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菌褶
✍ dations ◷ 2025-10-20 10:01:33 #菌褶
蕈褶(英语:lamella, gill),又称菌褶,是担子菌门真菌子实体(担子果)的菌盖内侧的脊状突起,多条脊状突起以蕈柄为中心,一般形成放射状的排列。蕈褶表面有子实层,是担孢子产生之处,子实层下方则是子实下层与菌髓。蕈褶是辨认伞菌目物种的重要依据。蕈褶的特征经常用来辨认伞菌种类,最常用的特征是蕈褶与蕈柄的连结方式,常以侧面观看时蕈褶排列的形状判定,不过个别蕈褶的颜色、排列方式、形状与被割开后变色与否等也可以用于分类。另外蕈褶还可能有其他巨观或微观的特征,例如乳菇属(英语:Lactarius)物种的蕈褶常有乳胶渗出,这些特征也对判断种类很有帮助,在乳菇属的例子中,乳胶原本的颜色与暴露在空气下一段时间后的颜色都是辨别种类的重要方式。蕈褶排列的形状除了基本的放射型外,每一条蕈褶还可能往菌盖边缘分叉而形成次级、三级、甚至四级蕈褶,以增加可用于产生担孢子的子实层表面积。最早认为只有伞菌目的蕈类具有蕈褶,但随着真菌研究的进展,有些具有蕈褶的物种被发现不是伞菌目的成员,现在一般认为蕈褶经由趋同演化在不同蕈类的演化支中多次出现。蕈褶多次的演化很可能是因为这种结构可以提高蕈类的表面积,是增加产生、散播担孢子的潜力的最佳方法之一。除了伞菌目的蕈类外,其他具有蕈褶的担子菌还有:另外,鸡油菌目的两个属喇叭菌属(英语:Craterellus)与鸡油菌属(英语:Cantharellus)有一种被称为“假蕈褶”(false gill)的结构,与蕈褶外型类似,但假蕈褶脊状突起的顶端也有子实层着生,两侧的子实层是连续的,因此可以说是皱褶状的子实层,不像一般蕈褶脊状突起只有两侧有子实层,顶端则没有。另外不同于一般蕈褶容易从菌盖上被摘除,假蕈褶在结构上不是独立的单元,难以被摘除。钉菇目钉菇属(英语:Gomphus)的蕈类也有假蕈褶。各种假蕈褶的结构也为蕈褶演化的过程提供线索蕈褶可依其于蕈柄相连的方式分类:Adnate:蕈褶正常与蕈柄连接Adnexed:蕈褶与蕈柄以一个小接触点连接Decurrent:不与菌盖平行、沿蕈柄向下生长Emarginate:在抵达蕈柄时突然变短Free:不与蕈柄相连Seceding:脱水后脱离蕈柄Sinuate:抵达蕈柄前先突然变短,再往蕈柄延伸Subdecurrent:大致与菌盖平行,接近蕈柄时向下生长一小段
相关
- 分体词分体关系(英语:Meronymy)是一种语义关联。如果 A 是 B 的一部分,或 A 是 B 集合的成员,则称 A 是 B 的分体词,B 是 A 的整体词。例如,“手指”是“手”的分体词,“轮胎”是“汽车”
- 生物累积性生物累积(英语:Bioaccumulation)是指生物食用或体表吸收生活环境中的某些化学物质,这些物质没办法被代谢,便累积于生物体内,经由食物链中各阶层消费者的食性关系而累积,越高级消费
- 昔兰尼加昔兰尼加(古希腊语:Κυρηναϊκή),在阿拉伯语中称为拜尔盖(برقه),是利比亚东部的一个地区,得名于古希腊城市昔兰尼,古称“五城地区”(Pentapolis),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是克里
- 鼻腔冲洗鼻冲洗(英语:Nasal irrigation),又称鼻腔冲洗、鼻窦浇灌、鼻内冲洗、洗鼻、鼻窦盥洗,是清洁及稀释鼻腔内的过敏原、鼻涕、干掉的鼻涕及脏污的一种方法,可以缓解鼻塞、过敏性鼻炎、
- 激活能活化能(Activation energy)是一个化学名词,又被称为阈能。这一名词是由阿瑞尼士在1889年引入,用来定义一个化学反应的发生所需要克服的能量障碍。活化能可以用于表示一个化学反
- 鼻祖祖先,又称祖亲、祖宗,是指辈分比自己高的直系血亲,与后代相反。然而,很多时候所指的祖先,通常都是最少隔几代,年代久远的则称为远祖。在很多父系社会,狭义的祖先一词只代指父亲那边
- 分母N ⊆ Z ⊆ Q ⊆ R ⊆
- 丹人丹麦日耳曼人(Dane,Dani)是居住在斯堪的那维亚南部的北日耳曼部落,居住范围大概是今天的丹麦本部和瑞典南部斯堪尼地区,并存在于北欧铁器时代和维京时代。他们建立了后来的丹麦王
- 詹姆斯·皮克詹姆斯·本杰明·皮克(James Benjamin Peake,1944年6月18日),美国退役陆军中将、政治人物,前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政府的退伍军人事务部长(2007年至2009年)。
- 满足感满足(英语:contentment)是一种心理或情感上的满意状态,可能来自于在一个人的处境、身体和心灵中的安逸(英语:Inner peace)。通俗地说,满足可以是一种接受自己处境的状态,是一种更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