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斯特采邑主教区

✍ dations ◷ 2025-08-17 13:09:53 #明斯特采邑主教区

明斯特采邑主教区(德语:Fürstbistum Münster; Bistum Münster, Hochstift Münster)是神圣罗马帝国中的一个大型的采邑主教区 ,位于今天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联邦州的北部和下萨克森联邦州的西部。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它经常与邻近的一个或多个采邑主教区组成共主邦联,包括科隆、帕德博恩、奥斯纳布吕克(英语:Prince-Bishopric of Osnabrück)、希尔德斯海姆(英语:Prince-Bishopric of Hildesheim)和列日。

明斯特西部与尼德兰联合省接壤,南部与克莱沃、费斯特雷克林豪森(英语:Vest Recklinghausen)和马克伯国接壤,东部则与帕德博恩和奥斯纳布吕克(英语:Prince-Bishopric of Osnabrück)接壤。在北面和东北面,它与东弗里西亚、奥尔登堡和汉诺威选侯国(1692年建立)接壤。

与神圣罗马帝国的所有其他采邑主教区一样,重要的是要区分明斯特采邑主教区和明斯特教区,尽管这两个实体都由同一个人统治。教区通常比相应的采邑主教区大,在采邑主教区以外的部分,采邑主教的权力严格来说只拥有普通主教的权力,仅限于宗教事务。

明斯特的教区由查理曼在与撒克逊人战争末期的795年左右建立,作为科隆的隶属教座(英语:Suffragan bishop)。

首位明斯特教区主教是787年起在任的卢德格尔(英语:Ludger),他一直是弗里斯兰五个百区(英语:Hundred (county division))或地区的热心传教士。明斯特教区的领地在西部、南部和西北部与科隆采邑总主教区和乌得勒支教区接壤,在东部和东北部则和奥斯纳布吕克采邑主教区接壤。该教区还包括远离其中心领土的地区,即位于埃姆斯河下游的五个弗里斯兰百区(英语:Hundred (county division))(Hugmerki、Hunusgau、Fivelgau、Federitgau 和 Emsgau)。

最终明斯特主教能够行使主权的大部分领土都位于利珀河以北,一直延伸至最远到达埃姆斯河上游和条顿堡森林地区。采邑主教领地最重要的扩充发生在1252年,当时教廷购买了费希塔伯爵领地和梅彭地区。随后明斯特主教逐渐兼并这些新地区之间的国家:1403年获得了克洛彭堡和奥伊滕附近的地区,1406年获得了阿豪斯的庄园领地和施特龙贝格城堡及其管辖权;并于1429年在不来梅采邑总主教区(英语:Prince-Archbishopric of Bremen)的承诺中获得维尔德斯豪森,并得到不来梅之后的继承人,瑞典控制的不来梅-费尔登(英语:Bremen-Verden)公国于1679年3月19日签订的尼美根条约中再次确认。时任明斯特主教菲斯滕贝格男爵斐迪南二世(英语:Ferdinand of Fürstenberg (1626–1683))给予瑞典一笔总额为十万银元的贷款,以换取其重新承诺。这最后一片新增的领地使得之前与采邑主教区南部完全分隔的北部飞地现今能够连成一片,成为一个紧凑的整体,这片新连起来的北部飞地领地后来被称为“下采邑主教区”;并一直成为明斯特采邑主教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到宗教改革时期,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领地的规模;剩下的领地一直被保留到十九世纪世俗化为止。

主教世俗权力的显著增长是欧洲十二世纪的标志。主教泰克伦堡伯爵路德维希一世(英语:Ludwig I, Count of Tecklenburg)(1169年–1173年在任)恢复了先前由泰克伦堡伯爵(英语:Bentheim-Tecklenburg)所行使,对领地的临时管辖权。之后的主教赫尔曼二世与前任主教阿雷伯爵腓特烈二世(德语:Friedrich II. von Are)(1152年–1168年在任)和路德维希一世一样,是腓特烈巴巴罗萨的支持者。随着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的倒台,主教完全掌握领地主权的最后障碍被清除,赫尔曼成为帝国的一个伟大的封臣。在他之后的继任者埃森伯格-阿尔特纳的迪特里希三世(英语:Arnold of Altena)(1218年–1226年在任)担任主教期间,主教作为帝国诸侯的地位在 1220年被皇帝腓特烈二世正式确立。赫尔曼二世是最后一位由神圣罗马皇帝直接任命的主教。他的继任者奥尔登堡伯爵奥托一世(英语:Otto I, Count of Oldenburg)(1204年–1218年在任)在被选的时候发生了纷争,最后皇帝奥托四世下令从今以后主教仅需由大教堂分会(Cathedral Chapter)选出。总主教区科隆教廷只保留确认权,皇帝则保留叙任权。主教的世俗权力在重要事务上受到限制;特别是在税收方面,他必须得到其臣民代表的同意。在臣民代表之中,大教堂分会早于十三世纪初开始出现;后来代表扩展至下层贵族,最后是整个明斯特市。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教堂分会逐渐通过在选举前与主教达成的协议扩大了其权利。

