨碍德国统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后控制着南德诸邦的法国了。

由于法国仍然在幕后操控著南德意志地区的各个邦国,阻碍德国统一。因此,俾斯麦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制造争端,逼使法皇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而普鲁士则借此团结德意志民族,对法国作出进攻。

普鲁士很快便击退了入侵的法军,并向法国作出反攻,在色当会战中,普军战胜法军,拿破仑三世投降。随后普军进军至巴黎,协助巴黎新成立的国防政府消灭巴黎公社,以便获得大量赔款。

最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厅中登基,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并从法国获得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及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

虽然德意志统一了,但俾斯麦仍需面对众多国内外问题,因此他采行内、外两种态度理政。在德意志帝国内,他依然保持高压强横的作风,打压天主教势力与左派劳工;国外方面,他避免树立外敌,自称“诚实经纪人”来协调欧洲大国的纷争,表现出与过往“铁血宰相”完全相反的姿态和风格。

在国内问题方面,首先在1871年至1877年间的“文化斗争”中,与罗马教廷互相攻击,最后以双方互相妥协结束。再在1878年随即开始“围剿左派”,制定《反社会主义非常法》,以打压社会民主党。但同时间,他亦制定了很多保障工人的措施,来进行拢络,虽然很多只属表面性质,但仍使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劳工立法的国家。

在国外问题方面,自德国统一后,俾斯麦便不希望再有对外战争,以便让德国可以休养生息,培养国力。因此他并不像其他欧洲国家一般,大量掠夺殖民地。但他又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孤立法国。首先在1873年,他与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缔结“三帝同盟”。而在1877年,俄土战争爆发,俄国大败土耳其,并签订了《圣斯提法诺条约》。结果在1878年,于柏林举行了柏林会议。在会议中,他偏袒奥匈,但在表面上仍表现中立而自称“诚实经纪人”。这使得俄国成了大输家,导致德俄关系恶化,俄国退出三帝同盟。俾斯麦随即与奥匈重订盟约,称为“德奥同盟”。然而俾斯麦担心俄国会转投法国,因此于1887年与俄签订“再保险条约”。

在1882年,他又与意大利、奥匈帝国签订“三国同盟”。

1888年3月9日(三皇之年),90岁的威廉一世逝世,其子腓特烈·威廉继位,称为腓特烈三世,但在即位99日后随即病故(故称百日皇帝)。结果其子威廉二世继位,时年29岁。这位年少气盛的少年皇帝不甘受制于俾斯麦,因此与俾斯麦在很多问题上出现分歧。而当时俾斯麦已达73岁高龄,更已执政了长达26年。结果在一系列权力斗争后,俾斯麦明白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感到心灰意冷,在1890年3月18日向威廉二世呈辞,正式下野,结束30年执政。

俾斯麦下野之后,长居于汉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鲁庄园,并著有回忆录《思考与回忆》。该书的精确性饱受质疑,俾斯麦将各个历史事件渲染地过度戏剧性,而且总是将其中自己的形象塑造得非常好。

1898年7月30日,这位名震天下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悄然离世,享寿83岁。俾斯麦离世后不久,俾斯麦的政敌便迅速清除了他在政界中的势力,改革从此终止,德国走向他生前一直努力控制及防止的军国主义,最终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魏玛共和国 魏玛共和

东德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相关

  • 蛋白石蛋白石,英语音译为“Opal”或“澳宝”,宝石学名称为欧泊,是二氧化硅的水合物,成分为SiO2·n H2O,是非晶质结构,所以无一定的外形,断口为贝壳状,主要是二氧化硅的胶体沉淀形成的,如果
  • 火炉炉是一种提供燃料燃烧的容器,多以陶土烧制,亦有以木、石、金属制成,有瓮形、盆形,亦有四方形。使用方法为在底部铺上灰,其上置放燃料(如煤炭),燃烧燃料时可用来取暖或加热物体,属早
  • 美国国际开发署美国国际开发署(英语: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缩写:USAID),或称“美国国际开发总署”,是承担美国大部分对外非军事援助的联邦政府机构,继承国际合作总
  • 一级方程式世界车手冠军F1车手世界冠军(英语:Formula One World Drivers' Championship ,WDC)是由国际汽联颁发的用以奖励在一个赛季中最为成功的车手。这一奖励的归属取决于车手在各个分站赛中的表现,
  • D09(Antifungals for dermatological use)(Emollients and protectives)(Preparations for treatment of wounds and ulcers)(Antipruritics, including antihistamines, anesthetics,
  • 2014年高雄气爆事件2014年高雄气爆事故是2014年7月31日23时55分以后至8月1日凌晨间,发生在台湾高雄市前镇区与苓雅区的多起石化气爆炸事件。7月31日约21时,民众通报疑似有瓦斯泄漏。几个小时后该
  • 染整工业染整工业是纺织工业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纤维材料经过纺纱,织造生产出坯纱,坯布(原布),然后都要经过染整加工才能使用。染整加工主要是通过化学
  • 副将副将为元朝、明朝和清朝的一个军衔级别,又称为协镇;次于总兵,高于参将,相当于以前的副总兵。清太宗天聪八年(1634年),以梅勒章京(满语: ᠮᡝᡳᡵᡝᠨ ‍ᡳᠵᠠᠩᡤᡳᠨ,转写:meiren-i j
  • 存档档案(英语:archive;或称存档、归档、封存)是指组织或个人在业务处理过程所产生、持有、保存并公开作为历史史料的一级来源的堆积物——文件公文(条约、宣言、外交文书、政府有关
  • 山地气候高地气候(highland climate)或称高山气候(Mountain climate)是粗糙的地理学术语,用来指称在高山的气候,或是更广泛的说,指高原地区的气候。它通常拿来与低地气候作对比,后者指称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