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舍城结集

✍ dations ◷ 2025-09-14 19:48:59 #王舍城结集

最初僧伽
├ 大众部
 ├ 一说部
 ├ 说出世部
 ├ 灰山住部
 ├ 多闻部
 ├ 说假部
 └ 制多部
└ 上座部
 ├ 雪山部
 ├ 说一切有部
  ├ 说转部
  └ 经量部
 ├ 可住子部
  └ 正量部
 └ 分别说部
  ├ 化地部
  ├ 法藏部
  ├ 饮光部
  └ 赤铜鍱部

五百结集,也通称为王舍城结集、第一次结集,“结集”或“集结”是指僧伽集会合诵经典。佛陀释迦牟尼涅槃荼毘八王分舍利后,大迦叶尊者率五百阿罗汉至王舍城坐雨安居,于阿阇世王在王舍城毘婆罗山侧七叶窟(英语:Saptaparni Cave)前兴建的讲堂,僧团举行了第一次结集活动,为佛教经律的起源。

佛教各部派经典都记载了此次结集活动,但是其叙述多少有出入,也没有考古或佛教之外的文献加以佐证。

赤铜鍱部《长部·大般涅槃经》和法藏部《长阿含经·游行经》记载:释迦牟尼佛陀八十岁时,于毗舍离城坐雨安居,宣布将在三个月后佛灭(般涅槃、涅槃、入灭),后于拘尸那罗城附近的娑罗双树间般涅槃;大迦叶尊者于佛灭七日在从波婆城(Pāvā)至此的路上闻知此事赶到主持了荼毘。

诸律藏记载,因有比丘言,在佛陀入灭之后,僧侣们就可无拘无束,大迦叶尊者发起了第一次结集。说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论》在解说十二分教中譬喻所指时称律藏记载有《大涅槃譬喻》,《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在与其他部派《大般涅槃经》相当的《大涅槃譬喻》后连贯记述了五百结集。似法显译《大般涅槃经》以佛陀在毘舍离城决定将入般涅槃为起始,未辑录此前佛在王舍城讲七不退法等事,结尾处提及了王舍城结集。

现存律藏都有一个犍度(章节),记载了大迦叶尊者位列上座之一,他组织这次合诵的详细过程。大迦叶尊者提问制戒因缘,优波离尊者回答诵出波罗提木叉,五百阿罗汉尊者共同认证正确无误由此合诵形成了律藏。

由大迦叶尊者先提问,阿难尊者回答问题诵出佛陀所说诸经,五百阿罗汉尊者共同认证正确无误由此合诵形成了经藏,经文之首皆冠以“如是我闻”即指阿难尊者所闻。

上座部佛教认为论藏阿毘达磨是佛用更深入更仔细更精确的方法说明佛法,论藏中包含了四种有关于生命终极的究竟法(真实法),即心法、心所法、色法和涅槃法以及由心法和心所法想像定义出来的概念法。

《巴利律藏》小品五百〔结集〕犍度记载佛教第一次结集就有结集包含论藏阿毘达磨在内的巴利三藏,《巴利律藏》附随第3卷记载释迦牟尼佛宣说了包含论藏阿毘达磨在内的巴利三藏,上座部中部32经、中部69经、长部34经、增支部3集141经、增支部3集142经、增支部3集143经、增支部6集60经、增支部10集98经说明佛在世时佛教就有阿毘达磨藏,本生经第1卷记载释迦牟尼佛在前世还是菩萨时曾经追随㤭陈如佛、弗沙佛、迦叶佛出家学习包含论藏阿毘达磨在内的三藏,菩萨成佛后第四七日后花了七天在菩提树之西北方的“宝之家”思考论藏阿毘达磨的内容,《法句经‧故事集》记载佛将论藏阿毘达磨传给舍利弗并指示舍利弗将论藏阿毘达磨传给其他弟子。

