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广场 (声音艺术)

✍ dations ◷ 2024-12-24 21:45:24 #纽约市公共艺术,声音艺术,1900年代作品

《时报广场》(英语:)常被称为或(直译为嗡嗡声)是美国古典音乐和艺术家马克斯·纽豪斯(英语:Max Neuhaus)于纽约时报广场创作的永久性声音装置艺术,最初安装于1977年,1992年被拆除,2002年重新设置。该艺术设备由迪亚艺术基金会(英语:Dia Art Foundation)维护,是其管理的11个场所和设备之一。

马克斯·纽豪斯(1939年8月9日-2009年2月3日)亦是当代音乐制作人,被誉为当代艺术中以声音作为主要介质的第一人,《时报广场》是他于1970年代在纽约市的公共场所创作的一系列声音装置艺术之一,其同时期的包括杰伊街-都会科技车站的《》(直译为《穿行》)和现代艺术博物馆花园地下的《》(直译为《新作品》)。《时报广场》的具体创作时间始于1973年,纽豪斯与纽约大都会运输署和能源公司联合爱迪生就设置该作品进行交涉。

纽豪斯在谈判结束后开始自制专门用于该作品的可编程声音产生器(英语:programmable sound generator),他在百老汇和第七大道交会、第45街和第46街间的安全岛上移除了一些栅栏,并在透过栅栏可看见的逃生通风井中安装发电机和扬声器,但打从一开始,供电工程即因地铁系统的电压过高而导致无法单独为该处提供动力。为了解决供电问题,纽豪斯雇用一家独立的维修公司,透过简易的电路将《时报广场》连接至附近的路灯。

自1977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时报广场》持续运作,但供电问题仍未完全解决,而纽豪斯也在欧洲收到其他的委托并且移居国外,《时报广场》的维护亦变的愈加困难,该设备最终于1992年被拆除。2002年,纽约市画廊老板克莉斯汀·伯金(Christine Burgin)试图重现《时报广场》,透过与纽豪斯、大都会运输署、时报广场商业改善区和迪亚艺术基金会(英语:Dia Art Foundation)合作,再次于时报广场设置该作品,与原作品不同之处在于其提高音量,以克服时报广场增加的噪音,纽豪斯随后将《时报广场》捐赠给迪亚艺术基金会,其目前由该组织进行维护。

《时报广场》自2002年重新设置到2009年纽豪斯去世为止,他在作品中额外加入防止故障的安全措施,使其不会意外关闭。纽豪斯亦透过摄像头监控作品设置处,并阻止街头艺人前往该处表演,担心他们的声音将干扰《时报广场》运作的效果。

2015-2016年间,《时报广场》因行人广场的施工工程而难以接近,根据迪亚艺术基金会传播总监表示,在施工过程中该作品从未关闭。而在工程过后,《时报广场》的栅栏旁增加了花岗岩座椅。同样在2016年,纽约市政府在时报广场推行“指定活动区”(Designated Activity Zones),开放街头艺人和Cosplay人员在该区域表演以赚取小费,其中一个区域即位在《时报广场》的栅栏旁,并使用蓝绿色颜料标示。

《时报广场》至今仍是马克斯·纽豪斯在美国唯一的公共装置艺术作品,每周7天、每天24小时持续运作。

《时报广场》位于时报广场北侧,设置地点原是一座位在百老汇和第七大道交会处、第45街和第46街间的三角安全岛,该处在施工后成为行人广场。按照纽豪斯要求,未有任何指示或标记《时报广场》为一件艺术品,其声音仅从一处通风井上方的栅栏发出,纽豪斯表示是为使该声音听起来“似是而非”,希望其被当作“来自地下的不寻常机械声”,且容易被忽略,直到观察者透过偶然的方式发现。

声音本身被纽豪斯描述为“类似大钟的余音”,而迪亚艺术基金会则形容其为“深沉而略带脉动的嗡嗡声”,大都会运输署认为其拥有“丰富的和声质感”,《纽约时报》则形容其是“一种深沉的共鸣及温和起伏的嗡鸣声,音色使易人联想到低调的编钟或教堂钟声”。迪亚艺术基金会指出,虽然该声音仅为单一波长,但所感知到的声音“相对于人的运动,音高、音色和音调均会发生变化”。

《时报广场》自1977年安装完成以来,其周围区域发生极大的改变。纽豪斯于1977年描述该地区时表示“其听觉和视觉环境是丰富而复杂的,它包括大型广告招牌、办公大楼、酒店、剧院、色情场所和电子游戏商场,往来的过客则包括游客、戏院常客、皮条客、购物者、推销人员和上班族”。截至2020年,该地区作为主要的旅游胜地,经常可见半裸体表演者(英语:Desnuda)和为赚取小费而表演的Cosplay人员。

相关

  • 词形变化在语法学中,词形变化(又译作形态变化、屈折变化)(Inflection or inflexion)指单词(或词根)的变化,以导致语法功能改变,进而使其代表的意义也有所改变。印欧语屈折变化又可以分为变位
  • 本尼格森伯爵列文·奥古斯特·戈特利布·西奥菲尔(Levin August Gottlieb Theophil,俄语:莱昂蒂·莱昂蒂耶维奇·本尼格森伯爵 ,Leonty Leontyevich, Count von Bennigsen,1745年2月10日-1826
  • 在日朝鲜人归国运动在日朝鲜人归国运动是指于1950年代至1984年期间,在日朝鲜人响应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的号召下,从日本返回朝鲜的运动。在此20多年间,约9万名在日朝鲜人回流朝鲜,其中包括了平民,
  • 载脂蛋白C11ALE, 1ALF, 1IOJ, 1OPP· fatty acid binding · phosphatidylcholine binding · lipase inhibitor activity · very-low-density lipoprotein particle · high-den
  • 尤维纳利斯式讽刺尤维纳利斯式讽刺 指文学作品中对同时代的人和事进行的挖苦和讥讽。其中充满猛烈的人身攻击、强烈的道德愤慨以及悲观失望情绪。尤维纳利斯式讽刺源自罗马讽刺诗人尤维纳利
  • 血汗症血汗症(Hematidrosis)也称为血汗(blood sweat)是流汗时汗液中会带有血液的罕见疾病。血汗症的原文源自古希腊语 (αἷμα/αἵματος,意思是血)及(ἱδρώς,意思是汗)。血汗一
  • 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好书《亚洲周刊》2004年起评选出十本中、港、台等地的优秀中文出版物推介。与联合报读书人周报最佳书奖、中国时报开卷周报年度十大好书等并列为权威性的书本质素指标。于2020年
  • 女巫 (2015年电影)《女巫》(英语:,或记作;而副标题为)是一部2015年美国和加拿大合拍的历史超自然(英语:Supernatural fiction)恐怖片,为罗柏·艾格斯执导和编剧,这也是他第一部执导的电影。由安雅·泰勒
  • 河濑直美河濑直美(日语:河瀬直美,1969年5月30日-)是一名日本电影导演,出生并定居在奈良县。
  • SuGSuG(サグ)为日本视觉系乐团,成员包含吉他手masato、主唱武瑠、吉他手yuji、贝斯手Chiyu、鼓手shinpei。此乐团于2006年组成,2007年1月12日正式开始活动,2010年1月27日正式出道,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