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

✍ dations ◷ 2024-12-23 01:24:10 #1744年出生,1803年逝世,德国哲学家,德国神学家,德国诗人,启蒙运动哲学家,欧陆哲学家,18世纪哲学家,新教神学家,柯尼斯堡大学校友,光照派成员

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德语:Johann Gottfried Herder,姓或译赫德;1744年8月25日-1803年12月18日),德国哲学家、路德派神学家、诗人。其作品《论语言的起源》(德语:;英语:)成为浪漫主义狂飙运动的基础。

1744年赫尔德出生于普鲁士王国莫伦根(今波兰莫龙格),1803年死于萨克森-魏玛。赫尔德成长于贫困家庭,从他父亲的圣经及歌本中自学。 在1762年以17岁的内敛青年进入当地的柯尼斯堡大学,成为康德的学生,同时成为约翰·格奥尔格·哈曼(英语:Johann Georg Hamann)的门生。

他是天才型思想家,涉猎广泛,著述丰富,主要贡献于文献学、文化人类学。康德、哈曼两位思想巨匠,均对赫尔德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康德的影响一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怀疑,二是伦理学的反认知主义;而哈曼的影响则为艺术气质和宗教情怀,尤其关于人格和灵魂整全的思想。

赫尔德强烈反对体系化的哲学,追求生动活泼的自然文风。反对传统上排斥的和压制经验的形而上学,提倡经验主义的理性化,也即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力求论证的合理性和清晰化,是追求思想的自然融洽和完整。他认为人不是纯粹理性的,而是历史中的人,说着历史的语言,受着历史的影响。赫尔德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他的历史哲学和精神哲学对黑格尔辩证哲学产生的影响,美学对歌德、士来马赫和尼采产生的影响。政治哲学对穆勒,人文学科思想对狄尔泰产生的影响等。他是解释学、语言学、宗教人类学和《圣经》研究的开创者。

没有普遍的不变标准,可以用来衡量和评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不同的个人气质,和在不同的创作素材产生的作品。

认为〈莎士比亚〉一书中所描述的希腊式悲剧法则,其艺术品质不是建基于艺术本身,而是建基于自然,因为情节的统一乃是故事的统一。是希腊人时时面对的,因着他们依时间上的、政治上的、宗教上的和道德上的处境,这故事必须是统一的。 在所有线索最终将汇聚为一之前,一切都开展的如此缓慢艰难。然而一旦汇聚完成,所有场景是进行得何等的迅速。言语变得简短精粹,认知、情绪和行动前进如梭!场景之间的连续变得如此有力,每个角色所说的话都简洁有力,字字珠玑。

语言是思维的承载体,诗歌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语言让一个民族的诗歌表达这个民族的独特精神。

《论语言的起源》一书中说,语言是知性的自然器官,是人心灵的感官。人的心灵这一全新的、自我造就的感官,在它发生之初就成就了人们交往联系的手段。人若不是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或是试图与其他人心灵对话,就不能设想最初的人的思想,也无法构想最初的反思与论证。

《致提奥芬书》中说,神之言在批判者之手中像被榨干的柠檬。诗永远是自然的最高形式,是最深沉的情感,总会用最崇高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古老的圣经注释书,是当年的人还会努力寻找神之言的真义。而不是仅仅纠缠于音符和文字型态,穷其枝节细征、锱铢必较。

人类最古老的文献《创世记》第一章描述天将破晓之段落解释,显然是用人类最初的语言写成的,也就是激情和直觉的形象和语言。

在1771年赫尔德接受了布克堡地方的宫廷牧师职务。他的早期思想理性主义色彩浓厚,而晚期思想则反对法国理性主义,偏向自由主义与经验主义。他的“反理性”,主要就集中在布克堡时期的著述中。其事业的困顿、生活的迷茫、环境的闭塞,使得赫尔德越发向内心深处,寻找宗教信仰的根源,而对当时的理性主义神学和自由主义的《圣经》研究极为不满。

基督教的第一个任务,乃是要所有人一条心,而不是争执不下,生命中充满怨恨。《圣经》经文用盼望为万物作结,而我们今天讲道,也是要以盼望维系。我们个人为维护一家之言不惜牺牲生命,却都是声称是本于《圣经》这本歧异而含混的书,就好像神的声音只在他们自己的耳朵里回响。---它怎么可能是神的言语、神圣的思想?