汉传佛教《摩诃僧祇律》称“阿毘昙者九部经”,九部经即九部法、九分教,无比是佛法相对于世间法而言。《五分律》没有提及阿毘达磨藏,《四分律》提及的阿毘达磨藏对应《舍利弗阿毘昙论》,《十诵律》提及的阿毘达磨藏对应《法蕴论》,晚出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声称大迦叶尊者诵出本母形成阿毘达磨藏。

上座部诸律藏记载,阿难尊者当众宣布了佛陀遗命:“阿难!自今日始。听诸比丘舍小小戒。” 《摩诃僧祇律》记载阿难尊者没有按佛陀嘱托,在佛陀临般涅槃时请求佛陀为诸比丘舍小小戒。所有律藏一致记载,由于阿难尊者未向佛陀问明什么戒算是小小戒,诸长老各有阐述,并无法达成一致,大迦叶尊者因而公布了三条“制限”,五百阿罗汉长老一致同意遵守这三条“制限”:

阿难尊者被大迦叶尊者指摘犯下多项突吉罗罪(十三种越毘尼罪之一),阿难尊者为了僧团的和谐,在公开忏悔后开始诵戒。《巴利律藏》、《四分律》和《五分律》记载富兰那迦长老此时正在南方(有说“南山”)游行,听闻结集,率领五百比丘前来集会。赶到时会诵已毕,他提出了七项或八项佛陀曾经允许的事情,但大迦叶尊者没有采纳富兰那长老的意见,因而被此次结集诵出的戒律所禁止。

佛教经律分别持诵,在各部派律藏的五百结集记载中,象征性的提及了经藏中个别经典名称。

上座部佛教《巴利经藏》分为五部,五部为《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

汉传佛教《十诵律》没有提及经藏分部情况,《摩诃僧祇律》、《四分律》、《五分律》和《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更详细记载了经藏分为四部《阿含经》和《杂藏》及其内容概述:

四部《阿含经》的次序为长、中、杂、增一。在晚出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中次序为杂、长、中、增一。在没有杂藏的部派如说一切有部中,一些本生经和譬喻经被编在律藏中,一些偈颂经如《法句经》单独流通。有时谈到“四阿含”,就代表整个的经藏。

经藏后来编纂成书,南传佛教称为五部尼柯耶,汉译阿含经则来自是几个部派,长阿含是法藏部所属;中阿含与杂阿含是说一切有部所传;增一阿含所属部派不明。阿含经与尼柯耶在内容上有差异。第一次结集的用语是俗语,一般认为是第一次结集所在地的摩揭陀语,南传佛教认为这就是巴利语,古人统称印度语言为梵语,可确定根本说一切有部的用语是雅语即现在所称的古典梵语,结集就是合诵、三藏口耳相传,所有现存三藏经典都是经过三次结集之后才形成文字记录的。

关于佛灭之后第一次结集,除了各个部派律藏记载的王舍城结集之外,还有其他来源的有关结集传说。但是这种传说既没有所结集出的具体部派佛教经典来证明,也没有部派把它认定为传承根源。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关于大众部结集的传说,无法参与第一次结集的大众,在距此地二十余里处发起了数百千人大结集,因参与者广泛而称大众部结集。

《三论玄义》记载婆师波尊者在第一次结集的界外发起了大众部万人大结集,称为界外结集。此传闻据后世记载有万人参与,但当时佛陀的僧团人只有一千两百多人。 五比丘之一的波湿波(巴利文:Vappa),已证得四果罗汉,是上座部尊者因而非大众部。《三论玄义》 提到的教授大众部集结的婆师波可能是人名翻译上的误差而是另有其人。

汉译《佛般泥洹经》和《般泥洹经》记载了极少被人提及的拘尸那罗结集传说,佛陀涅槃荼毘八王分舍利九十天后,在拘尸那罗修建的窣堵波旁边的精舍举行了首次四阿含经结集,其最独特之处是记载当时就将四阿含写为贝叶经。

