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rkheim, Émile

✍ dations ◷ 2024-07-03 08:16:12 #Durkheim, Émile
埃米尔·涂尔干(法语:Émile Durkheim,法语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um","Gentium Alternative","TITUS Cyberbit Basic","Arial Unicode MS","IPAPANNEW","Chrysanthi Unicode","GentiumAlt","Bitstream Vera","Bitstream Cyberbit","Hiragino Kaku Gothic Pro","Lucida Grande",sans-serif;text-decoration:none!important}.mw-parser-output .IPA a:link,.mw-parser-output .IPA 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important} 或 ;1858年4月15日-1917年11月15日),又译迪尔凯姆、杜尔凯姆等,是法国犹太裔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与卡尔·马克思及马克斯·韦伯并列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社会学年鉴》创刊人,法国首位社会学教授。涂尔干的主要的思想集中于四部巨著:《社会分工论》(1893年)、《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年)、《自杀论》(1897年)、《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年)。这些目前都被视为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基础著作。作为现代社会学的开拓者,涂尔干一生出版了大量关于教育、宗教、自杀、法律和犯罪的论文和专著,为社会学的学门化和科学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对确立社会学为一门独立学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858年4月15日,涂尔干生于洛林的埃皮纳勒,成长在传统的法国犹太家庭,其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是犹太教拉比。涂尔干自幼在家庭熏陶下学习了希伯来文、犹太教圣经和犹太法典,但在青年时决定放弃家族传统,走向世俗领域从事社会科学的工作。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涂尔干的家乡埃皮纳尔被普鲁士军队占领,他开始认为宗教并非来源于神,而只是一种社会现象。但他并没有因此和家人交恶,仍然保持了和犹太社群的良好关系。他的主要合作者和学生中有很多是犹太人,甚至和他沾亲带故。19岁时,涂尔干父亲病危,作为家中的长子,涂尔干过早地承担家庭的责任,并时常陷入沉重的悲痛情感中,以至于其早期的观点都充满着悲观。财政窘迫及精神压力使他无法专心备考,因此两度失利。1879年,涂尔干在两试不第后,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他所在的班级是巴黎高师在19世纪中最为突出的,同学中人才济济,日后成才者甚多,比如哲学家亨利·柏格森和社会民主主义奠基人之一的让·饶勒斯等。涂尔干与让·饶勒斯的友谊也一直保持到后者去世为止。大学里,涂尔干师从德·库朗日,并在这位有着社会科学意识的古典学者影响下,接触了当时还仅具雏形的社会学,对其以后的学说影响深远。在阅读了孔德和斯宾塞的理论后,涂尔干对以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现象产生了浓厚兴趣。但当时法国的教育体系中,并没有设置专门的社会科学。年纪轻轻的他厌倦了研习人文学,只得改修哲学,并于1882年毕业。毕业后,涂尔干尝试在巴黎大学求职,但他的学术观点显然不能令保守的大学满意。他只得在省立中学任教,其间赴德国一年,研读教育学、伦理学和哲学,深受威廉·冯特创立的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887年,涂尔干受聘波尔多大学,教授教育学和当时还不被承认的社会学。借此,他逐步将社会学引入了当时法国教育体系,在波尔多大学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然而,涂尔干主张宗教和道德可以用纯粹的社会关系解释,这为他招来了不少批评。1890年代是涂尔干学术创作的黄金时期。1893年,涂尔干出版了由博士论文完善而成的《社会分工论》,标志着他学术体系的建立。在书中,涂尔干阐发了关于人类社会的性质及发展规律的理论。他对于社会现象的兴趣来自于政治的刺激。当时,法国在普法战争的失败激起了对世俗的共和政体的强烈反感,很多人认为应该以激进的民族主义重振法国霸权。作为一个同情社会主义的犹太人,属于政治上少数派的涂尔干对这种思潮很不满,开始投身社会运动。