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信片
✍ dations ◷ 2025-11-26 00:33:15 #明信片
明信片,一种专供书写文字,不必封函,即可交邮局寄递的邮件。其正面为信封的格式,反面具有信笺的作用。优点是省贴邮票和不用信封,缺点是篇幅小而无隐密性。亦称为“邮片”。明信片所写的内容公开,可被他人所看见,内容通常不涉及隐私权之虞,故称为明信。在某些地方明信片邮资较普通信函资费便宜。依据台湾中华邮政业务说明,一般民众可自行印制明信片但不得标志“中华民国邮政”,而中国大陆的中国邮政亦有类似规定,因此许多人会称邮局发行之明信片为“邮政明信片”(postal card,带邮资符),而民间印制者则以泛称之“明信片”(postcard)指称。一般在卡片的反面印有图案(风景、绘画、宣传漫画等等),在正面可以贴邮票,写收件人地址和邮件内容。有的明信片上已经印好邮票,称作邮资明信片。美国费城约翰·P·卡尔顿,在1861年将明信片的专利售予H·L·利普曼。利普曼制作了镶有边框的明信片,并加上“利普曼邮政卡片”(Lipman's postal card)的标志。欧洲在九年后也开始制作明信片。但是第一个使用明信片的国家,则是1876年的奥斯曼土耳其。美国邮局在1873年开始发行带有邮资的邮政明信片。邮局为了因应人们想找一些更方便的方法来寄送一些便签而制作了这些明信片,而且也只有邮局可以印制。直到1898年5月19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私人邮寄卡片法案,才准许私人出版商和印刷厂制作明信片。不过最初美国政府并不允许私人企业称自行印制的卡片为“明信片”,所以他们只好称为“纪念品卡”(souvenir cards)。虽然这个禁令到1901年被撤销,但直到1908年人们才被准许将地址写在卡片的侧栏。美国的第一张明信片是1893年创造出来,用来宣传芝加哥的哥伦布纪念博览会。此后美国政府就政府透过邮政部的规范,准许印刷商发行1分明信片(1便士明信片)。世界上第一张明信片是1869年在奥地利发行的一张印有邮票的明信片。在1870年和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明信片作为战地信件获得青睐和普及。在台湾是日本统治台湾十年后才通用的邮递形式,故年纪较大的人们会用绘叶书(エハガキ)来称呼。集邮中,有一种类型便是收集明信片,并有对应之明信片学。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有一群人进行“明信片”为主的交流,如Postcrossing。
相关
- 前房积血前房积血(hyphema)指眼睛的角膜前房因积血而导致眼角膜泛红,眼角膜也可能肿胀。通常因受到撞击而导致眼角膜前房积血。前房积血可能导致暂时性失明。需要医药治疗否则可能导致
- 中元古代中元古代(英语:Mesoproterozoic,符号MP)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代,开始于同位素年龄1600百万年(Ma),结束于1000Ma。中元古代期间蓝藻、红藻、绿藻发育,出现大型宏观藻类。中元古代属于前
- 铁硫世界理论铁硫世界学说(英语:Iron–sulfur world theory),是由在慕尼黑的有化学学位的专利律师根特·维奇特萧瑟(德语:Günter Wächtershäuser)从1988年到1992年期间发表一系列文章提出的
- 转写转写(英语:transliteration)是将一个拼音文字系统的字符,按照一个字符对照表,忠实地,对号入座地转换成另一个拼音文字系统的字符的过程(包括基础字符的附加符号和用双字符表示的单
- 陈俊生 (演员)陈俊生(1968年10月7日-),台湾男演员,1990年代曾是台湾第一男模;1993年起,活跃于电视连续剧;2000年后,往教育培训业发展,由于口才演讲能力极佳,英语流利,外型突出,曾与演艺圈多位女艺人,共
- 十三州十三个殖民地(英语:Thirteen Colonies)是指大英帝国于1607年(弗吉尼亚)至1733年(乔治亚)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建立的一系列殖民地。这些殖民地最终成为了美国独立时的组成部分,即后来
- 移行性复合运动复合位移运动 (Migrating motor complex) 也称为移行性复合运动,是指两餐之间在消化道的一系列动作电位。 这些动作电位令消化道一次又一次地蠕动,把未能消化的物质(如纤维)从胃
- 李惕碚李惕碚(1939年6月12日-),中国高能天体物理学家。1939年出生在重庆市北碚,籍贯湖南攸县。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
- 国家安监总局1999年规定:印章直径5厘米,中央刊国徽,由国务院制发。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徽标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官方英文译名:State Administration of Work Safety,简称国家安监总
- 诘问法苏格拉底反诘法(英语:Socratic method、method of elenchus、elenctic method 或 Socratic debate)或作苏格拉底法,实质上是一种质问的辩证法,广泛地用在验证主要道德观念上。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