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音韵学

✍ dations ◷ 2024-12-22 16:27:59 #汉语音韵学
汉语音韵学(常直接简称为音韵学、声韵学,因用中文表达并省略“汉语”就隐喻指汉语)是研究汉语音韵学,即语音发展变化的语言学分支。汉语音韵学研究汉语语音从古至今的变化,因此现代语言学把它归类于历史语言学(历时语言学);与之相对的是研究某一特定时代语言情况的断代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如大学中的现代汉语课程语音部分。它的目标为,在汉语方言,隋朝和唐朝的反切系统的基础上,探测古汉语的发音如何,以及古今发音的演变规律。音韵学的研究最注重中古汉语(隋唐)和上古汉语(春秋、战国)两个时代。汉语音韵学最初是传统中国语言学即小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小学”在周代的意思和现代一样,也是指供孩童读书的地方。因为孩童入学先学读书写字,到了汉代,人们就把研究汉字的学问称做了“小学”。另外,古人研究汉字的目的是为了读懂经书,因此研究汉字的学问被看做是经学的附庸,这也是“小学”得名的一个原因。明朝学者陈第最早提出诗经押韵不准确,是因为“古今音变”;但迟至明末的顾炎武才是试图分析古代音韵的第一个学者。清朝学者将汉语音韵学分为:现代学者则将汉语音韵学分为:二者统称为汉语音韵史。汉语音韵学研究汉语的古音。现有的古音知识是利用大量的文献材料和非文献材料,通过多种方法研究出来的。由于汉字不是拼音文字,研究起来与其他语言有一些不同。汉语音韵学最重要的研究资料是古代专门的韵书、等韵图等音韵著作,因为它们包含完备的音系框架。重要的古代音韵著作:广韵、中原音韵等。此外,还有间接的古音资料如:汉语音韵学有一些基本的概念和方法:汉语音韵学的研究对象——历代汉语音系及其发展过程——构成了汉语音韵史。目前学术界的共识为,将汉语音韵史分为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三个时期(但如何分期,上下限如何,学界看法并不一致)。每个时期都有其代表音系,上古、中古、近古的代表音系分别是诗经音系、广韵音系和中原音韵音系。这并不是说,这些时期自始至终、从南到北,无一例外地使用同一个音系的语音。汉语的语音是在一直演变着的,某一具体年代的代表音系可能与当时的语音差别很大,例如在《广韵》撰写成稿的北宋时期的语音,与《广韵》里所反映的语音已经相差很远了;汉语在不同地域的巨大差异也一直存在,但由于古音资料之匮乏,音韵学在研究或谈及某个具体年代的汉语语音时,往往只涉及该年代所具有的有代表性、为韵书等所纪录之语音音系即读书音,一般不涉及方言。研究古汉语音韵,就必然涉及到通用语语音状况。但是读书音与全国通用语(或者说共同语)的实际语音状况,并不一定相同。明清时期的通用语是官话,清末官话采用北京音可确定,但在此之前,究竟是金陵音、北京音、洛阳音,各家的说法并不相同。而更早的时候,如唐宋之际的中古时期,甚至连是否存在通用语(可能存在的称呼有通语、雅言、雅音等),是否有标准音,标准音以什么地方的语音为依据这些基本的问题,学术界都有争论。例如,作为中古代表音系的广韵音系(包括《切韵》、《韵镜》等),一部分学者,如马伯乐,认为很可能是以唐代长安方音为基础;而另一部分学者,如罗杰瑞和柯蔚南,则认为这种说法毫无根据,并认为唐代长安音未必是全国通用语。宋代的汉语官话发生重大变化,就是入声渐渐消失。宋代大量的韵书仍旧记载了入声字,连带民间出版百科全书《事林广记》的《初学类》也记载着“字有四声:平声者哀而妄,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不过,似乎这些只是来自唐代韵书的承传,是书本知识与及诵读唐诗所需。学者从宋代人的诗词发现到入声正在渐渐消失。第一步是 -k 与 -t 合一,同与阴声韵 (-ø,即以元音收尾,并无其他辅音) 相配对押,而 -p 与 -m 对押。第二步是 -k,-t 与 -p 都变成了 -ʔ。最后一同消失。阴声:-ø 纯元音收尾阳声:-m, -n, -ŋ入声:-p, -t, -k中古汉语是 -m 与 -p 押韵、-n 跟 -t 押、-ŋ 与 -k 押。民国学者周祖谟指出,在《广韵》之中 -t 及 -k 是不与阴声韵相承,但到了北宋邵雍《声音唱和图》却是将入声配入阴声韵,证明入声开始消失。 事实上,此时的 -t 与 -k 已经弱化为 -ʔ,只有 -p 仍旧保留、仍然与 -m 对押。到了金末文学家元好问《后饮酒》一诗,适、夕、默三个 -k 入声字已跟 -p 入声字“湿”相押,似乎连 -p 亦已弱化为 -ʔ。至此,入声全部弱化,已经接近消失。今日,闽语仍完整的保留有-p, -t, -k, -ʔ 四种尾音的入声、客家话和粤语则保留有-p, -t, -k三种尾音的入声,吴语仍保留了弱化入声 -ʔ。北方只有晋语保留了 -ʔ。官话之中,下江官话及西南官话有部分地区仍留有 -ʔ。但官话语区绝大部分是完全丢失了入声。元代的音韵之学有一猛跃,就是《蒙古字韵》的出现。此书仍是韵书,但却标有八思巴字拼写的汉语。由于八思巴字是来自藏文,藏文的字母来自七世纪的梵文,八思巴是继承了梵文字母千年的经验、藏文字母数百年的经验。过往汉字只能用反切来模仿字音,只能较顺利地分拆出声母——首辅音,但韵母部分却是介音、元音与尾辅音混合不分,汉字一直未能分拆成字母,代表汉语音韵学未臻化境。但《蒙古字韵》却清楚写下了如何用八思巴字母拼写汉音,即是说汉字已经第一次被成功拆解。这也是何以元代文人儒生对八思巴字如此推崇。不过,八思巴字未能拼出汉语的声调。而且,元朝灭亡后,八思巴字被废弃,无人再学习研究。汉语音韵学从此错过了一个跃进之机。一直要等到葡萄牙传教士来华,汉语才再被完美地拆解。元代有一本专为编写北方戏曲的音韵书,是周德清的《中原音韵》。由于它并非是为了古典文学而成,学者都相信《中原音韵》代表了元代北方汉语。入声在南宋晚期便在北方官话中消失,首次记录这一变化的便是《中原音韵》。《中原音韵》的四声是平声阴、平声阳、上声、去声。入声消失,分派到了平、上、去声。元代的汉语北方官话更开始丢弃 -m 韵尾。明朝将元朝逐回大漠,占领元朝首都大都 (北京),获得了蒙古王室世代相传的金匮之书——《蒙古秘史》。朱元璋为了训练通晓蒙古语的翻译人材,命令投降明朝的那些通晓蒙古语的色目人篡写教材,用精细地用汉字标蒙古词汇的发音,编成了蒙汉对照的生字表《华夷译语》;更将《蒙古秘史》用同样方法——汉字意译、标音,写成《元朝秘史》一书。现代学者从《元朝秘史》的蒙汉对译发现部分 -m 字已经开始消失。比如蒙古语静动词的过去时态后缀 -qsan,在书中有时竟音译为“黑三”。“三”的中古汉语是 sam,今日粤语、闽南话、客家话仍然保存 -m 音;但官话是 san。换句话说,元末明初,“三”在北方话已变成 san, -m 开始转为 -n。但总的来说,元末北方话还保留着侵寻、监咸、廉纤这些 -m 收尾音。学习古代汉语语音,有助于了解现代汉语语音的来历,从而对普通话/国语语音以及本地区的方言语音有更深入的认识;音韵学还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和教学有所帮助。汉语音韵学最重要的是帮助阅读古代的文献。另外对于历史学、考古学、文字学、文学史、民族学、敦煌学、中亚学等学科的研究可以提供可靠的资料。