我们学会凭借著言语思考,从童年时起,我们就学会了反思,只能是模仿别人说的话。我们无法脱开言词去思考普遍的真理、抽象的理念、理性的思想。当我们思想时就是自言自语,我们说话时就是自己跟自己说明道理。而神全是思想,不需要借助语词蹒跚前行。我们不能更深入地窥见自己的灵魂,我们也不知道人的语言,何以能够穿透人心深处的情感都无法穿透的地方。神与人之间是毫无共通之处,实际情形是,他们要理解对方,根本没有共同的东西。因此神要向人解释自己,得完全用人的方式,完全依着人的本性,用人的语言,迁就人的弱点,局限在人的理念所及范围之内。神不能用神的方式,而必须得用全然是人的方式讲话。人心的本性就是思想,不再为自己思想的人心也就失了它的理性、自由意志和本性。我们要调动全部的思想和潜能,接受每一束穿透灵魂的光芒,接纳每一份真实的确信。因为每个人都依著自己的思想和阅读的方式,在《圣经》中找到教化和提升自我心灵得种子。读《圣经》最好的方法应该是一次读完整卷书,就能够进入作者的思维线索和语调,进入他们的“思想之炼”。你会受到他们灵的鼓舞,你的阅读与他们的书写乃是同步。但人们已经习惯了用无为来混淆忠贞,用懒散来混淆虔诚。

神学的基础是《圣经》,而新约的基础是旧约。不理解旧约,就不能正确理解新约。我们研究某种语言的精髓,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研究他的诗,尤其是古诗,这才能有最大的真理、深度和广泛性。没有旧约,根本无法正确地理解新约。很原始的民族,他们的语言可能是比诗好的语言呢。事实上,这些语言真的比现代一些发展得过于精巧的语言要好。近东民族的语言是内心感情和外在形象之间结合的典范,在希伯来的发音和动词辞根中表现出来。在希伯来人那里,历史即是诗,也就是故事的代代相传,仿佛永远发生在当下,时态的不定和变化,直接有助于当下的见证,把描述的、讲说的或声音的事物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在这种诗中看到人心最初的直觉,最简朴的思维方式,规范它和引导他的最基本的要素。这种诗展现了感官最初的逻辑,概念最基本的分析,道德最本原的原则,简而言之,就是人之思想和灵魂最古老的历史。贯穿于旧约和新约之中的是一条十分精细的线索,尤其是那些形象和事迹、历史和诗歌相互融合的段落。诗歌和历史本是用这线索交织在整体之中的,也必支离破碎。诗歌的表达方式,是适合于某个民族的时代、道德和思维方式。切勿用自己时代的标准,判断古代民族通常的生活方式和道德习俗,因为这些民族并非生活在我们的时代,而生活方式和道德都是时间关系最精妙的花朵和果实。

研究《诗篇》要抛弃一切现代模仿者和评论家,即便他们最得人欣赏,在其当时也是最优秀的。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目的,为自己的时代来解读诗篇的。他们把他们的语言、安慰和教导,应用于自己的时代。出于这样的目的,我们必须首先了解这些诗人谈论的主题和场景。我们研究大卫王及其诗篇歌者的独特语言,方法应该是把不同的诗篇相互比较,并比较于那个时代的历史。在诗篇中得到如此强烈表达的情感,我们既不该视为大敌,也不应盲目辩护。这些情感表达的是,个人的独特气质,就应该如是解释,而不能误认为是神圣情感的普遍模式。考察艺术品的同时,我们不应该把别民族和语言的例子,拿来作为评判的标准。若要评判诗的构成,必须是参照他所原初的情感、情绪和语言的特质。我们更不该依著自己的抒情法则评判大卫的诗篇,而是要展现希伯来抒情诗自身的本性和美感。具体的主题是什么?人们为何感兴趣?歌唱的方式如何?主导的情感是什么?情感循什么线索发展?展开为怎样的情绪?如何开始?如何演进?如何结束?

