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型半胱氨酸

✍ dations ◷ 2025-11-20 21:43:33 #同型半胱氨酸
同半胱氨酸(英语:Homocysteine,或称为同型半胱氨酸或高半胱氨酸)是氨基酸半胱氨酸的异构物,在支链部分硫醇基(-SH)前包含一个额外的亚甲基(-CH2-)。同半胱氨酸的额外亚甲基使硫醇基更接近羧基,令它能起动化学反应形成一个五元环,称为同半胱氨酸硫内酯。当氨基酸正常与它的毗邻形成一个肽键就会产生这种反应。同半胱氨酸不适合与蛋白质混合,这是因含有同半胱氨酸的蛋白质会自行分解。同半胱氨酸是从S-腺苷基蛋氨酸透过两个反应步骤形成。并可逆形成蛋氨酸,或经过转硫途径而可逆为半胱氨酸或牛磺酸。虽然高半胱氨酸可逆回为半胱氨酸,但没有证据显示人类食用同半胱氨酸可取代半胱氨酸的摄取。缺乏维他命如叶酸(B9)、吡哆醇(B6)或钴胺素(B12),作为生物化学反应的结果,都会造成体内同半胱氨酸囤积。 补充吡哆醇、叶酸、钴胺素或三甲基甘氨酸会减少血液内的同半胱氨酸的浓度。体内高浓度的同半胱氨酸与内皮细胞的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的高浓度有关。同半胱氨酸的攀升在罕见的遗传性疾病高胱氨酸尿症及缺乏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后者是较普遍而不常发现,而同半胱氨酸较高的人会容易患上血栓症及心血管疾病。同半胱氨酸在高浓度的多酚抗氧化剂下会调降,而多酚抗氧化剂被认为是对心血管系统及免疫系统有某些健康益处。多酚抗氧化剂可以调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化合物活性氧的形成。透过同半胱氨酸的自动氧化成活性氧会导致生物损害。血清内同半胱氨酸的高水平是潜在心血管疾病的标记,也是造成中风的危险因子之一。目前研究的主题方向便是,同半胱氨酸本身是否存在问题,亦或现代问题的指标。2006年有一项研究指出,虽然以摄取维他命降低体内的同半胱氨酸并不能于短时间内见效,但是在中风个案中却显著地降低了25%。纵然整体死亡率并没有明显改变,但亦会为患有严重动脉衰竭的病患带来帮助。降低同半胱氨酸并非快速回复动脉结构破坏的方法。但是,生物化学强烈支持同半胱氨酸会促进动脉的三个主要结构(胶原蛋白、弹性蛋白及多糖蛋白)的衰退及阻止增生。同半胱氨酸将会永久性地造成半胱氨酸(其双硫键架桥)及蛋白质内离氨酸的残基降解,逐渐影响其功能及结构。简单来说,同半胱氨酸是一种具腐蚀性,又能长时间存在的胶原蛋白及弹性蛋白,或达一生之久的结缔组蛋白质的物质。这种长远的影响在临床研究上是很难发现的。降低体内同半胱氨酸过高,其目的在于预防,虽然在治疗上无法立即见效但为可行的方法。体内同半胱氨酸偏高会增加老年人骨折的风险。同半胱氨酸虽然不会影响骨质密度。但会妨碍胶原蛋白纤维与组织的连接,进而影响体内的胶原蛋白。维他命补充剂能减少同半胱氨酸对胶原蛋白的作用。由于老人因胃酸分泌减少,而不能有效地从食物中吸收钴胺素(B12),便能以补充剂的方式改善。医学导航:遗传代谢缺陷代谢、k,c/g/r/p/y/i,f/h/s/l/o/e,a/u,n,mk,cgrp/y/i,f/h/s/l/o/e,au,n,m,人名体征药物(A16/C10)、中间产物(k,c/g/r/p/y/i,f/h/s/o/e,a/u,n,m)

相关

  • 超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Beta-lactam antibiotic)是一种种类很广的抗生素,其中包括青霉素及其衍生物、头孢菌素、单酰胺环类(英语:monobactam)、碳青霉烯和青霉烯类酶抑制剂等。基本上
  • INN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简称INN(International Nonproprietary Name for Pharmaceutical Substances),是世界卫生组织给每种药品的一个官方的非专利性名称。INN是新药开发者在新药
  • 圣殿圣殿(希伯来语:.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ew,.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font-size:1.15em;font-family:"Ezra SIL","Ezra SIL SR","Keter Aram Tsova","Taamey Ash
  • 也门也门犹太人,是生活在也门的犹太人社群。他们的历史非常悠久,在圣经所罗门王时代已生活在也门,但在第一次中东战争后因反犹太主义高涨,以色列在1949年6月至1950年9月发起“魔毯行
  • 张力张力(tension)乃是由一拉长、伸展的弦对施力者所做的反作用力。张力与弦的长度平行,方向朝弦由于张力是力的一种,因此它的单位如同力,SI制是kg·m/s²。张力也存在于弦的内部:若考
  • Brodmann分区布罗德曼分区(Brodmann area)是一个根据细胞结构将大脑皮层划分为一系列解剖区域的系统。神经解剖学中所谓细胞结构(Cytoarchitecture),是指在染色的脑组织中观察到的神经元的组
  • 川崎病川崎氏病(英语:Kawasaki disease),又称为川崎病或黏膜皮肤淋巴腺综合征(英语: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是一种全身血管发炎的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为无法用常规药物治疗的
  • 神经突触突触(法语、英语、德语: Synapse)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肌细胞、腺体之间通信的特异性接头。神经元与肌肉细胞之间的突触亦称为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中枢神
  • Acsub2/subSsub3/sub硫化锕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Ac2S3,有放射性。硫化锕可由氧化锕或氢氧化锕在高温(1400℃)下和H2S与CS2的混合物反应得到。硫化锕可溶于稀酸。
  • 林同炎林同炎(英语:Tung-yen Lin 或 T. Y. Lin,1912年11月14日-2003年11月15日),原名林同棪,美籍华裔结构工程师。林同炎出生于福建省福州,是家中第4个小孩(共有11个),后来在北京成长。他的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