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盖(2世纪-210年代),字公覆,荆州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北)人。东汉末年孙坚麾下将军,是东吴孙氏三代元勋之一;是江东十二虎臣之一。赤壁之战中率先提出火攻计策,亲自诈降而大败曹操。
本为南阳太守黄子廉后人,但家族分离,黄盖祖父迁居到零陵郡居住下来。后来乡亲都纷纷死去,黄盖生活艰难,但仍有壮志,虽然贫穷,仍常负薪警戒自己,又自习读书、学习兵法。之后担任郡吏,再被考察为孝廉,升任公府。
孙坚起义兵时,黄盖就开始跟随孙坚。孙坚攻破南山山贼,击败北方董卓。初平二年(191年),孙坚战死于襄阳岘山,黄盖继续追随其子孙策及孙权,为孙家征战四处,更随孙策平定江东,立下战功。有一段时间,因山越不服而令边县多乱事,当每县有难,就会调黄盖驻守。
一次驻守石城时,知道当地县吏很难控制,黄盖便立下条例管制,起初众县吏都不敢有所动作,但渐渐发现黄盖没有看文书,又开始放肆做乱,黄盖特意抽出犯错者立斩,杀一儆百,全县震惊。后转为春谷长、寻阳令,所守九县,管理有条。又升为丹阳都尉,在其任内,扶弱除强,山越人都很敬服黄盖。
建安十三年(208年),北方曹操南下,黄盖跟随周瑜与曹军于赤壁作战,两军对峙,黄盖率先提出火攻战术,并亲自前往曹营诈降,周瑜认为可行。交战之日,黄盖准备了数十艘蒙冲、斗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赤幔伪装,船上插著牙旗,在船后系上走舸。黄盖先向曹操投书通报投降,使曹军看见黄盖率船只前来而毫无戒备。黄盖遂令燃点茅草,同时发起火攻,火乘风势波及曹军岸上的水寨与军营。黄盖在战争途中不幸被流矢所中堕入水中,被救起时,吴军兵士居然认不出是黄盖,则将他安置在厕床中。黄盖不屈地大声呼喊韩当,韩当发现他时:“这是黄盖的声音呀!”,流着泪地替他解开战服,并派军医前来看顾黄盖,才得以保留性命。虽然如此,但东吴得以大败曹操,被受任武锋中郎将。
后来,武陵发生蛮族叛乱,进攻城邑,黄盖被调驻为太守,当时郡中只有五百人,黄盖运用战术,大开城门引蛮兵入城,入了一半时,立即发动攻击,斩杀数百人,并收复所失的城邑,斩杀其领袖,放了投降者。以一季的时间,平定所有的乱事,当地的各部落的头目对他以礼相待。不久,长沙郡的益阳县也受到山贼的侵犯,黄盖再次平定,孙权便升他为偏将军,最后病死于任内(公元215年或更早)。
黄盖姿貌威严,善于养众,每次出战,士卒们都争先立功。而且为官决断,事无留滞。今湖南省洞庭湖一带有黄盖湖。
通俗小说《三国演义》中,黄盖以铁鞭为兵器。曹操军来犯之际,黄盖向周瑜提议火攻破敌,周瑜要他行苦肉计,黄盖一口答应。黄盖故意提出投降曹操,周瑜假意下令斩首,后改为杖打五十,打得皮开肉绽。阚泽帮助黄盖向曹操献降书,曹操起初识破诈降,但有两细作回报黄盖遭刑的事,曹操才相信。这故事也衍生出揭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但苦肉计并无正史记载,赤壁之战时候黄盖只是“建策火攻”而已。
《三国志·吴书·黄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