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晶格

✍ dations ◷ 2024-09-20 14:22:12 #凝聚体物理学,自旋电子学

超晶格(英语:superlattice)是两种或多种材料构成的周期性交替层结构。通常每一层的厚度在几个纳米的数量级。20世纪初,人们通过X射线衍射发现了超晶格的现象。

超晶格结构中,当两种薄层材料的厚度和周期长度小于电子平均自由程时,整个电子系统进入量子领域,产生量子尺寸效应。此时,夹在两个垒层间的阱就是量子阱(英语:quantum well)。

1970年美国IBM实验室的江崎玲于奈(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和朱兆祥提出了超晶格的概念。他们设想如果用两种晶格匹配很好的半导体材料交替地生长周期性结构,每层材料的厚度在100nm以下,则电子沿生长方向的运动将会产生振荡,可用于制造微波器件。两年以后,此设想在一种分子束外延设备上得以实现。超晶格材料是两种不同组元以几个纳米到几十个纳米的薄层交替生长并保持严格周期性的多层膜,事实上就是特定形式的层状精细复合材料。

超晶格又分以下几种

1.组分超晶格:如果超晶格材料的一个重复单元是由两种不同材料的薄层构成,则叫做组分超晶格。

2.掺杂超晶格:在同一种半导体中,用交替地改变掺杂类型的方法获得的新型人造周期性结构的半导体材料。

掺杂超晶格的优点:任何一种半导体材料只要很好控制掺杂类型都可以做成超晶格;多层结构的完整性非常好,由于掺杂量一般比较小,杂质引起的晶格畸变也较小,掺杂超晶格中没有像组分超晶格那样明显的异质界面;掺杂超晶格的有效能量隙可以具有从零到位调制的基体材料能量隙之间的任何值,取决于各分层厚度和掺杂浓度的选择。

3.多维超晶格:在多个维度上有两种或多种材料构成周期性交替结构的超晶格称为多维超晶格。利用光刻、腐蚀及超薄层生长技术等相结合可以生长多维超晶格。

4.应变超晶格:异质结构中,每层厚度足够薄,且晶格失配度不大于7%~9%时,则界面上的应力可以把两侧晶格连在一起而不产生界面失配位错,此时晶格完全处在弹性应变状态。利用这种特性制成的晶格失配度较大材料体系的超晶格称为应变超晶格。

相关

  • 细菌过滤率‎细菌过滤效率(Bacterial Filtration Efficiency)也称为细菌过滤率,简称BFE,是量测过滤器(例如外科口罩)阻隔细菌穿透的能力。其结果会以表示过滤率的百分比表示,和阻隔细菌穿透的纤
  • 卢瓦尔河谷卢瓦尔河谷地区(法语:Vallée de la Loire)是一个法国的自然区,被称为“法国的花园”和“法语的摇篮”,以其高质量的建筑遗产著称。这些建筑不仅分布在昂布瓦斯、昂热、布卢瓦、
  • MgBsub2/sub二硼化镁(MgB2)是一种离子化合物,晶体结构属六方晶系。它是一种插层型化合物,镁层和硼层交替排列。研究人员在2001年发现,一种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化合物硼化镁,在温度略接近绝对温度
  • 本格拉洋流本格拉寒流是南大西洋东海岸沿南非和纳米比亚西海岸从南向北流动的寒冷的水流,最终汇入南赤道暖流。本格拉寒流构成南大西洋亚热带洋流的东部。水源包括印度洋和南大西洋亚热
  • 微秒本页按时间长短从小到大列出一些例子,以帮助理解不同时间长度的概念,比较时间单位的数量级。1幺秒(yoctosecond)约是1.86×1019普朗克时间。1仄秒(zeptosecond)即1000幺秒。阿
  • 十七年蝉周期蝉属(学名:Magicicada)是半翅目蝉科的一属,主要分布于北美,其生命周期为十三年或十七年,也被称为十七年蝉或十三年蝉。幼虫孵化后即钻入地下,一生绝大多数时间在地下度过,靠吸食
  • 托吉安鹿豚托吉安鹿豚(学名:Babyrousa togeanensis),是体型最大的鹿豚。它住在印尼的托吉安群岛,曾经被认为是马鲁古鹿豚的一个亚种,至2002年才独立成一种。体型比西里伯斯鹿豚大,拥有发达的
  • 准新翅总目准新翅总目(学名:Paraneoptera),或作准新翅亚节、副翅目等,是昆虫的一个单系总目。 准新翅总目物种的口器反映了物种间进食习惯的多样性:基群以微生物表面为食,而更高级的群体则以
  • 第一代克莱武男爵罗伯特·克莱武陆军少将罗伯特·克莱芙,第一代克莱芙男爵,KB,FRS(Robert Clive, 1st Baron Clive,1725年9月29日-1774年11月22日),一译罗伯特·克莱武,又称印度的克莱芙(Clive of India),英国军人、政
  • 李慈铭李慈铭(1830年-1895年),字.mw-parser-output ruby>rt,.mw-parser-output ruby>rtc{font-feature-settings:"ruby"1}.mw-parser-output ruby.large{font-size:250%}.mw-parser-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