俄国学者米纳耶夫(D.P. Minayeff)是最早对王舍城集结的史实性提出质疑的学者,于1887年出版的论文中,他认为在《长部·大般涅槃经》中没有提及王舍城集结,足以证明这是后人附会的传说,主要是为了提供部派来源的可靠性。随后德国的赫曼·欧登保(Hermann Oldenberg)认为此次结集没有历史依据,但他也认为《长部·大般涅槃经》编者只是不知道王舍城结集,因而不是充分的证据。日本学者冢本启祥于1966年《初期佛教教团史の研究》中,引据很多汉译资料以及许多新的证据,他认为,在此议题上的争论,仍然没有得到良好的解答。

佛教研究学者特别是日本佛学家以及印顺法师等认为,佛教经律典籍,应该是经过一段时期不停的整理与结集才形成现有规模,现存的四阿含经与律藏不能单一溯源到王舍城结集。传统意见认为现存经律全部在王舍城结集中完成,并在各自传承中没有任何增减改变的看法,过于简化,造成佛教各部派间的无谓诤论,及来自教外的指摘质疑。牛津大学Richard Gombrich教授以《长部33经》舍利弗领导结集为例,指出佛在世时就开始结集以保存教法。

相关

  • 园艺学园艺学(英语:Horticulture)为农业的分支学问,涉及了与植物培育有关的艺术、科学、科技、商业等领域。主要培育对象包括了水果、蔬菜、坚果、种子、药草、真菌、藻类、花朵等食用
  • 意大利共和党意大利共和党(Partito Repubblicano Italiano,简称PRI)意大利中间偏左自由主义政党。1895年成立。该党于1946年至1994年长期与是意大利天主教民主党合作,反对意大利共产党,并主张
  • 英语印度英语(英语:Hinglish),是一个印地文和英文混成的语言品种。印地文和英文能够自由地在一个句子内或句子之间互换之间。主要使用地区及位于印度次大陆、或印度裔社群。在19世
  • 张宏福张宏福(1962年-),中国地球化学家,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宏福1962年出生于陕西省山阳县,198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1988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硕士学位,1998年于
  • 三虾面三虾面是起源于江苏省苏州的一种面点,在苏州和上海等地享有盛誉,但时令严格,供应期较短。“三虾”指虾仁、虾籽和虾脑。三虾面用春夏之交时节的鲜活河虾,先剔虾籽,再剥虾仁。剩下
  • 威廉·佩利 (哲学家)威廉·佩利(英语:William Paley 1743年7月-1805年5月25日)英国神职人员、基督教辨惑学者、哲学家、功利主义者。著作有《自然神学:从自然现象中收集的关于神性存在和其属性的证
  • 陈挺陈挺(1911年-2005年),原名陈顺书,男,福建福安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人物,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 卡沙干油田卡沙干油田是一个位于哈萨克斯坦的油田。该油田位于里海北部城市阿特劳附近。油田发现于2000年,是近年来发现的最大的油田之一,商业储量大概为90亿桶(1.4×109 m3)到160亿桶(2
  • 罗希姆诺雷西姆农(希腊语:Ρέθυμνο),希腊克里特岛上的一座城市,为雷西姆农州的省会。雷西姆农人口约4万。
  • 公共户公共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模式。部分人口因工作或自身原因,导致无法在某地落户或进行户口迁移,但其又有在当地落户、迁户的需求,因此部分地区推出了“公共户”的政策,将其户口落在当地的“公共户”中。“公共户”的概念源自上海市对户籍的属地化管理,2021年1月,北京市首次正式提出设立“公共户”。按照上海市的实践方法,公共户与普通户口在当地享受同等的的教育、房产交易等权利,唯一的区别在于公共户没有户口簿。公共户在事实上已成为户籍制度取消或改革前的缓冲政策,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外来务工人口权利和义务与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