他在1894年的德雷福斯事件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更强化了他的社会活动家地位。1895年,涂尔干出版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在其中定义了作为独立学科的“社会学”,讨论了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和基本方法。1898年建立了《社会学年鉴》(L'Année Sociologique)期刊,编辑、刊登他的学生、同事及其他社会学家的论文。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并致力于把社会学的独立研究及学术化。1897年,涂尔干的另一部代表作《自杀论》出版。书中在研究自杀个案时,运用了统计学等量化分析的方法,涂尔干因而成为将定量分析引入社会科学的先驱,而《自杀论》也成为社会学案例研究的典范之作。1902年,涂尔干实现了他的梦想,如愿成为了巴黎大学教育部主席。因为法国大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教师,涂尔干获得了可观的影响力。他的演说成为这些要在法国大学成为第二批教师培育成员的最高指导原则,被反对者称为“国家涂尔干主义”(State Durkheimianism)。德雷福斯事件之后,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涂尔干在1912年被任命为巴黎大学教育部终身主席。他随后将这个职位改名为“教育部和社会学部主席”。同年,他出版了最后一本重要著作《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第一次世界大战深深打击了涂尔干。他的左派言论一向是出于爱国主义立场,想要追求一个合理的世俗的法国式生活,对所谓的国际主义兴趣不大。但是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民族主义宣传战却令本已右倾的国内局势更加微妙。虽然涂尔干积极地奔走呼号,支持法国,但他对流行的简单片面的爱国主义激情态度谨慎。本已对他的犹太身份不满的法国右派,借机掀起了对他的舆论攻势。更不幸的是,他精心培养的一代学生都被征入行伍,许多人悲惨地死在西线战场之上。而对涂尔干创痛最大的,莫过于他的独子战死疆场的噩耗。巨大的伤痛,加之过度的工作,终于令涂尔干身心崩溃。1917年,他突发中风。经过了几个月的修养,他自认康复,就重拾《道德》杂志(La Morale)的工作。但在11月15日,精力耗竭的他去世,安葬于巴黎蒙帕拿斯墓园,享年59岁。涂尔干著作涉猎广泛,其主要的思想集中于四部巨著:《社会分工论》(1893年)、《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年)、《自杀论》(1897年)、《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年),也是社会学研究的基础著作。作为现代社会学的开拓者,涂尔干一生出版了大量关于教育、宗教、自杀和犯罪的论文和专著,为社会学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社会学的独立学科地位的确立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确定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阐述了社会事实之间存在的结构、功能和因果的关系,制定了一系列社会学研究的实证规则,充实了此前空疏的社会学方法论,实现了孔德提出的建立实证主义社会学构想。他运用统计方法对自杀现象的研究,用人类学资料对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宗教研究,是社会学理论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的范例,从而结束了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长期脱节的状况。涂尔干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深刻影响了社会学的发展。《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的博士论文,书中主要阐述社会团结与社会整合为一种社会事实,该事实独立存在于个人之外,并具有独特特征,即称“集体意识”,而分工的真正功能是在两个人或者更多人之间创造出一种连带感,即集体意识(英语:Collective Consciousness)。在《社会分工论》里,涂尔干认为只有社会成员间存在一定的向心力,即“团结”,作为成员集合体的社会才能存在。他进一步将社会团结分成“机械”与“有机”二种。道德是集体意识的反映,而法律则是社会借由道德的实体化而维持团结的一种努力。通过对二者的分析,涂尔干认为机械社会之后,文明不断扩张,社会职能也日益扩大,人口的增加导致物质(每平方公里人口)跟道德(社会交往频率)密度增加,产生竞争生存物资的状态,如果不用战争去解决竞争压力,只能透过社会分工维持社会稳定。日趋复杂精密的社会分工,将各集团的人们纳入其中。透过分工,不同集团的人亦逐渐相互依赖。而在由机械社会向有机社会的转型中,传统集体意识的淡化影响了部分社会成员的人生定位,导致社会“失范”。