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广场 (声音艺术)

✍ dations ◷ 2025-02-24 14:09:57 #纽约市公共艺术,声音艺术,1900年代作品

《时报广场》(英语:)常被称为或(直译为嗡嗡声)是美国古典音乐和艺术家马克斯·纽豪斯(英语:Max Neuhaus)于纽约时报广场创作的永久性声音装置艺术,最初安装于1977年,1992年被拆除,2002年重新设置。该艺术设备由迪亚艺术基金会(英语:Dia Art Foundation)维护,是其管理的11个场所和设备之一。

马克斯·纽豪斯(1939年8月9日-2009年2月3日)亦是当代音乐制作人,被誉为当代艺术中以声音作为主要介质的第一人,《时报广场》是他于1970年代在纽约市的公共场所创作的一系列声音装置艺术之一,其同时期的包括杰伊街-都会科技车站的《》(直译为《穿行》)和现代艺术博物馆花园地下的《》(直译为《新作品》)。《时报广场》的具体创作时间始于1973年,纽豪斯与纽约大都会运输署和能源公司联合爱迪生就设置该作品进行交涉。

纽豪斯在谈判结束后开始自制专门用于该作品的可编程声音产生器(英语:programmable sound generator),他在百老汇和第七大道交会、第45街和第46街间的安全岛上移除了一些栅栏,并在透过栅栏可看见的逃生通风井中安装发电机和扬声器,但打从一开始,供电工程即因地铁系统的电压过高而导致无法单独为该处提供动力。为了解决供电问题,纽豪斯雇用一家独立的维修公司,透过简易的电路将《时报广场》连接至附近的路灯。

自1977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时报广场》持续运作,但供电问题仍未完全解决,而纽豪斯也在欧洲收到其他的委托并且移居国外,《时报广场》的维护亦变的愈加困难,该设备最终于1992年被拆除。2002年,纽约市画廊老板克莉斯汀·伯金(Christine Burgin)试图重现《时报广场》,透过与纽豪斯、大都会运输署、时报广场商业改善区和迪亚艺术基金会(英语:Dia Art Foundation)合作,再次于时报广场设置该作品,与原作品不同之处在于其提高音量,以克服时报广场增加的噪音,纽豪斯随后将《时报广场》捐赠给迪亚艺术基金会,其目前由该组织进行维护。

《时报广场》自2002年重新设置到2009年纽豪斯去世为止,他在作品中额外加入防止故障的安全措施,使其不会意外关闭。纽豪斯亦透过摄像头监控作品设置处,并阻止街头艺人前往该处表演,担心他们的声音将干扰《时报广场》运作的效果。

2015-2016年间,《时报广场》因行人广场的施工工程而难以接近,根据迪亚艺术基金会传播总监表示,在施工过程中该作品从未关闭。而在工程过后,《时报广场》的栅栏旁增加了花岗岩座椅。同样在2016年,纽约市政府在时报广场推行“指定活动区”(Designated Activity Zones),开放街头艺人和Cosplay人员在该区域表演以赚取小费,其中一个区域即位在《时报广场》的栅栏旁,并使用蓝绿色颜料标示。

《时报广场》至今仍是马克斯·纽豪斯在美国唯一的公共装置艺术作品,每周7天、每天24小时持续运作。

《时报广场》位于时报广场北侧,设置地点原是一座位在百老汇和第七大道交会处、第45街和第46街间的三角安全岛,该处在施工后成为行人广场。按照纽豪斯要求,未有任何指示或标记《时报广场》为一件艺术品,其声音仅从一处通风井上方的栅栏发出,纽豪斯表示是为使该声音听起来“似是而非”,希望其被当作“来自地下的不寻常机械声”,且容易被忽略,直到观察者透过偶然的方式发现。

声音本身被纽豪斯描述为“类似大钟的余音”,而迪亚艺术基金会则形容其为“深沉而略带脉动的嗡嗡声”,大都会运输署认为其拥有“丰富的和声质感”,《纽约时报》则形容其是“一种深沉的共鸣及温和起伏的嗡鸣声,音色使易人联想到低调的编钟或教堂钟声”。迪亚艺术基金会指出,虽然该声音仅为单一波长,但所感知到的声音“相对于人的运动,音高、音色和音调均会发生变化”。

《时报广场》自1977年安装完成以来,其周围区域发生极大的改变。纽豪斯于1977年描述该地区时表示“其听觉和视觉环境是丰富而复杂的,它包括大型广告招牌、办公大楼、酒店、剧院、色情场所和电子游戏商场,往来的过客则包括游客、戏院常客、皮条客、购物者、推销人员和上班族”。截至2020年,该地区作为主要的旅游胜地,经常可见半裸体表演者(英语:Desnuda)和为赚取小费而表演的Cosplay人员。

相关

  • 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同名方约有4首,现选宋代太医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地黄丸”方。该方删减医圣张仲景著《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药方当中的附子与桂枝: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
  • 急性症状性癫痫癫痫发作(epileptic seizure 或epileptic fit,有时在文献或新闻只简单称为 seizure 或fit) 是因为脑中的过度的神经振荡而出现的医学病征。 这种脑内异常的外溢效应(outward eff
  • 机关机构,又称为机关,是指拥有独立架构的社会组织,大至公司、基金会,小至社区中心等,但一般不将国家纳入范畴。在中文语境中,机关多用来指称一个拥有完整个体的政府机构,例如部。
  • 天主教卡塔曼教区天主教卡塔曼教区 (拉丁语:Dioecesis Catarmaniensis、他加禄语:Diyosesis ng Catarman)是菲律宾一个罗马天主教教区,属天主教帕洛总教区。辖区包括北萨马省。2006年有教友380,00
  • 斯基普切坐标:49°3′23″N 26°32′1″E / 49.05639°N 26.53361°E / 49.05639; 26.53361斯基普切(乌克兰语:Скіпче),是乌克兰的村落,位于该国西部赫梅利尼茨基州,由戈罗多克区负责
  • 过国亮过国亮(1982年10月18日-2014年4月12日),中国知名记者,曾任《南方都市报》珠海新闻部高级记者。他出生于江西鹰潭,2003年毕业于南昌大学新闻系。2011年因捐助“723”甬温线特别重大
  • 字游工房字游工房(じゆうこうぼう)是日本东京都新宿区高田马场的字体开发与制作企业。该公司集合了前写研公司照排技术能手、社员铃木勉、鸟海修、片田启。三人最初在涩谷区的惠比寿设
  • 奥古斯特王子 (萨克森-科堡-哥达)奥古斯特王子(德语:,1818年6月13日-1881年7月26日),萨克森-科堡-哥达的斐迪南王子的次子。奥古斯特的哥哥是葡萄牙国王斐迪南二世,比利时第一任国王利奥波德一世是他的叔叔,英国的维
  • 托特组织托特组织(德语:Organisation Todt)是1933年至1945年纳粹德国土木工程和军事工程组织,以其创始人纳粹党工程师弗里兹·托特而得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该组织负责在纳粹德国以及
  • 维尼 (猫)维尼(英语:Winnie)是指2005年在荷兰费吕沃(英语:Veluwe)地区出现的神秘大型猫科动物。2005年6月,荷兰海尔德兰省埃德的哈斯坎普(Harskamp)与韦克罗姆(Wekerom)警方接到数起“美洲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