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伯鸿(1875年3月-1937年12月30日),原名陆熙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名企业家、慈善家和天主教人士。
1875年(清光绪元年),陆伯鸿出生于中国上海南市中国地界的顾家弄。这里距离当时江南代牧区的主教座堂——董家渡圣方济各沙勿略堂很近,在太平天国战乱中,有一批江南地区世代信仰天主教的家庭为逃避迫害,逃难到上海,都聚居在主教座堂附近。其中最著名的有来自青浦县的朱家、来自丹徒县的马家以及陆家。他们互相之间结成一个紧密的社交圈子,互通婚姻,保持着与周围非天主教徒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他们与法国联系密切,子女大多上震旦大学,毕业后或在法商洋行任买办,或在上海法租界公董局谋职。其中也出了不少颇有建树的名人:如朱家出了求新船厂厂主、上海总商会会长朱志尧;马家出了震旦大学、复旦大学2所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1840年—1939年)和语言学家、中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兄弟;而陆家也出了大企业家、大慈善家陆伯鸿。
少年时代的陆伯鸿也如同其它的中国孩子一样,必须十年寒窗,攻读四书五经,终于在18岁那年,他幸运地考取了秀才。但是,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清朝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于是大批士子转而进入新型学堂,改学洋务。这时陆家也将陆伯鸿送到董家渡主教座堂一位龚神父那里学习法语,后来曾参与编纂《法华新字典》。此后任比利时洋行职员和法租界蒲石律师事务所秘书。
20世纪初,陆伯鸿作为上海总商会代表,赴美国、意大利、瑞士等国观光考察,受到罗马教皇接见。回国后萌发兴办实业救国的计划,此后陆续兴办一系列的工商交通企业,成为上海的华商领袖。
1911年(宣统三年),由李平书推荐,陆伯鸿接办濒临倒闭的上海内地电灯公司,由于管理有方,扭亏为盈,并扩大经营规模。数年内南市中国地界的电灯数由原1000余盏激增至7万盏,迅速缩小了中国地界和租界在市政建设方面的差距。
1912年(民国元年)4月,恰逢上海拆除城墙改筑马路——法华民国路(今人民路)和中华路,陆伯鸿把握机会资20万元,创办上海华商电车公司,在上海华界首次开通了有轨电车,电车路线就在这条环城的圆形马路上行驶。这条线路沿线都是上海的老市区,人烟稠密,预计很快就会有可观的客流量。陆伯鸿在华商电车公司的每辆电车车头上安装“绿、白、红”3种颜色的电灯,同自己的姓名谐音(吴语发音),以此招徕顾客,因此从一开始华商电车的乘客就非常多,此后一直保持了良好的经营业绩。1918年1月,电灯公司与电车公司合并,改名为“上海华商电气股份有限公司”。1935年,在南市半淞园兴建新电厂。至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上海华商电气公司每年的获利达到100万元。陆伯鸿在电力工业方面取得的成就,使他得以担任全国民营电业联合会委员长。
1913年11月,陆伯鸿又抓住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国际市场钢铁价格猛涨的机遇,在浦东周家渡创办和兴铁厂,生产生铁。1921年,他又与德商合资,扩建成和兴钢铁厂,能生产品质上乘的竹节钢,曾供应建造江海关大楼、沙逊大厦、闸北水电厂、法商自来水厂和南京中山陵的需要。1949年以后改为上海第三钢铁厂。
陆伯鸿还创办了大通航业公司,朱志尧的求新船厂船坞,为其造出了“隆大”、“志大”和“正大”3艘客轮。陆伯鸿也因而成为上海航业同业公会执行委员。
1924年,陆伯鸿还接办了闸北水电公司。
陆伯鸿是第一批进入上海法租界公董局(法租界市政当局)的5名华人董事之一。1927年1月15日,在中国民族主义兴起、发生大革命的形势下,法国驻沪总领事那齐任命陆伯鸿等5名华人为公董局临时委员会委员,成为上海2个租界中最早的华人董事(1928年上海公共租界才开始有华董),改变了上海租界长期以来只有外籍董事的状况。杜月笙、张啸林等人是在1930年以后才取得进入法租界公董局董事会的资格。
陆伯鸿在同龚神父接触期间,转变成为一名热心的天主教徒,他虽然并非神职人员,却经常和一批信仰天主教的实业家(共19人),从1912年起,以热心教友的身份,乘坐简陋的交通工具,外出到上海附近各处农村传教,陆续新建了一批教堂、诊所和学校。陆伯鸿曾担任公教进行会会长。由于他在传教工作方面的成就,教皇授予他“剑袍勋爵”称号,并邀请他参加1926年在美国芝加哥以及1937年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两次国际圣体圣事大会。
陆伯鸿一向极其热心于慈善活动,先后举办了7所慈善机构:
陆伯鸿虽然早已是名闻上海的巨富,但本人还是经常来到新普育堂,系起围裙,亲自服侍那些肮脏的病人,而且还让他的几个儿子站在一旁,以便他们学会怎样善待穷人。
此外,他还创办了包括金科中学(位于上海胶州路,交给美国耶稣会管理)在内的5所男女中小学校。
1937年8月13日,中日在上海爆发淞沪会战,3个月的战事中,有上百万的来自上海中国地界(闸北、南市)、虹口日本势力范围和附近江南地区的难民涌入上海面积有限、而且原本就人烟极为稠密的两个租界,造成空前严重的难民危机。虽然陆伯鸿自身的企业在这次战争中也全都陷于瘫痪,并且还遵照政府安排,将自己的一艘客轮自沉于江苏省江阴附近的长江中,以阻止日军向西进犯南京。连陆家居住多年的南市董家渡一带也沦为战区,被迫迁居上海法租界震旦大学所在的吕班路(重庆南路),成了圣伯多禄堂的教友。但这时陆伯鸿仍然不愿放弃他的慈善事业,他不甘心对数以百万计的这些不幸者无所作为。于是他主动与日本占领军接触,试图解决严重的难民危机,同意参加上海地区改组委员会。
1937年12月30日,陆伯鸿在吕班路住宅前乘车准备帮新普育堂办事时,遭到两名伪装成卖桔子的男子袭击身亡,终年62岁。他的死因一直是个谜,可能与他接触日本人有关。
陆伯鸿的后代中有人现在仍是中国天主教界的代表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