在利珀伯爵奥托二世(德语:Otto II. von Lippe)(1247年–1259年在任)担任主教期间,教廷的临时权力大大增加。与此同时,明斯特市与大教堂分会结盟,希望努力摆脱主教的束缚,但并未完全获得成功。早在十一世纪,主教们就通常来自于贵族家庭,通常是那些在附近拥有土地的人;很多时候主教一职只为主教所属家族的利益服务,而不是为了教会的利益。结果,主教们经常被卷入贵族的争斗之中。教会事务被忽视,采邑主教区居民的利益受到影响。在所谓的明斯特教区之争(英语:Münster Diocesan Feud)(1450年–1457年在任)期间,情况最为糟糕。主教默尔斯的海因里希二世(德语:Heinrich II. von Moers)(1424年–1450年在任)的专权行为令到明斯特市居民非常痛苦。在他死后,大多数的大教堂分会选出了海因里希的兄弟兼科隆大主教默尔斯的瓦尔拉姆(德语:Walram von Moers)为新主教,而城市和少数大教堂分会则推举霍亚伯爵约翰(德语:Johann V. (Hoya))的兄弟霍亚的埃里克(德语:Erich I. von Münster)为新主教。尽管瓦尔拉姆的当选得到了教皇的确认,但争夺主教继承权的公开战争爆发了,瓦尔拉姆始终无法获得明斯特市。1457年在瓦尔拉姆死后,霍亚的埃里克根据约定可以得到一份终身收入,但条件是确认明斯特市拥有特权,同时双方共同承认教皇任命的新主教锡门行宫伯爵约翰二世(1457年–1466年在任)。

在科隆大主教维德的赫尔曼(英语:Hermann of Wied)的兄弟,明斯特主教维德的腓特烈三世(德语:Friedrich III. von Wied)(1522年–1532年在任)既慵懒又完全世俗化的统治之下,新教路德宗在1524年之后在领地内迅速传播,尤其是在各个城市之中。下一任主教瓦尔代克的弗朗茨(英语:Franz von Waldeck)(1532年–1553年在任)几乎没有任何行动去反对新教的传播,相反从一开始他就计划在他治下的明斯特、明登和奥斯纳布吕克这三个采邑主教区内推行宗教改革,从而希望能够令这三片领地合组成为一个世俗化公国,自任公国领主。但事实上他的权威随着新教传播日渐衰落,为了重振其影响力,他不得不着手对抗​​明斯特市的重浸派信徒。但总的来说他为恢复天主教信仰所做的行动很少,最后只是选择加入了施马尔卡尔登联盟。再下一任主教,凯特勒的威廉(1553年–1557年在任)行事相对比天主教徒更似一位新教徒:尽管他认为自己是旧教会的管理者,并拥护特利腾信条,但他却拒绝遵守罗马教廷的要求,并最终于1557年辞职。

1574年起在任的主教克莱沃的约翰·威廉(1574年–1585年在任),因1575年兄长逝世而成为克莱沃公国未来继承人,并于1585年结婚后放弃了主教职位。之后天主教和新教势力之间就他的继任者选择上展开了一场长期的外交斗争,在此期间,主教职位由克莱沃管理。最终巴伐利亚的恩斯特(1585年–1612年在任)的胜利确保了天主教在主教辖区内能够维持,他同时也是弗赖辛、希尔德斯海姆、列日采邑主教、以及科隆大主教。他热心进行反宗教改革,邀请耶稣会士帮助他,并鼓励建立旧秩序的修道院,尽管他并无法完全收服失地。1569年,原明斯特教会管辖下的弗里斯兰西部地区被转移出去,到新成立的格罗宁根和代芬特尔主教辖区,并随之归入新教。同样,本特海姆-施泰因富特(英语:Bentheim-Steinfurt)伯爵和其他一些设防城镇的财产也从主教的教会管辖权中被转移出去。

克里斯托弗·伯恩哈德·冯·加仑(英语:Christoph Bernhard von Galen)(1650年–1678年在任)作为主教和世俗统治者同样高效;在长期围困明斯特市之后,他迫使顽固的市民承认他对城市的主权,并成功地从外国军队手中解放了他的领土。他又在与瑞典的战争中获得了不来梅大主教区和费尔登主教区的部分地区,恢复了教会纪律,并在他的领地上建立了学校系统。他亦曾经在法荷战争中袭击荷兰共和国。

