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林试剂

✍ dations ◷ 2025-08-21 17:57:42 #化学鉴定,配位化合物,铜化合物,氧化剂

斐林试剂(Fehling's reagent),也称斐林试液、菲林试剂,是一个常用的分析化学试剂。公元1849年由德国化学家赫尔曼·冯·斐林(英语:Hermann von Fehling)制作出来。斐林试剂能醛基的存在,因此也可以用来测定还原糖。

通常在需要使用斐林试剂时,会直接在实验室调配。它由两个试剂混合制得,分别是斐林试液A和斐林试液B。斐林试液A为蓝色硫酸铜水溶液,斐林试液B为酒石酸钾钠(或称罗谢尔盐)和强碱氢氧化钠的无色透明混合溶液。两种试液配制方法如下:

将以上两试液等体积混合即可得到深蓝色的斐林试剂。斐林试剂中由酒石酸钾钠离解出来的酒石酸根离子(C4H4O62-)与铜离子(Cu2+(aq))螯合形成双齿配合物二酒石酸根合铜(II)离子(如下图所示),从而防止溶液中的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形成氢氧化铜(CuSO4+NaOH→Cu(OH)2)。

斐林试剂可以用于鉴定含有羰基的化合物是否为醛或酮。试剂中的二价双酒石酸盐负离子螯合物为氧化剂和此检测中的活化剂。将待测试的物质加入斐林试剂中混合并共热,若化合物中具有醛基则会被氧化呈阳性反应,此外除具有α-羟基酮基团的化合物,其他酮类皆不与斐林试剂反应。

该反应原理是二价双酒石酸盐负离子会去氧化羧酸阳离子,在这个过程中螯合物的中央二价铜离子被还原成为一价铜离子(即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形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此即斐林试剂的阳性反应结果(同为本尼迪克试剂的阳性反应)。反之,没有发生沉淀则为阴性结果;若待测试物质为芳香醛类则不会与斐林试剂反应,而应使用多伦试剂(银氨溶液)进行检测。

斐林试剂因可与醛糖反应(具有醛基)而常用于检验是否存在单糖。另外特别的是酮糖也可以用此法检测,这是由于酮糖类的单糖(如果糖)会与斐林试剂中的碱作用,使之转化为醛糖,进而可以被斐林试剂氧化从而呈阳性反应。 因此斐林试剂常用于单糖的检测。

斐林试剂也可以用于检测糖尿病,它可以与尿中的葡萄糖反应。还有另一个用途是把淀粉分解成葡萄糖浆和麦芽糊精(maltodextrin)以测定还原糖的量,也就是所谓的葡萄糖当量(Dextrose equivalent,DE)。

甲酸(HCOOH)在斐林测试中呈阳性反应,在与多伦试剂和本尼迪克试剂的测试中也同样会呈阳性反应,这是因为其易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葡萄糖的醛式结构

4− 配离子

氧化亚铜的晶体结构

斐林测试,左试管呈阴性反应,右试管呈阳性反应

醛基与 Cu2+ 在斐林试剂中的总反应可被写为:

RCHO + 2 Cu 2 + + 5 OH RCOO + Cu 2 O + 3 H 2 O {\displaystyle {\ce {RCHO + 2 Cu^2+ + 5 OH- -> RCOO- + Cu2O + 3 H2O}}}

加入酒石酸可写为:

RCHO + 2 Cu ( C 4 H 4 O 6 ) 2 2 + 5 OH RCOO + Cu 2 O + 4 C 4 H 4 O 6 2 + 3 H 2 O {\displaystyle {\ce {RCHO{}+ 2 Cu(C4H4O6)_2^{2-}{}+ 5 OH^- -> RCOO^{-}{}+ Cu2O{}+ 4 C4H4O6^{2-}{}+ 3 H2O}}}

试剂中之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所以应注意不要跟皮肤接触。另外硫酸铜属于重金属盐,若误食会造成中毒,成人致死剂量0.9g/kg。

相关

  • 电火花加工电火花加工(英语: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EDM),是一种借由放电产生火花,使工件成为所需形状的一种制造工艺。介电质液体分隔两电极并施以电压,产生周期性快速变化的电流放
  • 马萨达马萨达(希伯来语:.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ew,.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font-size:1.15em;font-family:"Ezra SIL","Ezra SIL SR","Keter Aram Tsova","Taamey A
  • 裕 祥裕祥(?-1903年),清朝政治人物。满洲镶黄旗人。同进士出身。廪膳生出身。同治十二年(1873年),乡试中举。光绪二年(1876年)登进士,以内阁中书用。光绪三年,满本堂中书、国史馆校对官。光绪
  • 欺骗欺骗是一种误导他人、隐瞒真相,或者推广假的想法、概念或信念的一种行为或陈述。欺骗常被用以取得个人利益或优势。欺骗常被用于掩饰、宣传、幻术(sleight of hand)、隐瞒、分
  • 交互记忆交互记忆(Transactive memory),是最早由丹尼尔·韦格纳(英语:Daniel Wegner)于1985年提出的心理学假说,以作为对像团体迷思这种早期的集体智慧理论的一种回应。交互记忆系统是一种
  • 䴕形目.mw-parser-output ruby.zy{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p{user-select: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t{font-feature-settings:
  • 1980年代
  • 小孢癣菌属小孢癣菌属(学名:Microsporum)是子囊菌门下的一属,与毛癣菌属、表皮癣菌属同为皮肤真菌(英语:Dermatophyte),在皮肤及毛发造成皮肤感染。小孢癣菌可产生大分生孢子(Macroconidia)及小
  • 田连元田连元(1941年12月16日-),原名田长庚,祖籍河北省盐山县,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中国评书表演艺术家。出身说书世家。1959年末入本溪市曲艺团,文革时到桓仁县插队,1972年调回本溪市歌舞团。
  • 占位效应 (医学)在医学中,占位效应(Mass effect)指的是(病变组织)挤压或侵蚀周围组织的继发病理性效应。在肿瘤学中,通常指的就是肿瘤。例如,甲状腺癌可能由于头部和颈部某些结构的挤压而引起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