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

✍ dations ◷ 2025-04-04 20:31:19 #物联网
物联网(英语:Internet of Things,缩写IoT),又称IoT技术,是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的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行使独立功能的普通物体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物联网一般为无线网,而由于每个人周围的设备可以达到一千至五千个,所以物联网可能要包含500兆至一千兆个物体。在物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应用电子标签将真实的物体上网联结,在物联网上都可以查出它们的具体位置。通过物联网可以用中心计算机对机器、设备、人员进行集中管理、控制,也可以对家庭设备、汽车进行遥控,以及搜索位置、防止物品被盗等,类似自动化操控系统,同时透过收集这些小事物的数据,最后可以汇聚成大数据,包含重新设计道路以减少车祸、都市更新、灾害预测与犯罪防治、流行病控制等等社会的重大改变,实现物和物相联。物联网将现实世界数位化,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物联网拉近分散的信息,统整物与物的数字信息,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运输和物流领域、工业制造、健康医疗领域范围、智能环境(家庭、办公、工厂)领域、个人和社会领域等,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和应用前景。Ashton最初的定义是:“就是当今的电脑以及互联网几乎完全依赖于人类来提供信息。互联网上大约有50 petabytes(petabyte为1,024 terabytes)的数据,其中大部分最初由人来获取和创建的,通过打字、录音、照相或扫描条码等方式。传统的互联网蓝图中忽略了为数最多并且最重要的节点,人。而问题是,人的时间、精力和准确度都是有限的,他们并不适于从真实世界中截获信息。这是大问题。我们生活于物质世界中,我们不能把虚拟的信息当做粮食吃,也不能当做柴火来烧。想法和信息很重要,但物质世界是更本质的。当今的信息科技如此依赖人类产生的信息,以至我们的电脑更了解思想而不是物质。如果电脑能不借助我们的帮助,就获知物质世界中各种可以被获取的信息,我们将能够跟踪和计量那些物质,减少浪费、损失和消耗。我们将知晓物品何时需要更换、维修或召回,他们是新的还是过了有效期。物联网有改变世界的潜能,就像互联网一样,甚至更深远。”Peter T. Lewis 在1985提出这个概念。比尔·盖茨在1995年出版的《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及物互联。1998年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当时被称作EPC系统的物联网构想。1999年,在物品编码(RFID)技术上Auto-ID公司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2005年11月17日,世界信息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其中指出“物联网”时代的来临。物联网的实现需要给每个物体分配唯一的标识或地址。最早的可定址性想法是基于RFID标签和电子产品唯一编码来实现的。另一个来自语义网的想法是,用现有的命名协议,如统一资源标志符来访问所有物品(不仅限于电子产品,智能设备和带有RFID标签的物品)。这些物品本身不能交谈,但通过这种方式它们可以被其他节点访问,例如一个强大的中央服务器。下一代互联网将使用IPv6协议,它拥有极大数量的地址资源,使用IPv6的程序能够和几乎所有接入设备进行通信。这个系统将能够识别任何一种物品。GS1/EPCglobal EPC Information Services(EPCIS)是这些想法的一个综合实践。这个系统被用来标识从航天、交通到消费电子领域的物品。自主控制也并不依赖于网络架构。但当前的研究趋势是将自主控制和物联网结合在一起成为A物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在未来,物联网可能是一个非决定性的、开放的网络,其中自组织的或智能的实体和虚拟物品能够和环境交互并基于它们各自的目的自主运行。物联网系统很可能是一个事件驱动的架构,自底向上进行构建,并囊括各种子系统。因此,模型驱动和功能驱动的方式将会共存,系统能够较容易地加入新的节点,并能够处理意外(Multi-agent systems, B-ADSc, etc.)。在物联网中,一个事件信息很可能不是一个预先被决定的,有确定句法结构的消息,而是一种能够自我表达的内容,例如语义网。相应地,信息也不必要有着确定的协议来规范所有可能的内容,因为不可能存在一个“终极的规范”能够预测所有的信息内容。那种自上而下进行的标准化是静态的,无法适应网络动态的演化,因而也是不切实际的。在物联网上的信息应该是能够自我解释的,顺应一些标准,同时也能够演化的。物联网的主要结构,大致区分为三个层次:物联网中并不是所有节点都必须运行在全球层面上,比如TCP/IP层。举例来讲,很多末端传感器和执行器没有运行TCP/IP协议栈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它们通过ZigBee、现场总线等方式接入。这些设备通常也只有有限的地址翻译能力和信息解析能力,为了将这些设备接入物联网,需要某种代理设备和程序实现以下功能:在子网中用“当地语言”与设备通信;将“当地语言”和上层网络语言互译;补足设备欠缺的接入能力。因此该类代理设备也是物联网硬件的重要组成之一。此外,出于安全考量,家庭、办公室、工厂等环境可能采用一个自治的物联网子网,有限制地与全球网互连。机器对机器通信 (M2M, Machine to Machine),机器设备与设备间不需要人为干预,能直接透过网络沟通,自行完成任务的一个模式或系统机制。由于最终端连接的‘物’有千百种,因此极难制定一种统一性的规格适合所有的应用,这是所有物联网系统面对的难题.当前无论是 MQTT、CoAP 还是 AMQP 这类物联网标准都尝试着将终端应用抽象化,集成进一个固定的通信格式之内.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将是互联网。但互联网需要一系列技术升级才能满足物联网的需求,例如IPv6、Web 3.0。由于许多可连网的设备运算能力不高,仅能提供极为简单的应用服务,不可能安装防御软件,仅能依赖内置的加密机制。如果用户沿用默认的密码,黑客就能轻易的攻破。而黑客入侵物联网以后,会转而攻击连上物联网的其他系统,严重时则会获取用户的个人数据,即为跳板攻击。有些黑客组织会透过在Google Play发表山寨或恶意的应用程序,进而在用户无法察觉异况的情况下,窃取用户的数据。或是透过众多物联网设备(像是打印机、摄像头、婴儿监视器、家庭路由器等)来组成僵尸网络发起阻断式攻击。2016年10月21日,发生了多起拒绝服务攻击,都是针对域名系统提供商Dyn的服务器。网络安全员认为这是由众多物联网设备组成的僵尸网络,而这些设备均感染了Mirai恶意软件。英国媒体BBC也遭受到602Gbps流量的攻击,在当时成为历史新高。物联网传感器产品已率先应用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防入侵系统中。系统铺设了3万多个传感节点,覆盖了地面、栅栏和低空探测,可以防止人员的翻越、偷渡、恐怖袭击等攻击性入侵。上海世博会向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采购了一系列微纳传感器产品。济南园博园园区所有的功能性照明都采用了ZigBee无线技术达成的无线路灯控制。但以上应用缺乏对全网的开放性,信息交换参照预先规定的封闭协议,而不是语义式的可扩展协议,因而称为物联网子网更为合适。

