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音韵学

✍ dations ◷ 2024-11-05 18:32:20 #汉语音韵学
汉语音韵学(常直接简称为音韵学、声韵学,因用中文表达并省略“汉语”就隐喻指汉语)是研究汉语音韵学,即语音发展变化的语言学分支。汉语音韵学研究汉语语音从古至今的变化,因此现代语言学把它归类于历史语言学(历时语言学);与之相对的是研究某一特定时代语言情况的断代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如大学中的现代汉语课程语音部分。它的目标为,在汉语方言,隋朝和唐朝的反切系统的基础上,探测古汉语的发音如何,以及古今发音的演变规律。音韵学的研究最注重中古汉语(隋唐)和上古汉语(春秋、战国)两个时代。汉语音韵学最初是传统中国语言学即小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小学”在周代的意思和现代一样,也是指供孩童读书的地方。因为孩童入学先学读书写字,到了汉代,人们就把研究汉字的学问称做了“小学”。另外,古人研究汉字的目的是为了读懂经书,因此研究汉字的学问被看做是经学的附庸,这也是“小学”得名的一个原因。明朝学者陈第最早提出诗经押韵不准确,是因为“古今音变”;但迟至明末的顾炎武才是试图分析古代音韵的第一个学者。清朝学者将汉语音韵学分为:现代学者则将汉语音韵学分为:二者统称为汉语音韵史。汉语音韵学研究汉语的古音。现有的古音知识是利用大量的文献材料和非文献材料,通过多种方法研究出来的。由于汉字不是拼音文字,研究起来与其他语言有一些不同。汉语音韵学最重要的研究资料是古代专门的韵书、等韵图等音韵著作,因为它们包含完备的音系框架。重要的古代音韵著作:广韵、中原音韵等。此外,还有间接的古音资料如:汉语音韵学有一些基本的概念和方法:汉语音韵学的研究对象——历代汉语音系及其发展过程——构成了汉语音韵史。目前学术界的共识为,将汉语音韵史分为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三个时期(但如何分期,上下限如何,学界看法并不一致)。每个时期都有其代表音系,上古、中古、近古的代表音系分别是诗经音系、广韵音系和中原音韵音系。这并不是说,这些时期自始至终、从南到北,无一例外地使用同一个音系的语音。汉语的语音是在一直演变着的,某一具体年代的代表音系可能与当时的语音差别很大,例如在《广韵》撰写成稿的北宋时期的语音,与《广韵》里所反映的语音已经相差很远了;汉语在不同地域的巨大差异也一直存在,但由于古音资料之匮乏,音韵学在研究或谈及某个具体年代的汉语语音时,往往只涉及该年代所具有的有代表性、为韵书等所纪录之语音音系即读书音,一般不涉及方言。研究古汉语音韵,就必然涉及到通用语语音状况。但是读书音与全国通用语(或者说共同语)的实际语音状况,并不一定相同。明清时期的通用语是官话,清末官话采用北京音可确定,但在此之前,究竟是金陵音、北京音、洛阳音,各家的说法并不相同。而更早的时候,如唐宋之际的中古时期,甚至连是否存在通用语(可能存在的称呼有通语、雅言、雅音等),是否有标准音,标准音以什么地方的语音为依据这些基本的问题,学术界都有争论。例如,作为中古代表音系的广韵音系(包括《切韵》、《韵镜》等),一部分学者,如马伯乐,认为很可能是以唐代长安方音为基础;而另一部分学者,如罗杰瑞和柯蔚南,则认为这种说法毫无根据,并认为唐代长安音未必是全国通用语。宋代的汉语官话发生重大变化,就是入声渐渐消失。宋代大量的韵书仍旧记载了入声字,连带民间出版百科全书《事林广记》的《初学类》也记载着“字有四声:平声者哀而妄,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不过,似乎这些只是来自唐代韵书的承传,是书本知识与及诵读唐诗所需。学者从宋代人的诗词发现到入声正在渐渐消失。第一步是 -k 与 -t 合一,同与阴声韵 (-ø,即以元音收尾,并无其他辅音) 相配对押,而 -p 与 -m 对押。第二步是 -k,-t 与 -p 都变成了 -ʔ。最后一同消失。阴声:-ø 纯元音收尾阳声:-m, -n, -ŋ入声:-p, -t, -k中古汉语是 -m 与 -p 押韵、-n 跟 -t 押、-ŋ 与 -k 押。民国学者周祖谟指出,在《广韵》之中 -t 及 -k 是不与阴声韵相承,但到了北宋邵雍《声音唱和图》却是将入声配入阴声韵,证明入声开始消失。 事实上,此时的 -t 与 -k 已经弱化为 -ʔ,只有 -p 仍旧保留、仍然与 -m 对押。到了金末文学家元好问《后饮酒》一诗,适、夕、默三个 -k 入声字已跟 -p 入声字“湿”相押,似乎连 -p 亦已弱化为 -ʔ。至此,入声全部弱化,已经接近消失。今日,闽语仍完整的保留有-p, -t, -k, -ʔ 四种尾音的入声、客家话和粤语则保留有-p, -t, -k三种尾音的入声,吴语仍保留了弱化入声 -ʔ。北方只有晋语保留了 -ʔ。官话之中,下江官话及西南官话有部分地区仍留有 -ʔ。但官话语区绝大部分是完全丢失了入声。元代的音韵之学有一猛跃,就是《蒙古字韵》的出现。此书仍是韵书,但却标有八思巴字拼写的汉语。由于八思巴字是来自藏文,藏文的字母来自七世纪的梵文,八思巴是继承了梵文字母千年的经验、藏文字母数百年的经验。过往汉字只能用反切来模仿字音,只能较顺利地分拆出声母——首辅音,但韵母部分却是介音、元音与尾辅音混合不分,汉字一直未能分拆成字母,代表汉语音韵学未臻化境。但《蒙古字韵》却清楚写下了如何用八思巴字母拼写汉音,即是说汉字已经第一次被成功拆解。这也是何以元代文人儒生对八思巴字如此推崇。不过,八思巴字未能拼出汉语的声调。而且,元朝灭亡后,八思巴字被废弃,无人再学习研究。汉语音韵学从此错过了一个跃进之机。一直要等到葡萄牙传教士来华,汉语才再被完美地拆解。元代有一本专为编写北方戏曲的音韵书,是周德清的《中原音韵》。由于它并非是为了古典文学而成,学者都相信《中原音韵》代表了元代北方汉语。入声在南宋晚期便在北方官话中消失,首次记录这一变化的便是《中原音韵》。《中原音韵》的四声是平声阴、平声阳、上声、去声。入声消失,分派到了平、上、去声。元代的汉语北方官话更开始丢弃 -m 韵尾。明朝将元朝逐回大漠,占领元朝首都大都 (北京),获得了蒙古王室世代相传的金匮之书——《蒙古秘史》。朱元璋为了训练通晓蒙古语的翻译人材,命令投降明朝的那些通晓蒙古语的色目人篡写教材,用精细地用汉字标蒙古词汇的发音,编成了蒙汉对照的生字表《华夷译语》;更将《蒙古秘史》用同样方法——汉字意译、标音,写成《元朝秘史》一书。现代学者从《元朝秘史》的蒙汉对译发现部分 -m 字已经开始消失。比如蒙古语静动词的过去时态后缀 -qsan,在书中有时竟音译为“黑三”。“三”的中古汉语是 sam,今日粤语、闽南话、客家话仍然保存 -m 音;但官话是 san。换句话说,元末明初,“三”在北方话已变成 san, -m 开始转为 -n。但总的来说,元末北方话还保留着侵寻、监咸、廉纤这些 -m 收尾音。学习古代汉语语音,有助于了解现代汉语语音的来历,从而对普通话/国语语音以及本地区的方言语音有更深入的认识;音韵学还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和教学有所帮助。汉语音韵学最重要的是帮助阅读古代的文献。另外对于历史学、考古学、文字学、文学史、民族学、敦煌学、中亚学等学科的研究可以提供可靠的资料。

