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斯韦山脉(Maxwell Montes),是金星北部伊师塔地东缘的一条山脉,以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之名命名,是金星上少数几个非女性的地名之一。麦克斯韦山脉是金星上的最高点,其高度约为11千米,比地球的最高点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出2至3千米左右。
麦克斯韦山脉位于金星北半球两个主要高地中较北方的伊师塔地,比金星地表高11千米。麦克斯韦山脉在吉祥天高原东方,并且比该高原高6.4千米,长度853千米,宽700千米。该山脉的西侧是陡坡,而东面则平缓下降至福尔图娜镶嵌地(Fortuna Tessera)。因为麦克斯韦山脉极高,因此是金星地表温度最低(380 °C),且气压最低(约60巴或59标准大气压)的地方。
吉祥天高原和麦克斯韦山脉等这类地形的形成原因有许多的争论。一个理论认为这些区域的形成是因为从金星核心向表面上升的热柱携带的物质堆积,另一个理论则认为是该区域同时受到各方向的压力,使物质向金星的核心下降而形成。麦克斯韦山脉和福尔图娜镶嵌地的山脊和山谷相当宽广,因此一般认为这个区域是受到挤压而形成。而该区域的平行山脉和山谷被之后形成的张性断层切割。麦克斯韦山脉极高的高度和吉祥天高原周围其他山脉的挤压有关联,因此它的起源更加复杂。
麦克斯韦山脉因为高度的关系,它在大多数雷达影像中都是非常明亮的区域。被称为“金星之雪”(Venus snow)的现象被认为是因为黄铁矿等矿物存在造成的。
因为雷达的讯号可以穿透金星大气层中永久性的厚云层,天文学家使用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台对金星表面进行观测,因此发现了麦克斯韦山脉这个金星表面高度极高的区域,并在1967年以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命名,因为他以数学物理方式预测了无线电波的存在,让天文学家得以探测金星表面。
1978年太空探测器先锋-金星1号进入金星轨道并以雷达对金星表面进行观测。科学家以该次探测资料制作了第一幅金星表面的地形图,并确认了麦克斯韦山脉是金星表面最高点。
金星表面的地表特征命名规则是以女性人物或女神命名,不过麦克斯韦山脉、α区和β区这三个是例外。麦克斯韦山脉更是金星表面唯一以男性人物命名的地表特征。
该山脉最初是于1970年由雷·尤尔根斯(Ray Jurgens)在汤马士·戈尔德的敦促下命名,之后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行星系统命名工作小组(Working Group for Planetary System Nomenclature,WGPSN)在1976到1979年之间批准命名。
蛛网膜地形 · 大气层 · 地质 · 撞击坑 · 沙丘
阿尔法区 · 贝塔区 · 奥瓦达区 · 阿佛洛狄忒高地 · 伊师塔地
玛阿特山 · 奇瓦科特尔山 · 麦克斯韦山脉
阿纳拉山 · 牛拉山 · 阿尔忒弥斯冕状物 · 南丁格尔冕状物 · 奥纳塔赫冕状物 · 巴赫特冕状物 · 福德拉冕状物 · 魁特札尔皮特莱特尔冕状物 · 拉恩潘特山 · 萨帕斯山脉 · 萨克斯火山口 · 西登斯破火山口 · 忒伊亚山 · 姮娥冕状物 · 齐莎冕状物 · 伊阿索火山 · 雅索伊火山口 · 萨卡加维亚火山口 · 希芙山 · 乌莎斯山 · 薄饼状穹丘 · 贝状边缘穹丘
亚当斯撞击坑 · 阿迪瓦尔撞击坑 · 阿涅西撞击坑 · 鲍尔奇撞击坑 · 奥尔科特撞击坑 · 奥莱莉娅撞击坑 · 巴顿撞击坑 · 赛珍珠撞击坑 · 克娄巴特拉撞击坑 · 库尼茨撞击坑 · 丹尼洛娃撞击坑 · 德·拉朗德撞击坑 · 狄金森撞击坑 · 格佩特-梅耶撞击坑 · 戈卢布金娜撞击坑 · 格莉姆克撞击坑 · 吉尔伯特撞击坑 · 伊莎贝拉撞击坑 · 珍妮撞击坑 · 玛利亚·切莱斯特撞击坑 · 真理子撞击坑 · 米德撞击坑 · 迈特纳撞击坑 · 梅里特·普塔撞击坑 · 蒙娜丽莎撞击坑 · 莱莉撞击坑 · 露丝撞击坑 · 斯蒂芬妮娅撞击坑 · 婉达撞击坑 · 惠特蕾撞击坑 · 亚布洛奇金娜撞击坑
金星任务 · 金星人工物体 · 金星计划 · 维加计划 · 先驱者金星计划 · 麦哲伦号
金星殖民 · 赫斯珀洛斯 · 金星地球化 · 虚构作品中的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