相关

  • 败血症败血症(拉丁语:Sepsis)(中国大陆译为脓毒症)指的是由于感染所引起的全身性发炎的严重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烧、呼吸频率和心跳加速,以及意识不清。有时患者也会发生特定的
  • 头部外伤头部受伤是指头部的创伤。这可能包含或不包含对大脑的伤害。不过,术语创伤性脑损伤与头部受伤在医学文献中通常是可以互换使用的。头部受伤的发生率(新发病例数)是每年每10万个
  • 基因遗传遗传学是研究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史前时期,人们就已经利用生物体的遗传特性通过选择育种来提高谷物和牲畜的产量。而现代遗传学,其目的是寻求了
  • 发展援助发展援助(Development aid)指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目的的国际间实物资源或资金转移。一般是由发达国家提供各种援助资源。
  • 巴斯德路易·巴斯德(法语:Louis Pasteur,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
  • 受精卵受精卵(zygote、合子)在发育生物学中用来描述生物的第一阶段,此时它只是一个单细胞。这个词也会被较为宽松地运用于经过最初几分裂后的细胞,虽然严格地讲这一阶段应称为卵裂球(分
  •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一场大致发生在14世纪至17世纪欧洲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即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扩展至欧洲各国。其辞源为意大利语“Rinascimento”,由ri
  • 价值论价值论 (来自古希腊语 ἀξίᾱ, axiā, "价值"; 以及-λόγος, 理性) 价值观的哲学研究。价值论 同时可以用在伦理学以及美学上—亦即高度重视价值观念的哲学领域—或者
  • 瘟疫公司:进化《瘟疫公司》(英语:Plague Inc.)是一款由Ndemic Creations独自开发,适用于iOS、Android和Windows Phone平台的战略游戏。玩家在游戏中需要将一种病毒传遍整个世界,然后将所有人消
  • 超音段成分超音段音位(suprasegmental、超音段成分)是言语分析中除音素之外的的语音现象。言语中有大量特征倾向构成超越单一音段的模式,并且不受音段目标限制独立变化,其中主要有音高、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