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林试剂

✍ dations ◷ 2025-10-19 23:13:48 #化学鉴定,配位化合物,铜化合物,氧化剂

斐林试剂(Fehling's reagent),也称斐林试液、菲林试剂,是一个常用的分析化学试剂。公元1849年由德国化学家赫尔曼·冯·斐林(英语:Hermann von Fehling)制作出来。斐林试剂能醛基的存在,因此也可以用来测定还原糖。

通常在需要使用斐林试剂时,会直接在实验室调配。它由两个试剂混合制得,分别是斐林试液A和斐林试液B。斐林试液A为蓝色硫酸铜水溶液,斐林试液B为酒石酸钾钠(或称罗谢尔盐)和强碱氢氧化钠的无色透明混合溶液。两种试液配制方法如下:

将以上两试液等体积混合即可得到深蓝色的斐林试剂。斐林试剂中由酒石酸钾钠离解出来的酒石酸根离子(C4H4O62-)与铜离子(Cu2+(aq))螯合形成双齿配合物二酒石酸根合铜(II)离子(如下图所示),从而防止溶液中的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形成氢氧化铜(CuSO4+NaOH→Cu(OH)2)。

斐林试剂可以用于鉴定含有羰基的化合物是否为醛或酮。试剂中的二价双酒石酸盐负离子螯合物为氧化剂和此检测中的活化剂。将待测试的物质加入斐林试剂中混合并共热,若化合物中具有醛基则会被氧化呈阳性反应,此外除具有α-羟基酮基团的化合物,其他酮类皆不与斐林试剂反应。

该反应原理是二价双酒石酸盐负离子会去氧化羧酸阳离子,在这个过程中螯合物的中央二价铜离子被还原成为一价铜离子(即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形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此即斐林试剂的阳性反应结果(同为本尼迪克试剂的阳性反应)。反之,没有发生沉淀则为阴性结果;若待测试物质为芳香醛类则不会与斐林试剂反应,而应使用多伦试剂(银氨溶液)进行检测。

斐林试剂因可与醛糖反应(具有醛基)而常用于检验是否存在单糖。另外特别的是酮糖也可以用此法检测,这是由于酮糖类的单糖(如果糖)会与斐林试剂中的碱作用,使之转化为醛糖,进而可以被斐林试剂氧化从而呈阳性反应。 因此斐林试剂常用于单糖的检测。

斐林试剂也可以用于检测糖尿病,它可以与尿中的葡萄糖反应。还有另一个用途是把淀粉分解成葡萄糖浆和麦芽糊精(maltodextrin)以测定还原糖的量,也就是所谓的葡萄糖当量(Dextrose equivalent,DE)。

甲酸(HCOOH)在斐林测试中呈阳性反应,在与多伦试剂和本尼迪克试剂的测试中也同样会呈阳性反应,这是因为其易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葡萄糖的醛式结构

4− 配离子

氧化亚铜的晶体结构

斐林测试,左试管呈阴性反应,右试管呈阳性反应

醛基与 Cu2+ 在斐林试剂中的总反应可被写为:

RCHO + 2 Cu 2 + + 5 OH RCOO + Cu 2 O + 3 H 2 O {\displaystyle {\ce {RCHO + 2 Cu^2+ + 5 OH- -> RCOO- + Cu2O + 3 H2O}}}

加入酒石酸可写为:

RCHO + 2 Cu ( C 4 H 4 O 6 ) 2 2 + 5 OH RCOO + Cu 2 O + 4 C 4 H 4 O 6 2 + 3 H 2 O {\displaystyle {\ce {RCHO{}+ 2 Cu(C4H4O6)_2^{2-}{}+ 5 OH^- -> RCOO^{-}{}+ Cu2O{}+ 4 C4H4O6^{2-}{}+ 3 H2O}}}

试剂中之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所以应注意不要跟皮肤接触。另外硫酸铜属于重金属盐,若误食会造成中毒,成人致死剂量0.9g/kg。

相关

  • 吉雷松吉雷松(Giresun)是土耳其的城市,也是吉雷松省的首府,位于该国北部,距离特拉布宗175公里,面积317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0米,受副热带湿润气候影响,每年平均降雨量1,269毫米,2010年人口96,9
  • 戴尔亨利·哈利特·戴尔爵士,OM,GBE,FRS(英语:Sir Henry Hallett Dale,1875年6月9日-1968年7月23日),英国神经科学家。他研究乙酰胆碱,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与奥托·勒维一起获得1936年
  • 四星上将大将,也称一级上将,是部分国家设有的军衔,一般位于元帅和二级上将之间。通常以四颗星为代表。大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军衔制的一级军衔,位于元帅之下,上将之上,1965年随着解放
  • 膨润土这是一个2006年的各国膨润土产量列表,主要基于2008年7月 英国地质调查局 的数据。
  • 冻原冻原(又称为苔原),生物群系的一种,包括极圈冻原、高山冻原生态系两类。极圈冻原的气候非常潮湿,但却没有树木,原因在于纬度高,使得生长季非常短、冬季酷寒,表土下为永冻层更不适合木
  • 海洋地壳海洋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由密度较大的硅镁质岩石构成,偏向碱性,与大陆地壳相比,硅酸盐较缺乏,密度也较大,平均密度约3.0 g /
  • 袁翰青袁翰青(1905年9月7日-1994年3月2日),江苏南通人,中国有机化学家、化学史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辅仁大学教授。袁翰青于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考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
  • 哈兹卡盗龙哈兹卡盗龙属(属名:Halszkaraptor)是驰龙科的一属,生活于白垩纪晚期,化石发现于蒙古的德加多克塔组(英语:Djadochta Formation)。其属名源于波兰古生物学家哈兹卡·奥斯穆斯卡(英语:Ha
  • 麻哈鱼属麻哈鱼属(学名:Oncorhynchus),又称马哈鱼属、太平洋鲑属,包括生活在太平洋的鲑鱼和鳟鱼。化石证明太平洋鲑至少已经存在了600万年了。与大西洋鲑不同的是大多数迁徙的太平洋鲑产
  • 无政府状态无政府状态(英语:Anarchy)一词源于希腊文“αναρχία”,原意指无执政官之状态,现常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