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剂

✍ dations ◷ 2024-12-22 13:15:07 #消毒剂
消毒(Disinfection)是利用化学品或其他方法消灭大部分微生物,使常见的致病细菌数目减少到安全的水平。然而,与杀菌(Sterilization)相比,部分细菌孢子、滤过性病毒、结核杆菌及真菌等都可能没有消灭。消毒剂通常用于日常生活所接触的事物,如地板、餐具,在医疗上则只可用于一些体外的工具(如探热针)。消毒的方式一般可使用酒精、甲醛、氨水、漂白水、碘液等常用消毒剂进行喷洒擦拭乃至清洗,甚至简单的沸水浸洗和蒸煮,也有使用紫外光照射进行消毒等。消毒方法对外科手术而言十分重要,可大幅减低外科手术的死亡率,但消毒方法在取得医学界广泛认同、推广的过程当中,却遇上前所未有的困难。尽管十九世纪被人称为“科学大发现”的世纪,但直到十九世纪中叶,医学界对传染病学依然毫无认识,许多医生都没有意识到消毒的必要性,而当时一个外科医生为病人进行手术期间,穿上满是血污的手术衣,竟然不是被视为不卫生,反而让人觉得该医生拥有丰富的外科手术经验。匈牙利裔产科医生伊格纳兹.塞麦尔维斯(Dr. Ignaz Semmelweis)一般被视为推行消毒方法的先驱,他在维也纳总医院工作期间,要求医生在接生前必须用漂白粉仔细洗手,最后效果显著,医院内产褥热的个案急剧减少。不过当时“自然发生说”在医学界十分盛行,认为有机物的腐坏是自然发生,污水能生蚊虫,垃圾能生虫蚁,粪便能生蛆蝇;中国古代也有“腐草生萤”的说法,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的许多权威哲学家和科学家都深信不疑,当时医学界仍未广泛接受传染病是由微生物导致的理论。另一方面,塞麦尔维斯是个文笔不佳,不善言词、不喜与人交际的人,甚至连匈牙利母语都说得不流利,也未积极地把观察结果发表于医学期刊,亦缺乏一套标准程序的实验手段,以证明自己的消毒理论。因此医学界仍是依然故我,不愿接受塞麦尔维斯手术前“洗手”的建议。真正将消毒方法发扬光大的,是英国外科医生约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 1st Baron Lister)。当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在1864年4月7日,透过鹅颈烧瓶实验(swan neck duct experiment)证实生物只能由繁殖而来,不能自然发生时,为李斯特的设想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因此在公元1865年,李斯特在格拉斯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Glasgow)作为医学外科教授的时候,他首先提出缺乏消毒是外科手术后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当年8月12日,他为一位断腿病人实施手术,选用石炭酸作为消毒剂,并实行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包括:医生应穿白大褂、手术器具要高温处理、手术前医生和护士必须洗手、病人的伤口要在消毒后绑上绷带等等,这位病人很快痊愈。公元1867年,他又将消毒手段应用到输血和输液中,降低了病人患上败血症的机会。(亚洲最大其一题目)公元1867年,李斯特在英国医学期刊《柳叶刀》(Lancet)上正式公布了自己创造的外科消毒法,不过英国医学界对李斯特消毒法的态度同样冷淡,甚至有不少医生撰文对他进行批驳和攻击。公元1877年,李斯特返回伦敦,担任伦敦国王学院医院外科教授,又受到修女们的激烈围攻。修女们的观念是,人的生死是由上帝主宰。李斯特和他大力推广的消毒方法,其实是违反上帝旨意,离经叛道的“恶魔”。这些保守落后的观念,使消毒方法这一创举长期未能大幅推广。直到19世纪90年代,欧洲的外科医生们还常称:“快关门,别让李斯特的微生物进来!”李斯特对此不作答辩,并继续改进自己的方法。在德国,“李斯特外科消毒法”在《柳叶刀》上公布后不久,就被几位外科医生试用。公元1868年,当巴蒂尔本(Adolf von Bardelben,1819年至1895年)医生主持柏林医院外科工作的时候,他曾因化脓和感染引致的死亡率太高,产生过关闭外科病房的念头。当他得知李斯特外科消毒法后,就派助手舒尔茨(Wilhelm Schultze)到伦敦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回国后,在柏林医学会会议上向德国外科学界的知名人士作了详细的介绍,称颂李斯特消毒法,促使消毒方法在德国推广。公元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由于德军对李斯特消毒法仍然缺乏经验,大部分战地医院缺乏石炭酸,创伤死亡率仍高达25%,截肢死亡率达一半;但也有一二个战地医院严格施行李斯特消毒法,刨伤和截肢死亡率都大大低于其它战地医院。李斯特外科消毒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公元1886年,德国伯格曼(Ernt von Bergmann,1836年至1907年)首先采用了热蒸汽消毒手术器械和敷料。另一方面,美国的哈斯特(W.S.Halsted,1852年至1922年)于公元1890年发明了橡皮外科手套,从而消除了外科手术中最重要的感染源头。原先李斯特使用的石炭酸对人体有刺激、腐蚀的作用,而且毒性颇大,并不是理想的消毒剂,因此也被75%酒精取代,这一系列改进最终形成现代消毒法。外科手术从此成为了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