他认为,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而分工事实上增进了人的团结与幸福。涂尔干的这点理论深受其导师的影响,同时对将来的社会科学的研究的影响也极其深远。许多当代的人类学家理论都建立在这个理论之上,比如安东尼·纪登斯的“四个面向”理论。美国学者塔尔科特·帕森斯、阿尔弗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等人的结构功能论也撷取引用了他的一些观点,即认为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结构时重点之一在考察不同结构的功能(Function)。《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被视为涂尔干的重要著作,其奠定了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及对象。在书中,涂尔干提出一个重要概念:社会事实(或称社会现象)。通过其概念的阐述,涂尔干认为社会事实为社会学确立的有别于哲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独立研究对象。具有仅仅为社会学所研究的特殊对象和相应的独特研究方法,是使社会学变成一门独立的科学所必须具备的一般条件。从传统哲学的领域中提取出独特的社会学方法论,是该书的主要立意。社会学应视社会为一个“事物”(Social Facts as a Thing),它独立存在于个体之外,并对个体产生影响。社会事实具有客观性、集体性、强制性三个特点,并由特征阐述出语言、宗教、道德、法律,乃至于流行风尚,都是社会事实,因而都属于社会学的研究范畴。就此基础上,涂尔干提出了观察社会事实的原则,即客观性原则与特殊性原则。并提供了以观察与解释为主的社会事实分类及研究对策。同时,由于主张社会事实的关联性,涂尔干认为社会事实的比较研究较分割的理论阐述更具意义,由此萌生了社会科学的比较学研究。《自杀论》是涂尔干的一部巨著。在书中,涂尔干着手进行研究自杀的人们的特质,发现一种社会连带的关系。从事自杀的人,与社会的涉入较少,呈现松散的状态;相反的,在某些很少从事自杀的群体中(天主教团体、犹太教团体),归纳出他们共有的特性,也就是宗教涉入生活的程度非常高,而且社会联结十分紧密。而同样的,人类社会中也出现过集体自杀的例子,这同样也是社会联结十分紧密的人才会从事的行为。因此,他可以将自杀的人们分成三种类型:利己的自杀、利他的自杀和失范的自杀。失范的自杀是社会价值的突然失去,无所适从而产生的自杀。他认为自杀是一种社会因素导致的现象,并且反映社会的混乱状况。社会中经常出现的现象是正常的,偶然出现的是不正常的。社会现象的本质难以确定,只能从外部去观察。社会现象有一定的功能。它们产生的原因要从社会环境中寻找,而反对作心理学与生物学的解释。所以,涂尔干认为自杀是一种常态,他认为自杀不应以个人心理探讨,自杀是社会影响个人的,所以应该以社会学的角度将自杀化为一种客观的社会事实,调查自杀率的变化。《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为涂尔干晚年之作。他试从原始初民社会的基本互动方式,建构并认识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元素。同时通过归结出一个社会构成的最基本要素有:神圣世俗之分,图腾崇拜,仪式,节庆活动,氏族等要素,结合社会学的分析角度阐述这些元素的社会性,认定宗教也是一种社会事实。另外涂尔干还从上述延伸出崇拜团体(氏族)内依照神俗二分所建构出来的世界观与分类系统。按照神圣性,依次可以透过氏族的分类与诠释(包括对于善恶的观念),开展出对整个世界的观点与认知架构。这个想法,后来透过他侄子牟斯传给法国结构主义大师李维史陀,为建构主义最原初的模型。该书重点分析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原始宗教,即氏族图腾信仰(Totémisme)。其材料取自英国学者在澳大利亚的实地考察报告,还借助了美国学者对北美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的考察资料,为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实际操作指南。涂尔干虽然并未在该书完整陈述自己终身研究的奥义,而上述几个元素的归总,对后世社会科学影响甚钜。但该书中因为取材及论述的问题,也遭到一些学者的批评。涂尔干对教育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这和他早年从事师范教育有关。当时的社会学还未具有公认的独立学科地位,为此他曾修改波尔多大学的教学计划,以便能尽可能多地传授社会学知识。在更广的层面上,涂尔干终身致力于改进教育体制,以便为法国公民提供一种共有的世俗价值观,进而防止社会混乱的发生。为此,他建议组织专业社团,为成年人提供价值观教育。涂尔干主张教育形态会随社会的环境而变化,因为教育制度和社会制度有着密切关联。同时他也主张教育同时必须考虑到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最终理想的教育可以强化社会团结、保障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分工。涂尔干的犯罪理论主要建立在他的集体意识理论中,并在《社会分工论》中得到阐述。