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哈维格”·布莱恩(William "Havergal" Brian,1876年1月29日-1972年11月28日)是二十世纪英国多产作曲家。他一生共创作了32首交响曲,二百多首各类型的作品,其中超过一半的交响曲更是在80岁以后才写成的。但遗憾的是无论他在世或死后,他的作品被演奏的机会并不多,就连他最出名的作品《歌德交响曲》,也因为规模过大,由写成至今天亦只有不足五次的公演机会。
“哈维格”并非布莱恩的原名,是他借用了英国一名诗人海弗格尔(Frances Ridley Havergal)的姓氏,后来这个借来的名就成为他日后创时的名称。
布莱恩出身于英国斯塔福德郡的特伦特河畔斯托克德雷斯顿区,那里是典型的英国工人阶层社区。布莱恩只念完小学后便开始踏足社会工作,当时他只有12岁。然而却发觉并没有合适的工作,凭着他曾经在当地教堂担任风琴手,他开始自学音乐理论,1895年他出席一场艾尔加合唱作品的排练时,有机会接触到理察·施特劳斯的作品,施特劳斯的新音乐风格令布莱恩为之倾慕,而这次机会亦令他认识了毕生的好友-作曲家格兰维尔·班托克。
1907年,他的《第1英国组曲》受到指挥家亨利活特(英语:Henry Wood)(Henry Wood)的注意,并有机会于逍遥音乐会中演出,这次演出令布莱恩一夜成名,很快便得到出版商答应为他发行乐谱。及后他亦创作了多首管弦乐作品,不过基于他害羞、缺乏自信及不善交际的性格,他的成功并不长久,纵然及后得到一名富商班托(Bantock)长期的经济援助,他始终不能保持名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布莱恩移居至伦敦,并曾短时间参军,但他的音乐成就仍然停滞不前,除了靠富商的资助外,他还得以其他的工作维生,生活非常艰苦。1920年代末,他获聘于音乐期刊《音乐评论》(Musical Opinion)担任助理编辑,令他对近代的英国音乐有进一步的体会和了解,但这些经验仍不足以让他的音乐仕途有所起色-纵使有理察·施特劳斯和托维(Sir Donald Tovey)的无间断支持。
1946年,班托的去世令布莱恩的处境更见坎坷,一直至1950年初,一位在英国广播公司任职的年轻监制罗拔·辛普森(Robert Simpson)使布莱恩经历新的一页。辛普森觉得布莱恩的音乐(特别是交响曲)是现代英国乐坛的上佳之作,他先为布莱恩制作了《第8号交响曲》的录音演奏,然后在往后的廿多年间,不断在电台中演奏他的作品,自此,多了人认这位作曲家,也开始对他的作品认同。
1958年,已年届82岁的布莱恩由伦敦移居至西塞克萨斯(West Sussex)的雪尔汉滨海(Shoreham-by-Sea),这里成为他晚年的定居地,他专心地创作音乐,由《第13号交响曲》、乐队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传奇》序曲;直至1968年完成《第32号交响曲》后封笔,十年间共创作了三十多首的作品。四年后,还差两个月便97岁的他因一次意外跌倒而离世。布莱恩死时,超过一半的交响曲还未有公开演出的机会,但英国广播公司继续播放他的交响曲作品,四年后,只剩下五首未曾演奏。
布莱恩共经历两段婚姻,第一任妻子为依萨贝拉,共育成五名儿女,这段婚姻维持了15年,因布莱恩与家中的佣人海迪发生关系而离婚,依萨贝拉搬走后,两人继续居住在一起,并在依萨贝拉死后结婚,海迪亦为他生育了五名儿女。
值得一提的是,布莱恩不少早期重要的作品-特别是合唱作品,其乐谱及分谱均已遗失,其中包括有《在巴比伦的河边》、《埃及妖后的景象》(两者均只遗下伴奏谱)、《安魂曲》、《普罗密修斯的解脱》、管弦乐《第2英国组曲》等。他其中一出歌剧《老虎》的总谱亦是在他死后多年才寻回。
另外数篇来自音乐期刊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