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政策

✍ dations ◷ 2025-08-09 02:36:41 #刑事政策
刑事政策(英语:Criminal Policy,德语:Kriminalpolitik)是刑事法学、犯罪学、犯罪社会学、犯罪心理学与政治学的汇流学门,主要探讨:政府如何在不侵犯人权底线的前提下,以及公帑成本效益的考量下,运用刑事司法部门的各种政策,例如警力配置、追诉效率、起诉率、刑罚、转向处遇、心理治疗、精神治疗、戒瘾等等,来达成最有效率的降低犯罪率、再犯率之效果。刑事政策使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上所称的方案评估大致相同。德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刑法专家法兰兹·封·李斯特于1898年有句名言:“确切针对目标的社会政策同时也是最好、最有效的刑事政策。”刑事政策的研究方法,运用到许多统计技巧。早期用简单的列联表(英语:contingency table)、卡方检定和回归分析来评估政策实施前后某个犯罪现象是否有显著减少。20世纪后半以来,则随着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进步而进步,尤其是犯罪心理学和计量经济学。例如随着犯罪心理学实验/准实验(英语:Quasi-experiment)成果的累积,刑事政策在矫治成效研究和矫治技术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也逐渐从个体层面、从心理学上证实,传统犯罪学与刑事政策上所称“吓阻理论”泰半是难以在刑事司法体系中实现的,而强调严刑峻罚的政策,例如三振出局法、洁西卡法案、吓乖计划等等,长期下来反而有轻微提高暴力犯罪率的负效果。另一方面,20世纪后半以来,刑事政策研究开始引进计量经济方法,例如时间序列分析、向量自回归、追踪资料(英语:Panel Data)(Panel Data)等等,以求在长年的犯罪率与政策数据中找出因果关系,证明/否证政策的功用;例如从总体层面逐渐证明,基于吓阻理论的刑事政策,虽然一小部分有降低犯罪率的效果,例如提高见警率能抑制窃盗、抢夺等财产犯罪,但对大部分犯罪没效果。

相关

  • C00–D48ICD-10 第二章:肿瘤,为WHO规定的各类已发现的肿瘤。恶性肿瘤(C00-C97)淋巴、造血和有关组织的恶性肿瘤 (C81-C96)原位肿瘤 (D00-D09)良性肿瘤 (D10-D36)动态未定或动态未知的肿瘤(D37
  •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一个在社会学中广泛应用的术语,但是很少有明确的定义,最早的使用应该在20世纪初汉语社会科学的形成时期。在当前的汉语社会科学中,这个模糊的概念仍然被广泛使用,社会
  • N05A·B·C·D·G·H·QI·J·L·M·N·P·R·S·VATC代码N05(Psycholeptics)是解剖学治疗学及化学分类系统的一个药物分组,这是由世界卫生组织药物统计方法整合中心(The WHO Colla
  • 癫痫综合症癫痫发作(epileptic seizure 或epileptic fit,有时在文献或新闻只简单称为 seizure 或fit) 是因为脑中的过度的神经振荡而出现的医学病征。 这种脑内异常的外溢效应(outward eff
  • 嗜热嗜热生物,或者多数可被称作嗜热菌,是在相对高的温度下中生存的生物,温度范围在45和122 °C(113和252 °F),是嗜极生物的一类。很多嗜热生物是古细菌。在地球上,嗜热生物可以在很多
  • Hsub2/subCSesub3/sub硒代碳酸是一种无机化合物,为碳酸中的氧被硒取代产生的化合物,其分子式为H2CSe3。用二硒化碳(CSe2)从金属的硒氢化物(HSe-)的水溶液或乙醇溶液沉淀出紫色的三硒代碳酸盐。通常
  • 拟卤素拟卤素或类卤素(pseudohalogen)是一种性质类似卤素的无机化合物,其通式为 XY,其中 X 可以是氰基 CN、氰氧基 OCN、硫氰基 SCN 等官能基,而 Y 可以是上述的物质或是卤素原子。如氰
  • cccDNAcccDNA即共价闭合环状DNA (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是一种有三级结构的双链环状DNA分子,最早是在噬菌体中发现的,而在自然界中被DNA病毒(如多瘤病毒科)感染的其它细胞中
  • 前镇河凤山溪是高雄市的一条河川,清朝时期因流经凤山县城东门,因此旧称东门溪。凤山溪发源于高雄市大树山区,向西流经大树区、大寮区、鸟松区后,贯穿凤山区中心,向西南流入前镇区后改称
  • 薛笃弼薛笃弼(1892年-1973年7月9日),字子良,山西省解州人,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家。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人物,曾为冯玉祥属下。他毕业于公立山西法政学校。1911年(宣统三年)他加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