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消毒剂
✍ dations ◷ 2025-04-24 19:11:29 #消毒剂
消毒(Disinfection)是利用化学品或其他方法消灭大部分微生物,使常见的致病细菌数目减少到安全的水平。然而,与杀菌(Sterilization)相比,部分细菌孢子、滤过性病毒、结核杆菌及真菌等都可能没有消灭。消毒剂通常用于日常生活所接触的事物,如地板、餐具,在医疗上则只可用于一些体外的工具(如探热针)。消毒的方式一般可使用酒精、甲醛、氨水、漂白水、碘液等常用消毒剂进行喷洒擦拭乃至清洗,甚至简单的沸水浸洗和蒸煮,也有使用紫外光照射进行消毒等。消毒方法对外科手术而言十分重要,可大幅减低外科手术的死亡率,但消毒方法在取得医学界广泛认同、推广的过程当中,却遇上前所未有的困难。尽管十九世纪被人称为“科学大发现”的世纪,但直到十九世纪中叶,医学界对传染病学依然毫无认识,许多医生都没有意识到消毒的必要性,而当时一个外科医生为病人进行手术期间,穿上满是血污的手术衣,竟然不是被视为不卫生,反而让人觉得该医生拥有丰富的外科手术经验。匈牙利裔产科医生伊格纳兹.塞麦尔维斯(Dr. Ignaz Semmelweis)一般被视为推行消毒方法的先驱,他在维也纳总医院工作期间,要求医生在接生前必须用漂白粉仔细洗手,最后效果显著,医院内产褥热的个案急剧减少。不过当时“自然发生说”在医学界十分盛行,认为有机物的腐坏是自然发生,污水能生蚊虫,垃圾能生虫蚁,粪便能生蛆蝇;中国古代也有“腐草生萤”的说法,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的许多权威哲学家和科学家都深信不疑,当时医学界仍未广泛接受传染病是由微生物导致的理论。另一方面,塞麦尔维斯是个文笔不佳,不善言词、不喜与人交际的人,甚至连匈牙利母语都说得不流利,也未积极地把观察结果发表于医学期刊,亦缺乏一套标准程序的实验手段,以证明自己的消毒理论。因此医学界仍是依然故我,不愿接受塞麦尔维斯手术前“洗手”的建议。真正将消毒方法发扬光大的,是英国外科医生约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 1st Baron Lister)。当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在1864年4月7日,透过鹅颈烧瓶实验(swan neck duct experiment)证实生物只能由繁殖而来,不能自然发生时,为李斯特的设想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因此在公元1865年,李斯特在格拉斯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Glasgow)作为医学外科教授的时候,他首先提出缺乏消毒是外科手术后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当年8月12日,他为一位断腿病人实施手术,选用石炭酸作为消毒剂,并实行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包括:医生应穿白大褂、手术器具要高温处理、手术前医生和护士必须洗手、病人的伤口要在消毒后绑上绷带等等,这位病人很快痊愈。公元1867年,他又将消毒手段应用到输血和输液中,降低了病人患上败血症的机会。(亚洲最大其一题目)公元1867年,李斯特在英国医学期刊《柳叶刀》(Lancet)上正式公布了自己创造的外科消毒法,不过英国医学界对李斯特消毒法的态度同样冷淡,甚至有不少医生撰文对他进行批驳和攻击。公元1877年,李斯特返回伦敦,担任伦敦国王学院医院外科教授,又受到修女们的激烈围攻。修女们的观念是,人的生死是由上帝主宰。李斯特和他大力推广的消毒方法,其实是违反上帝旨意,离经叛道的“恶魔”。这些保守落后的观念,使消毒方法这一创举长期未能大幅推广。直到19世纪90年代,欧洲的外科医生们还常称:“快关门,别让李斯特的微生物进来!”李斯特对此不作答辩,并继续改进自己的方法。在德国,“李斯特外科消毒法”在《柳叶刀》上公布后不久,就被几位外科医生试用。公元1868年,当巴蒂尔本(Adolf von Bardelben,1819年至1895年)医生主持柏林医院外科工作的时候,他曾因化脓和感染引致的死亡率太高,产生过关闭外科病房的念头。当他得知李斯特外科消毒法后,就派助手舒尔茨(Wilhelm Schultze)到伦敦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回国后,在柏林医学会会议上向德国外科学界的知名人士作了详细的介绍,称颂李斯特消毒法,促使消毒方法在德国推广。公元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由于德军对李斯特消毒法仍然缺乏经验,大部分战地医院缺乏石炭酸,创伤死亡率仍高达25%,截肢死亡率达一半;但也有一二个战地医院严格施行李斯特消毒法,刨伤和截肢死亡率都大大低于其它战地医院。李斯特外科消毒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公元1886年,德国伯格曼(Ernt von Bergmann,1836年至1907年)首先采用了热蒸汽消毒手术器械和敷料。另一方面,美国的哈斯特(W.S.Halsted,1852年至1922年)于公元1890年发明了橡皮外科手套,从而消除了外科手术中最重要的感染源头。原先李斯特使用的石炭酸对人体有刺激、腐蚀的作用,而且毒性颇大,并不是理想的消毒剂,因此也被75%酒精取代,这一系列改进最终形成现代消毒法。外科手术从此成为了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
相关
- 自养自养生物,也称为生产者(producer,autotroph),在台湾称为自营生物,主要包括绿色植物和少数微生物,它们可以利用阳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以及土壤中的无机盐等,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
- 马里亚纳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或称马里亚纳群岛海沟,为地球目前已知最深的海沟。该海沟地处西北太平洋的海床,坐标11°21′N 142°12′E / 11.350°N 142.200°E / 11.350; 142.200,位于关岛和
- 淋巴液淋巴(英语:Lymph)也称胡豆液,是由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后形成。淋巴是组织液回流的辅助渠道,参与维持机体的组织液平衡。淋巴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当淋巴流经淋巴结的时
- 病毒性病毒性是指一种生物的致病性程度,即一个病原体引发疾病的相对能力。于生态学的了角度上来看,病毒性可以是寄主因寄生所引发的适应度下降。病毒性可以近因(即病原体协助令寄主生
- 肌张力亢进张力亢进(英语:Hypertonia、肌肉压力过高、肌肉张力亢进、肌肉僵直),在文献中、有时等同于反射亢进(Spasticity/hyperreflexia),指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周围损伤所引起的亢进、亦即
- ICD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英语:I
- 匹鲁卡品匹鲁卡品(INN:Pilocarpine)是一种药物,又名毛果芸香碱;是从毛果芸香属植物叶中提出的生物碱,是一种胆碱类之副交感神经促进剂,一般用于治疗原发性青光眼及口腔干燥。毛果芸香碱于18
- 脉搏短绌脉搏(英语:Pulse)是体表可触摸到的动脉搏动。人体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液所组成,负责人体氧气、二氧化碳、养分及废物的运送。血液经由心脏的左心室收缩而挤压流入主动脉,随
- 环氧酶环氧合酶(拉丁语:Cyclooxygenase,简称COX)是一种酶(又名酵素),负责合成重要的生物激素——前列腺素家族的导介物质。当身体组织受到某种刺激如外伤、感染等会激活环氧合酶,使花生四
- 嗜睡症嗜睡症(hypersomnia)是一种会睡眠过度的疾病,主要有两种类型:原发性嗜睡症和反复性嗜睡症。两者的症状相同,但发生频率不同。患有嗜睡症的人会反复发生过度日间嗜睡(英语:Excess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