采邑主教巴伐利亚的克雷门斯·奥古斯特(1719年–1761年在任)同时也是科隆选帝侯、帕德博恩和希尔德斯海姆主教、和奥斯纳布吕克采邑主教。在他统治期间,主教领地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中遭受重创。他的继任者柯尼塞格-罗滕费尔斯的马克西米利安·弗雷德里克(英语:Maximilian Frederick of Königsegg-Rothenfels)(1761年–1784年在任)也是科隆的选帝侯,他大部分时间将明斯特的管理权交给了一位年轻的教堂司铎菲斯滕贝格的弗朗茨·弗雷德里克·威廉(英语:Franz Friedrich Wilhelm von Fürstenberg),在其治下期间采邑得到了空前的繁荣。然而,在辅助主教的选举中,菲斯滕贝格被奥地利的马克西米利安·弗朗茨所击败,后者后来继承了明斯特和科隆教区(1784年–1801年在任)。马克西米利安·弗朗茨于1794年在法国革命军抵达时逃离波恩,法军随后继续占领位于莱茵河左岸属于主教辖区的领土。他在维也纳度过了余生,尽管名义上仍然是明斯特的采邑主教。他死后,他的侄子奥地利的安东·维克多继任主教。他是科隆的最后一位选帝侯和明斯特的最后一位采邑主教。1796年8月5日,法国和普鲁士签订了一项秘密协议,明斯特采邑主教区被选择作为普鲁士失去莱茵河左岸领土予法国的补偿。

1803年明斯特采邑主教区,与领地内大约310,000名居民被“调解”并分裂成许多部分。较大的东部领地被分给了普鲁士,后者于1803年3月占领了领地。奥尔登堡获得了北部(包括费希塔和克洛彭堡)。其他部分则作为对莱茵河以西地区前统治者的补偿:例如阿伦贝格、洛恩-科斯瓦伦(英语:Looz-Corswarem)、萨尔姆亲王国(英语:Principality of Salm)和克洛伊等。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所有分裂的领土最后都变成了法国的一部分。

法国战败后,1815年普鲁士获得了原采邑主教区的南部(上施蒂夫特),汉诺威王国则获得北部(下施蒂夫特)大部分地区,而奥尔登堡则保有原本吞并的领地。

相关

  • 阿尔汉格尔斯克州阿尔汉格尔斯克州(俄语:Арха́нгельская о́бласть,罗马化:Arkhangelskaya oblast),包括涅涅茨自治区、新地岛和法兰兹约瑟夫地,是俄罗斯联邦主体之一,属西北部
  • 法裔加拿大居民法裔加拿大人(法语:Canadien français,英语:French Canadian,加拿大英语及法语也使用Canadien)一般指十七和十八世纪到达新法兰西的法国殖民者的后代。现今,法裔加拿大人构成加拿
  • 高屏高屏地区,原称高高屏,是指台湾南部偏西南濒台湾海峡的地区,由高雄市、屏东县所构成,居住人口超过361万,聚集超过六分之一的台湾人口,拥有高雄都会区一个大型都会化地带,其余地区主
  • 尺度 (地理学)尺度在地理学上指呈现和描述地理现象的层级。这一概念由制图学上的“尺度”(比例尺)引申而来。地理学在各个不同的尺度等级上描述地理现象和差异。尺度在认识论意义上,是一种用
  • 操作系统革命《操作系统革命》()是一部2001年由J·T·S·摩尔(英语:J. T. S. Moore)导演的纪录片电影,该电影追述了GNU、Linux、自由软件运动以及开放源代码运动长达二十余年的历史。该片的主
  • 德古拉元年《德古拉元年》(英语:)是一部2014年美国黑暗奇幻、动作和恐怖电影,为导演杰瑞·萧的执导处女作,并由麦特·萨扎马和伯克·夏普勒斯负责撰写剧本。电影并非忠于爱尔兰小说家伯兰·
  • A Day In The Summer~回忆笑容的那样~A Day In The Summer~回忆笑容的那样~(日语:A Day In The Summer~想い出は笑颜のまま~)是2011年7月6日推出的夏之管(TUBE)第53张单曲。
  • 五分律《弥沙塞部和酼五分律》(Mahīsasakavinaya),简称《五分律》,佛教戒律经典,属于化地部。本书梵文原本现已失传,现存汉译本由法显自锡兰携回,由罽宾律师佛陀什(Buddhajīva)与沙门智严汉译。此部经典传入后,在关中一带有少数僧人在弘传,但是相较于其他律部经典,在中国历史上较不受重视。
  • 合略假名合略假名(日语:合略仮名/ごうりゃくがな  ?),是一种表示多个音节的复合假名。虽然合略假名在江户时期之前常常被使用,但在明治33年(公元1900年),明治政府明令将其废止,而统一使用一个假名记录一个音节。在1876年由维也纳皇家印刷局出版的综合样本信“Alfabete des gesammten Erdkreises”中,增加了79个字母缩写的平假名和14个片假名的字母。大部分的合略假名在Unicode中并没有被收录。其中,“ヿ”和“ゟ”在2000年的JIS X 0213被定义,而“�”也在2009年的
  • 1885年华人移民法案《限制及规管中国人移民至加拿大的法案》(英语:An Act to restrict and regulate Chinese immigration into Canada),或称1885年华人移民法案,向所有移民到加拿大的华人征收50加元人头税。该税于1900年增加至100加元,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金额。于1903年征收额调升至500加元,相等于一个人两年的工资;当时不论华人移民还是加拿大人的工资都不高。后来,另有一项法案获得通过,宣布每艘船的每50.8吨重量,每次航程中只能带一名华人移民到加拿大;亦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