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

✍ dations ◷ 2025-05-19 08:51:33 #哲学基本问题,形而上学,科学哲学,法学,方法论,逻辑,宗教学,基督教

“原则”英文译为:Principle反译回来也包括“定律”、“原理”一词,是在“方法论”中我们所认知的集合范围内可以预测现象的自然规律,常是客观存在的。使用原则概念的有科学、哲学、宗教、法律等。原则通常被定义为与事实或实在有潜在可推论性。然而,由于并没有任何一个真理的定义被学者普遍接受的情况下,逻辑性地使人产生了对近似真理的“原则”权充自然绝对性规律的认知,常使“原则”成为指导行动的"最高准则"或"标准"。许多不同的原则定义一直被广泛争论。许多与原则定义相关的主题同样无法获得共识。普世价值的“原则”更与绝对“真理”是两个不完全等同的概念,尽管它们经常性地被人们所混淆,甚至有人造出“真理原则”的矛盾覆词产生。

回顾关于“原则”这一课题的思想史,会发现少有人专门的注意这个词而进行研究,因为这词就像叶子般的前面被冠上各式各样的名词,几乎使原则成为语尾助词。

原则与意义的主体通常被认为密切相关,只有有意义的事物才能有惯常性。这一关联在古代就确立了,长期令人感兴趣的关联是类比于“真理”与逻辑有效性的关系。“因为逻辑最基础的概念是有效性,而它可通过真与假来定义。”(涅尔夫妇,16)而让各种现象类比套用于“原则”方法之下。

原则是哲学家面对人生的意义、存在问题的时候绕过问题核心的概念化处理方式之一。许多哲学家都亟欲以原则代表真理,然而彼此之间可能毫无共同之处,甚至针锋相对。日常生活中,不少人也自称自己的观点是个定律(原则)。探求原则可能是人类的本性之一,然而有意识地归纳为近似真理与禁忌。

平等原则比例原则

科学的原则是利用逻辑的实验方法观察方法获得或经过验证而来。近代的科学旨在理性、客观的前提下,用知识(理论)与完整实验证明出原则。在将知识的研究归纳和系统化后,便成为科学中的原则。


相关

  • 阿洛酮糖阿洛酮糖(英语:Psicose)在分类上属于己糖与酮糖,为D-果糖三号位碳所对应的差向异构体。D-阿洛酮糖拥有砂糖70%的甜度,但几乎没有热量,因此可作为低热量甜味剂。果聚糖:菊粉 · 果
  • 不完全变化动词不完全变化动词(英语:defective verb)是指变位不完全的动词,也就是说在一个有变位的语言中,这一类动词与普通的动词相比,较少随人称、数、性、时态等进行词形变化,甚至完全不进行变
  • 不可知主义不可知论(英语:Agnosticism),或称不可知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形而上学的一些问题,例如是否有来世、鬼神、天主是否存在等,是不为人知或者根本无法知道的想法或理论。不可知论者
  • 无明无明(梵语:Avidyā,巴利语:avijjā),又作无明支,佛教术语,是烦恼的别称,为明的相反词;为十二因缘之首,一切苦之根本。因对法界不如实知见,所以造作颠倒之行为;即暗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
  • ATC代码 (J)ATC代码J(抗感染药)是解剖学治疗学及化学分类系统的一个分类,这是由世界卫生组织药物统计方法整合中心(The WHO 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Drug Statistics Methodology)所制定的
  • 泉城广场泉城广场是位于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心的大型公共广场。现已成为济南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广场中的大型雕塑“泉标”对泉城进行了抽象的诠释。广场自1998年7月开工建设,1999年9
  • 尼泊尔共产党(民主)尼泊尔共产党(民主)(英语:Communist Party of Nepal (Democratic))是尼泊尔的一个已不存在的共产主义政党。该党原为尼泊尔共产党 (雷亚玛吉)内的一个小派别,于1979年分裂出来独立
  • 张茂炯张茂炯(1875年-1936年),字仲清,号君鉴,江苏吴县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进士。宣统间任度支部司长,民国初年任职于财政部盐务署,主纂成《清盐法志》300卷,是记述清代盐法的重
  • 阿达礼阿达礼(满语:ᠠᡩᠠᠯᡳ,转写:;1624年11月7日-1643年9月30日),又作阿达里,满洲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曾孙、礼烈亲王代善第三子萨哈璘长子。崇德元年(1636年),父萨哈璘死后袭爵为颖
  • 埃利乌斯·多纳图斯埃利乌斯·多纳图斯(英语:Aelius Donatus),约活动于公元4世纪前后的修辞家和文法学家,也是哲罗姆的老师,353年前后居于罗马。他所著的两本语法书在中世纪仍在使用,并成为后来及至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