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伦·索伦森

✍ dations ◷ 2025-09-12 23:23:06 #1868年出生,1939年逝世,丹麦化学家,哥本哈根大学校友

瑟伦·彼特·路勒兹·索伦森(丹麦语:Søren Peder Lauritz Sørensen,1868年1月9日-1939年2月12日),丹麦化学家,是pH值测量酸度和碱度的提出者。他出生于一个丹麦小镇哈维贝格(英语:Havrebjerg) 。

瑟伦一开始在哥本哈根大学就读时是选择医学的,但他后来转为学习化学,并在1899年取得了博士学位。在完成大学课程后,瑟伦于著名的嘉士伯实验室(英语:Carlsberg Laboratory)工作,并与索菲斯·约根森(英语:Sophus Mads Jørgensen)一起研究无机物合成。

在1901年至1938年间,瑟伦担任哥本哈根嘉士伯实验室的主任。在嘉士伯实验室的工作期间,他发明了索伦森甲醛滴定法(英语:Sørensen formol titration),并研究了离子浓度对蛋白质的影响,由于氢离子的浓度尤为重要的关系,因此瑟伦于1909年发表论文,介绍了可以简单计算酸碱度的方法。而在此之前,学术界没有一个表达氢离子浓度的方法被广泛接受。该文章除了是第一个使用pH符号的文章外,也描述了两种用于测量酸度的新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利用电极,第二种则是利用已经预先选定的指标比较测试样本的颜色(即pH值)。

在此之后,瑟伦成为了应用热力学与蛋白质组学的权威之一,他的妻子玛格丽特·索伦森也经常协助他。另外,他也开发了一种缓冲溶液,以减缓pH值改变的溶液变化的速度。

瑟伦于1939年2月12日在哥本哈根逝世,终年71岁。

相关

  • 生物化学的历史生物化学的历史,可以说从那些对生命的组成和变化感兴趣的古希腊人就已经萌芽,但是生物化学作为一个特定的科学学科要从19世纪初谈起。 有些人认为,生物化学诞生的标志应该是在1
  • 贝伐单抗安维汀(学名: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又称为癌思停,是世界上第一个用于抗肿瘤血管生成的人类化单克隆抗体,可用于治疗结肠癌等多种实体肿瘤,临床上已证实其安全性。安维汀已在一
  • 白萝卜萝卜(学名:Raphanus raphanistrum subsp. sativus),别名莱菔、芦菔,在四县、闽南、潮汕地区俗称菜头,为十字花科萝卜属草本植物,是野萝卜的亚种。萝卜的根部是最常见的蔬菜之一,但实
  • 田昭武田昭武(1927年6月-),中国著名电化学家,福建省福州市螺洲人。著名物理化学家田中群之父。先后就读于福建师院附属第二小学、福州第一中学、永安中学和厦门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
  • 谢心澄谢心澄(1959年2月-),生于江苏南京,籍贯江苏常州,凝聚态物理学家。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1988年取得马里兰大学博士学位。2011年担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讲席
  • 镰刀镰刀是一种收割的工具,由一片弯曲的刀片(刀刃在内)和手柄组成。用时一手持手柄,刀片放平,一手持农作物禾草等,镰刀向内用力。镰刀从石器时代开始使用。铁镰刀、大镰从铁器时代出现
  • 六大弊政清初六大弊政,指清朝初年被汉人反对的六项政策。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兵入关,清政权成为中原的新统治者。统治初期,摄政王多尔衮先后颁布占房圈地令、剃发令、投充法、逃人法
  • 臬台提刑按察司是元朝(至元二十八年后改肃政廉访司)、明朝(改称提刑按察使司)、清朝(改称按察使司)三代设立在省一级的司法部门,主管一省的刑名、诉讼事务。明清时是中央监察机关——都
  • 三氧化二锔Curium sesquioxide三氧化二锔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m2O3。锔能形成两种氧化物:三氧化二锔和二氧化锔(CmO2),其中前者更为常见。锔的氧化物都是固体,不溶于水但溶于无机酸。
  • 变形记 (卡夫卡)《变形记》(德语:,台湾志文出版社译《蜕变》)是一部中篇小说,奥地利德语作家卡夫卡的代表作,发表于1915年。在《变形记》中,职业为推销员的主人翁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