他认为,犯罪是严重侵犯一个社会的集体意识的行为,并由于社会结构的不完整性而必然存在。在此基础上,涂尔干认为犯罪本身不仅是“不可避免的”(Inevitable)和“正常的”(Normal),还认为它是“健全社会的组成部分”(An Integrative Element in Any Healthy Society)。所有的犯罪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即这些行为总是以同样的方式普遍破坏了国家道德意识,普遍产生了同样的恶果。所有这种行为都是罪恶,都是应该受到明文制定的惩罚的压制。并认为国家是集体意识的捍卫者,侵犯国家权力即是侵犯集体意识,由此把集体意识与惩罚联系起来。惩罚的实质也就是集体意识的表达。这些思路在他的论文《惩罚进化的两种法则》(Two Laws of Penal Evolution)有更广泛的解释。由此,很多学者认为涂尔干关于犯罪的理论更注重刑罚。除了对犯罪学和刑罚学的研究以外,涂尔干还对法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非常感兴趣。在古典社会学家中,他是法律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 在他的早期作品中,他把法律的分类视为不同类型的“社会连带”的直接反应,因而可以说法律可能揭示“社会连带"的本质,故而社会学有必要对法律进行研究。但是后来,他强调法律本身作为社会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就有重要的意义。在杜尔凯姆后期的观点中,法律(不论民法或是刑法)是社会基本价值的表达和保证,为社会团结的不同方式表达。涂尔干发现现代社会的法律越来越表达一种道德上的个人主义,同时他也认为或许这种个人主义的价值体系是对社会连带的当代境况的唯一通用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个人主义是人权的基础,包含了个体尊严和个体自治的两种属性。但是这种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以及自我本位主义是截然不同的,他认为后两者没有任何道德基础。他的诸多追随者,比如马瑟·牟斯、保罗·福孔内(Paul Fauconnet)等在法律社会学领域也有所专长或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关

  •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抗逆转录病毒药(management of HIV/AIDS)是一类于治疗逆转录病毒(例如HIV、冠状病毒等)感染的药物。联合使用几种(通常是三种或四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被称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
  • 镇痛剂肾病镇痛剂肾病(Analgesic nephropathy)是由镇痛药,比如阿司匹林、非那西汀、对乙酰氨基酚等所诱发的肾脏损伤疾病。镇痛剂肾病这个词语通常是指来自于过度使用这些镇痛药物的组
  • 邑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一百六十三个(七划的则为第十七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邑部归于七划部首。邑部只以右方为部字,俗称“右耳旁”或“右耳刀
  • 新视野号新视野号(New Horizons)又译新地平线号,是美国宇航局旨在探索矮行星冥王星(在发射时间仍然被认为是一颗行星)和柯伊伯带的行星际机器人航天器任务,它是第一艘飞越和研究冥王星和它
  • 罗斯属地罗斯属地(英语:Ross Dependency)是一块新西兰在南极洲(以及其它在南冰洋的分散领土)声称拥有的地区。这块领地的范围是从南极点出发的一个扇形,沿着160°东经线至150°经线之间向
  • 国光客运中华民国(台湾)国光汽车客运股份有限公司(英语:Kuo-Kuang Motor Transportation Company Ltd.),简称国光客运或国光,是台湾的民营公路客运业者,公司前身为公营事业台湾汽车客运公司(
  • 吴丹丹,通称吴丹(缅甸语:ဦးသန့်,1909年1月22日-1974年11月25日),是一名缅甸外交家,由1961年至1971年担任联合国第三任秘书长。吴丹出生于下缅甸的班达诺(英语:Pantanaw)。他是家中长
  • 吲哚吲哚(拼音:yǐn duǒ,注音:ㄧㄣˇ ㄉㄨㄛˇ,粤拼:jan5 do2,音同“引朵”、IUPAC命名:indole),是芳香杂环有机化合物,为双环结构,包含了一个六元苯环和一个五元含氮的吡咯环。因为氮的孤
  • 描述统计学描述统计(descriptive statistics),又称叙述统计,是统计学中,来描绘或总结观察量的基本情况的统计总称。其与推论统计相对应。描述性统计学为测量样本和有关的内容提供简单的总结
  • 哈伯体积哈勃体积或哈勃球(英语:Hubble volume 或 Hubble sphere)是宇宙学中包围观测者的球区域,在哈勃球之外, 观测者不能观察到被退行速度超过光速之外的区域包围的范围。哈勃球的同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