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头狮子舞,是一个曾流行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普陀区的舞蹈表演形式,属于舞狮的一种。
1930年代初,安徽滁县失地农民赶荒至上海,大多数留在上海复兴面粉厂、福顺面粉厂等当工人,并将家乡舞作为厂间表演形式(最初为乞讨卖艺形式)。后因面粉厂陆续合并,及之前那传人陆续去世而逐渐走衰。1950年,上海面粉公司的单元根与同事排练狗头狮子舞,获得面粉公司欢迎。之后上海中苏友好大厦(上海展览馆)地基开工典礼,市长陈毅邀请他出演狗头狮子舞,并因此在上海出名。
狗头狮子舞因舞蹈道具“狮子”头上的白狗眼和狗耳状长耳而得名,通常在春节、元宵、重阳节前后表演,主要有舞台表演和行街以及节口中的串门表演。舞蹈由二人舞一个狮子,另有一人持彩球引路(领舞人)。此外还有五人(双狮)、九人(四狮)等表演形式(以双狮表演最为常见)。动作主要有“摇尾”、“竖耳”、“狗蹲式”等狗的形态,也有一些狮子的舞步。后经多年衍变,“摇尾”、“竖耳”等狗的特点逐渐减去,舞蹈更趋向于普通的舞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