历史学家属于他自己的民族、时代和语言,而传记学家则属于他们的传记主角。因为他们整个思想和写作方式和精神的不同。希伯来人写历史的风格,正如希伯来诗歌的风格一般,属于并且表达了人们的童年。家族谱系、祖先传奇、先知和帝王,构成了它的历史。他们都是用最简单的叙述讲出来的,其中对世界的观点就像我们童年时所拥有的,也是当时的人们不可或缺的。他们包括了神迹奇事、诗意表达、预言比喻,诸如此类。 福音书作者为他们的年代和人民写书,并不是简单地把同样的一些想法“考虑在内”。毋宁是这些想法对他们来说是如此根本,若没有这样的“弥赛亚正统”,就根本不会有任何一本福音书写成。使徒在任何地方都是求诸于这“先知确定之言”。若没有它、没有从它而来的正统,作为福音的基础,我们就根本无法解释福音书各处的结构。而有了它,一切都清晰起来。口传福音的内容是预言-历史的。因此关于他的任何讲说都是解释-历史的,也就是要指明古时的预言如何在耶稣身上得圆满,就是说耶稣是基督。创建教会的众使徒也都有自己的福音,即便他们并非福音书的作者。他们关于信仰耶稣即是基督的教导,就被称作他们的福音。使徒的教导是以历史为据,福音书作者传讲的也就是这历史。没有另一部福音书能像《马可福音》这样,文学雕琢得痕迹如此之少,口头讲述的故事、活的声音如此之多。这是巴勒斯坦地方讲述故事的人最流行的语调。这就是为什么不时有些地方,用耶稣所行的奇迹或是祂所施的治疗,作为讲话之间的过渡和转承。反过来,在讲述具体某件奇迹时,不厌其烦地描述细节,也是讲故事的人自然的作法。马太和路加用的是同样的故事,却把细节大大压缩了。这是因为他们不是讲,而是写。笔书于版,改变了讲话的语调。

相关

  • 微血管微血管(capillary)又称为毛细血管或微丝血管,连接动脉与静脉,是由动脉分支为较小的动脉,再分支多次的血管。微血管是管壁最薄的血管,只有一层细胞的厚度,利于细胞之间物质的交换。
  • 注射剂全身麻醉剂(英语:general anesthetics)是麻醉药中的一类。麻醉药根据作用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全身麻醉药(general anesthetics)和局部麻醉药(local anesthetics)。全身麻醉药作用于中
  • 面筋面筋由面团里不溶于水的麸质组成,通常由小麦、大麦等谷物中所提取。中国于宋朝已有记载。把面团放于水里冲洗,当把所有可被水冲走的物质冲走后,剩下的就是面筋。而被冲洗到水中
  • C-17C-17“环球霸王III”(英语:C-17 Globemaster III)是美国麦道公司(现为波音)为美国空军研制生产的战略军用运输机,是同时具备战略战术空运能力于一身的短场起降(英语:Short Takeoff a
  • 菲涅耳-基尔霍夫衍射公式在光学里,菲涅耳-基尔霍夫衍射公式(Fresnel-Kirchoff's diffraction formula)可以应用于光波传播的理论分析模型或数值分析模型。从菲涅耳-基尔霍夫衍射公式,可以推导出惠更斯-菲
  • span class=nowrapRhClsub3/sub/span三氯化铑(化学式:RhCl3),IUPAC名称氯化铑(III),是最常见和最稳定的铑的氯化物,室温下为暗红色的固体。它是从其他铂系元素中分离铑时的产物。无水三氯化铑为聚合分子,与氯化铝类质
  • 嘉靖大地震嘉靖大地震,也称华县大地震,是中国明朝嘉靖三十四年腊月十二(1556年1月23日)发生的一次大型地震,震中位于陕西省华县,测算地震震级8.25级,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地的101个县受灾
  • 低地球轨道近地轨道(Low Earth orbit),又称低地轨道,是指航天器距离地面高度较低的轨道。近地轨道没有公认的严格定义。一般高度在2000公里以下的近圆形轨道都可以称之为近地轨道。由于近
  • 自雇自雇者,或称自雇人士,其工作的雇主就是自己。此类劳务提供者承担商业风险,不受劳动法律所保障,不能享受员工福利、有薪公众假期、工伤赔偿、退休金等,有些则加入行会。自雇者要申
  • 德国对立陶宛的最后通牒1939年3月20日,纳粹德国外交部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向立陶宛外交部长尤欧扎斯·乌尔伯须斯(英语:Juozas Urbšys)发出口头最后通牒,要求立陶宛交还克莱佩达区(亦称梅梅尔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