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森重排反应

✍ dations ◷ 2025-07-31 22:48:22 #重排反应,人名反应

克莱森重排反应,又称作Claisen重排反应,其最初形式是一个烯丙基苯基醚在高温(> 200°C)下发生的一个重排反应,产物是邻位烯丙基苯酚。反应的机理是σ重排(是史上第一个发现的σ重排反应),产物4-烯酮因芳香性的需要互变异构为酚。



这个反应的特点是高度的区域选择性,产物大部分是邻位的。与弗赖斯重排的性质很相似。

而当苯环的两个邻位都被“堵”住的时候,反应产物是对位烯丙基取代物。这是因为中间产物发生了一个科普重排反应所致——“分子自有其道(molecules have a way of hanging on)”。



审视整个过程可以看到:克莱森重排的驱动力是生成热力学上最稳定的取代度最大的“烯烃”。

克莱森重排起初是在芳香化合物中发现的(1912年),这与当时(20世纪初期)合成化学家“玩”的范围局限在芳香烃上有关。到后来发现该反应可以拓展到非芳香化合物,而这种拓展非常重要,因为克莱森重排反应立刻变成了合成上一个非常有用的反应:反应生成了一个新的碳碳键,得到一个4-烯羰基化合物,而烯键可以继续往下做衍生,得到其他的化合物。



而现代有机合成在克莱森反应的启发下催生出众多“变体”:

贝勒斯(Bellus)变体:

埃申莫瑟(Eschenmoser)变体:

艾兰德(Ireland)变体:

强生(Johnson)变体:

在植物代谢的莽草酸途径中从分支酸到预苯酸的转换步骤就是一个克莱森重排;该反应受分支酸变位酶的催化。预苯酸是一个重要的前体化合物,生物体内含苯环的天然化合物有一大半是由预苯酸转换过来的。


相关

  • 俚语俚语是指民间非正式且较口语的词句。《新五代史·卷三十二·死节传·王彦章传》中记载,“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俚语亦作里语、俚言。又叫方言,土话
  • 施特恩-格拉赫实验施特恩-格拉赫实验是德国物理学家奥托·施特恩和瓦尔特·格拉赫为证实原子角动量量子化于1921年到1922年期间完成的一个著名实验。如图所示,施特恩-格拉赫实验设法令高温的银
  • 耿继茂耿继茂(?-1671年),为清朝初年明降将耿仲明之子,耿精忠之父。清初三藩之一。顺治六年(1649年),其父耿仲明因为藏匿逃人而获罪,畏罪自杀。顺治七年(1650年),耿继茂与平南王尚可喜联手攻破广
  • 诺兰县诺兰县(Nolan County, Texas)位美国德克萨斯州中西部的一个县。面积2,367平方公里。根据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15,802人。县治斯威特沃特(Sweetwater)。成立于1876年8月21
  • 邹奭驺奭(?-?),中国战国齐国稷下学宫学者,采用邹衍学说入自己之文,人称雕龙奭。受到齐王的赏识,在稷下学宫与慎到、田骈齐名。齐王为他们修建豪宅。驺奭著《驺奭》12篇,归属阴阳家。
  • 髓细胞髓细胞(myeloid,髓样)是指涉骨髓或脊髓的“粒细胞前体细胞”、或者骨髓或脊髓类似病症之形容词。例如,髓细胞白血病是起自骨髓的造血组织中异常的生长的一种白血病。 在造血(Haem
  • 辨识系统生物辨识系统泛指以每个生物独有的生物特征作为根据,必须具备以下的几种特征: 以生物辨识系统所应用到的技术有:
  • 吉弘统幸吉弘 统幸(永禄6年(1563年) - 庆长5年9月13日(1600年10月19日))大友氏的家臣,幼名松市太郎,最初的名讳是统运,天正11年(1583年)改为统幸。通称加(嘉)兵卫、左近入道,官称左近大夫、中务
  • 皮尔瓦尼山 (科拉尼区)坐标:13°48′45″S 70°39′47″W / 13.81250°S 70.66306°W / -13.81250; -70.66306皮尔瓦尼山(Pirhuani),是秘鲁的山峰,位于该国东南部普诺大区,由卡拉瓦亚省的科拉尼区负责管
  • 中继链接中继(Trunking)是一个借由分享一段相同的线路或是频率而不是单独提供它们,来提供网络连接给众多用户的方法,类似于树干与许多树枝的结构。此方法被广泛的运用于电话系统、常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