相关

  • 喘鸣喘鸣(英语:Wheeze, Sibilant Rhonchi),又称啰音,是指呼吸过程中呼吸道持续产生的粗糙声音。哮鸣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呼吸道的某些部分缩小或被堵塞,亦可能是呼吸道内的气流速度提高。
  • 双氯西林双氯西林(Dicloxacillin)是一种半合成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属于耐酶的半合成青霉素类抗生素,主要治疗由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引发的疾病。双氯西林有多种商品名,比如百时美施贵宝生产
  • 高压氧治疗舱高压氧治疗,或简称高压氧,英文: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HBOT) ,乃医学上利用高压的氧气来提供治疗的方式。高压氧治疗利用了几个原理:高压氧最主要的治疗适应症包括:以上除一
  • 表观因素表观遗传学(英语:epigenetics)又译为表征遗传学、拟遗传学、表遗传学、外遗传学以及后遗传学,在生物学和特定的遗传学领域,其研究的是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通过某些机制引起可
  • 羟氯喹羟氯喹(英文名称:Hydroxychloroquine、HCQ),商用为必赖克瘘 (英文名称:Plaquenil) ,是一种以口服形式摄取的抗疟疾类和4-氨基喹啉类药物,羟氯喹的口服形式为硫酸羟氯喹(Hydroxychlor
  • 剑桥大学剑桥大学(英语:University of Cambridge;勋衔:Cantab)为一所座落于英国剑桥郡剑桥市的研究型大学。它是英语世界中历史第二悠久的大学,也是世界现存第四古老的大学。剑桥大学的起
  • 弧菌属弧菌属是革兰氏阴性菌的一种,属兼性厌氧菌。弧菌属多存在于水中,其中有许多种类具有致病性,例如:创伤弧菌、霍乱弧菌及肠炎弧菌等等。在型态上,弧菌呈直杆或弯曲的短杆状,其大小约
  • 珊瑚蛇详见内文珊瑚蛇(Coral snake)是蛇亚目眼镜蛇科下拥有大量品种的一种有毒蛇类。此类蛇能分成两个种类,其一是分布于欧亚非大陆(或称旧大陆)地区的丽纹蛇属(Calliophis);另一种为分布
  • 腔棘鱼见内文腔棘鱼是肉鳍鱼纲腔棘鱼目(学名:Coelacanthiformes)的鱼类,包含了最古老的有颔下门分支。腔棘鱼所属种类被认为已于至少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完全灭绝。1938年在南非发现
  • 吴语字吴语字,又称吴语正字或吴语字,是一种符合吴语语法、词汇、句式,混用传统汉字和吴语汉字行文的吴语书写系统。经典吴语著作,如《海上花列传》,作者为真实展现吴语面貌,运用了大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