相关

  • 临床死亡临床死亡是一个医学术语,指心跳、呼吸停止。心跳停止的5至8分钟,又可称临床死亡期,人体仍可复苏。之后,人体进入生物学死亡期,人体无法被复苏。
  • Є寒武纪(Cambrian,符号Ꞓ)是显生宙的开始,距今约541百万年前—485.4百万年前。其名称来自于英国威尔士的一个古代地名罗马名称“Cambria”,该地的寒武纪地层被最早研究。中文名称
  • 发病率发病率(英语:incidence rate)在流行病学中是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新发生某一疾病的比率,可以用来测定发病风险。例如,对于一个包含1000人的未患病的风险人群进行为期两年的观察之
  • 想法想法(Idea),又称意念、点子,是思考在心灵上的产物,包括对事物的看法和意见,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想法可以是形象化的影像,也可以是抽象化的概念。点子,是创意的量化语词,让创意的内容
  • 宗教裁判所宗教裁判所(拉丁语:Inquisitio Haereticae Pravitatis,或称异端裁判所、异端审判)是教宗额我略九世于1231年决意、由道明会设立的宗教法庭。此法庭是负责侦查、审判和裁决天主教
  • 神经胶质瘤神经胶质瘤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疾病,源自神经胶质细胞的病变。神经胶质瘤通常出现于脑部(称为脑神经胶质瘤),但也有可能出现于其他神经,如视觉神经。
  • 元语言广义来说,元语言是指讨论或研究语言本身时所使用的语言或符号。在逻辑和语言学里,元语言是用来对其他语言(对象语言(英语:Object language))的句子形成另一个句子的语言。元语言通
  • 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6-磷酸(英语:Glucose 6-phosphate),也称6-磷酸葡萄糖,是葡萄糖经过磷酸化(在第6号碳)之后生成的分子。它也是生物细胞中的常见分子,参与磷酸戊糖途径与糖酵解等生化途径。在
  • 印度报《印度报》(英语:The Hindu)是印度的一份主要英语日报,1878年创刊,初时是每周出版一次,1889年改为每日出版。《印度报》最多流通的地区是印度南部。根据2012年的“印度读者调查”(I
  • 转移矩阵在数学中,随机矩阵(stochastic matrix)是用来描述一个马尔可夫链的转变的矩阵,亦称为概率矩阵(probability matrix)、转移矩阵(transition matrix)、替代矩阵(substitution matrix)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