相关

  • 囊肿性纤维化囊肿性纤维化(英语:cystic fibrosis,缩写作 CF),亦称为囊性纤维化、囊肿性纤维变性、囊肿纤维症、纤维性囊肿或囊纤维变性,是一种常见的遗传疾病,此病症最常影响肺脏,但也常发生于胰
  • 多发性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脱髓鞘性神经病变(英语:demyelinating disease),患者脑或脊髓中的神经细胞表面的绝缘物质(即髓鞘)受到破坏,神经系统的信号转导受损,导致一
  • 巴斯德消毒法巴氏消毒法(法语:Pasteurisation),法国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于1864年发明的消毒方法,原理是用60~90°C的短暂加热,来杀死液体中的微生物,以达到保质的效果;确切温度和时间依照液体的
  • 血管性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是真皮、皮下组织(英语:subcutaneous tissue)、黏膜的局部肿胀。可发生于面部、舌头、喉、腹部、四肢。常与荨麻疹相关,荨麻疹是皮肤的红肿。 Onset is typically
  • 血小板血小板(英语:platelet),也称血栓细胞(英语:thrombocytes,源自于希腊语的θρόμβος“凝块”以及κύτος“细胞”),为血液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与凝血因子一起,借由结块作用,对血管受
  • 玻意耳-马略特定律波意耳-马略特定律(英语:Boyle's law,也称作Boyle–Mariotte law或Mariotte's law),在定量定温下,理想气体的体积与压强成反比。是由爱尔兰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在1662年根据实验
  • 饥饿饥饿是动物的一种感受,产生的原因是肝的糖原水平下降到低于一个阈值。这种不快的感觉是在下丘脑产生,由肝和胃的感受器感应。一般人可以超过30天不进食而不至于死亡,但在缺水的
  • 先天免疫系统先天免疫系统(英语:Innate immunity)又称为非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非专一性防御,包括一系列的细胞及相关机制,可以以非特异性的方式抵御外来感染。先天免疫系统的细胞会非特异
  • 花粉病过敏性鼻炎,又称为鼻敏感、干草热、花粉热、花粉症或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是因为免疫系统受到空气中的过敏原影响而导致的鼻炎症状。征兆和病症包括流鼻涕或鼻塞、打喷嚏、眼睛的
  • 甲氯环素甲氯环素(其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为“Meclocycline”),也称为“氯甲烯土霉素”,是一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它能与tRNA结合,从而达到抑菌的效果,常用于外用(例如用于治疗皮肤的局部感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