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

✍ dations ◷ 2025-08-29 20:14:21 #黄海
坐标:35°0′N 123°0′E / 35.000°N 123.000°E / 35.000; 123.000黄海,韩国和朝鲜基于地理位置称西海,是太平洋西部的一个边缘海,位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黄海平均水深44米,海底平缓,为东亚大陆架的一部分。黄海的名称来源于它的大片水域水色呈黄色,由于历史上黄河有七八百多年的时间注入黄海(入海口在中国江苏省滨海,即今天的废黄河口;1855年咸丰黄河大改道,重新注入渤海),使得河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将黄海近岸的海水染成了黄色。在韩语环境中,韩国因其位于朝鲜半岛西侧也称为“西海”(朝鲜语:서해/西海 Seohae),但使用黄海(朝鲜语:황해/黃海 Hwanghae)的情况也较多;北朝鲜则在大部分情况下称呼“朝鲜西海”(朝鲜语:조선서해/朝鮮西海 Josŏnsŏhae);但国际上通常沿用中国的称呼“黄海”(Yellow Sea)。黄海从胶东半岛成山角到朝鲜的长山串之间海面最窄,习惯上以此连线将黄海分为北黄海和南黄海两部分,北黄海面积7.1万平方公里,南黄海面积31万平方公里。黄海的西北部它通过渤海海峡与渤海相连,东部由济州海峡与朝鲜海峡相通,南以长江口北岸启东角到济州岛西南角连线与东海分界。注入黄海的主要河流有鸭绿江、大同江、汉江、淮河等,主要沿海城市有中国连云港、盐城、日照、青岛、烟台、威海、大连、丹东、朝鲜的新义州,南浦、韩国的仁川等。属黄海的海湾有西朝鲜湾、江华湾、群山湾、海州湾、胶州湾、荣成湾等。黄海内的岛屿主要集中在辽东半岛东侧、胶东半岛东侧和朝鲜半岛西侧边缘。其中比较大的有外长山列岛、长山群岛、薪岛、椵岛、白翎岛、德积群岛、格列飞群岛、古群山群岛、大黑山群岛、罗州群岛、楸子群岛、济州岛等。濒临黄海的主要行政区有中国的辽宁、山东和江苏三省,朝鲜的新义州特别行政区、平安北道、平安南道、黄海南道、开城工业地区,韩国的京畿道、仁川广域市、忠清南道、全罗北道、全罗南道、济州特别自治道。黄海北部、东部沉积物为粗、细粒兼有,黄海南部东西两侧为细沙和粗粉沙,中间为粘土质软泥。由于近中国沿岸的工业污染(特别是淮河流域的工业污染)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黄海的生态环境日益面临严峻的挑战。(淮河入海口为长江,大洋流向在中国近海(台湾向内)是由北向南,不知淮河流域工业污染如何流向黄海。)

相关

  • 喹诺酮喹诺酮(英语:quinolone)是一类人工合成的含4-喹诺酮基本结构,对细菌DNA螺旋酶具有选择性抑制的抗菌剂。1962年最早的喹诺酮类药物萘啶酸首先用于临床,由于其抗菌谱窄、口服吸收差
  • 医学史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医学史,又称医疗史或医药史,历史学的一
  • 尼阿西斯尼阿西斯(英语:Panyassis),约活动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古希腊史诗诗人之一,哈里卡尔纳苏斯人,希罗多德的叔父,著有14卷本《赫拉克勒斯的故事》和《伊奥尼亚诸城的建立》。前者现存少
  • 马扎尔人马札尔人(匈牙利语:magyarok;又译马札儿人)为匈牙利主体民族(于2001年人口为1千万),因此又称匈牙利人,母语属于乌拉尔尔语系,亦分布于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及乌克兰,少数生活
  • 口服给药口服给药(英语:Oral administration) (per os) 是一种给药途径,通过嘴吞服药物使其在体内发挥作用。许多药物都可以口服给药,因为其往往在全身产生作用,通过血流输送到身体的各个
  • EC编号EC编号或EC号是酶学委员会(英语:Enzyme Commission)为酶所制作的一套编号分类法,是以每种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为分类基础。这套分类法亦同时会为各种酶给予一个建议的名称,所以亦
  • 消旋酶消旋酶(英文:racemase),属于异构酶,能够催化生物分子中立体化学的反转。 消旋酶催化仅具有一个不对称中心的基质中的不对称碳原子周围的立体化学反转。 差向异构酶催化具有多于一
  • 阔鼻小目阔鼻小目(学名:Platyrrhini),又称新世界猴,是产于中美洲与南美洲的四科灵长目动物,包括卷尾猴科、青猴科、僧面猴科和蜘蛛猴科。新世界猴与旧世界猴合称为猴。灵长类包括660多个现
  • 蒙特塞克藻Pseudoasterophyllites vidalii Zeiller蒙特塞克藻(学名:Montsechia vidalii)是一种已灭绝的水生沉水植物,属于蒙特塞克藻属(Montsechia),出土于西班牙蒙特塞克山脉及比利牛斯山一
  • β-硝基丙酸β-硝基丙酸(3-硝基丙酸,BPA,3-NPA,C3H5NO4)是一种真菌毒素,其对线粒体有抑制作用对人体有毒。许多真菌产生这种毒素,因此广泛存在于食品如甘蔗,以及通过真菌发酵的日本主食味噌,酱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