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维格·布莱恩

✍ dations ◷ 2025-08-22 00:42:27 #哈维格·布莱恩

威廉·“哈维格”·布莱恩(William "Havergal" Brian,1876年1月29日-1972年11月28日)是二十世纪英国多产作曲家。他一生共创作了32首交响曲,二百多首各类型的作品,其中超过一半的交响曲更是在80岁以后才写成的。但遗憾的是无论他在世或死后,他的作品被演奏的机会并不多,就连他最出名的作品《歌德交响曲》,也因为规模过大,由写成至今天亦只有不足五次的公演机会。

“哈维格”并非布莱恩的原名,是他借用了英国一名诗人海弗格尔(Frances Ridley Havergal)的姓氏,后来这个借来的名就成为他日后创时的名称。

布莱恩出身于英国斯塔福德郡的特伦特河畔斯托克德雷斯顿区,那里是典型的英国工人阶层社区。布莱恩只念完小学后便开始踏足社会工作,当时他只有12岁。然而却发觉并没有合适的工作,凭着他曾经在当地教堂担任风琴手,他开始自学音乐理论,1895年他出席一场艾尔加合唱作品的排练时,有机会接触到理察·施特劳斯的作品,施特劳斯的新音乐风格令布莱恩为之倾慕,而这次机会亦令他认识了毕生的好友-作曲家格兰维尔·班托克。

1907年,他的《第1英国组曲》受到指挥家亨利活特(英语:Henry Wood)(Henry Wood)的注意,并有机会于逍遥音乐会中演出,这次演出令布莱恩一夜成名,很快便得到出版商答应为他发行乐谱。及后他亦创作了多首管弦乐作品,不过基于他害羞、缺乏自信及不善交际的性格,他的成功并不长久,纵然及后得到一名富商班托(Bantock)长期的经济援助,他始终不能保持名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布莱恩移居至伦敦,并曾短时间参军,但他的音乐成就仍然停滞不前,除了靠富商的资助外,他还得以其他的工作维生,生活非常艰苦。1920年代末,他获聘于音乐期刊《音乐评论》(Musical Opinion)担任助理编辑,令他对近代的英国音乐有进一步的体会和了解,但这些经验仍不足以让他的音乐仕途有所起色-纵使有理察·施特劳斯和托维(Sir Donald Tovey)的无间断支持。

1946年,班托的去世令布莱恩的处境更见坎坷,一直至1950年初,一位在英国广播公司任职的年轻监制罗拔·辛普森(Robert Simpson)使布莱恩经历新的一页。辛普森觉得布莱恩的音乐(特别是交响曲)是现代英国乐坛的上佳之作,他先为布莱恩制作了《第8号交响曲》的录音演奏,然后在往后的廿多年间,不断在电台中演奏他的作品,自此,多了人认这位作曲家,也开始对他的作品认同。

1958年,已年届82岁的布莱恩由伦敦移居至西塞克萨斯(West Sussex)的雪尔汉滨海(Shoreham-by-Sea),这里成为他晚年的定居地,他专心地创作音乐,由《第13号交响曲》、乐队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传奇》序曲;直至1968年完成《第32号交响曲》后封笔,十年间共创作了三十多首的作品。四年后,还差两个月便97岁的他因一次意外跌倒而离世。布莱恩死时,超过一半的交响曲还未有公开演出的机会,但英国广播公司继续播放他的交响曲作品,四年后,只剩下五首未曾演奏。

布莱恩共经历两段婚姻,第一任妻子为依萨贝拉,共育成五名儿女,这段婚姻维持了15年,因布莱恩与家中的佣人海迪发生关系而离婚,依萨贝拉搬走后,两人继续居住在一起,并在依萨贝拉死后结婚,海迪亦为他生育了五名儿女。

值得一提的是,布莱恩不少早期重要的作品-特别是合唱作品,其乐谱及分谱均已遗失,其中包括有《在巴比伦的河边》、《埃及妖后的景象》(两者均只遗下伴奏谱)、《安魂曲》、《普罗密修斯的解脱》、管弦乐《第2英国组曲》等。他其中一出歌剧《老虎》的总谱亦是在他死后多年才寻回。

另外数篇来自音乐期刊的文章

相关

  • 娱乐性药物娱乐性用药(英语:Recreational drug use),意指会影响人类中枢神经系统,改变人类意识、情绪状态的精神药物统称。这类药物通常被用来产生欣快感(euphoria)、阻止不快记忆、增加愉悦
  • 克鲁伊夫公元1974年时的克鲁伊夫亨德里克·约翰内斯·“约翰”·克鲁伊夫(荷兰语:Hendrik Johannes "Johan" Cruijff, (荷兰语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
  • 哲别哲别(蒙古语:.mw-parser-output .font-mong{font-family:"Menk Hawang Tig","Menk Qagan Tig","Menk Garqag Tig","Menk Har_a Tig","Menk Scnin Tig","Oyun Gurban Ulus Tig"
  • 牛骂头文化牛骂头遗址是位于台湾台中市清水区鳌峰山的一个考古遗址,也是台湾中部新石器时代文化牛骂头文化的命名遗址。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已将原址规划为“牛骂头遗址文化园区”并对外开
  • 莫里斯·卡雷姆莫里斯·卡雷姆(法语:Maurice Carême,1899年5月12日-1978年1月13日),生于比利时瓦夫尔,法语诗人,以其简单的写作风格以及童诗创作闻名。1899年在比利时瓦隆-布拉班特省的瓦夫尔出生
  • 高培勇高培勇(1959年1月-),天津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部委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199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
  • 1985年11月12日日食1985年11月12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发生于1985年11月12日(东半球大多为11月13日)。新月当天(即朔日),地球上观测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离极小,此时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点附近,穿过太阳和
  • 阿尔弗雷德·埃吕埃尔阿尔弗雷德·埃吕埃尔(法语:Alfred Eluère,1893年7月28日-1985年3月12日),法国男子橄榄球运动员。他曾代表法国参加192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橄榄球比赛,获得一枚银牌。
  • 邓章钦拿督邓章钦(1963年6月2日-),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峇株巴辖县,祖籍海南省文昌市;在第三次阿都拉内阁担任前国民团结、艺术、文化与遗产部副部长(2008—2009)的邓文村为其叔叔;民政党前槟州主席邓章耀为其二弟。马来西亚雪兰莪州议会首位华裔议长,也是全马首位出现在马来州属的华裔议长。邓章钦毕业于孟达拉鲁哇国中(马来语:Sekolah Menengah Kebangsaan Dato' Bentara Luar)大学先修班,曾担任临时教员,以及在吉隆坡担任法庭通译,并开始自修法律课程。1990年大选后,加
  • 约翰·帕特里克·希金斯约翰·帕特里克·希金斯(英语:John Patrick Higgins,1893年2月19日-1955年8月2日),是美国的法官,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法官之一。1893年,出生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191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后在海军服役。1919年,在波士顿大学学习法律。1927年,获得律师执照。1937年,任马萨诸塞州最高法院首席法官。1946年,参与东京审判。6月,辞去审判法官职务。1955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