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WERTY(柯蒂键盘)是各国使用的、基于拉丁字母的标准打字机和计算机键盘布局。“QWERTY”是该键盘布局字母区第一行的前六个字母。键的安排顺序由克里斯托弗·肖尔斯设计。
使用QWERTY排列的打字机在1874年开始大量生产,从此成为应用最广泛的人机接口。目前大部分的计算机都是使用QWERTY键盘。
根据一种有可能性但应该是杜撰的理论:162,即QWERTY键盘安排次序的原则是为了要减少打字机在打字时连动杆之间的挤压及故障发生率的状况,因而要把常用字母隔开(不过像E、R就在一起)。其他种类的键盘,如1932年奥古斯特·德沃夏克发明的德沃夏克键盘,为希望在已经不需要避免连动杆的挤压后,重新排列键位以提高打字速度,因此把元音及5个最常用的辅音安排在中间一行,以便交换左右手打字的频率,同时也有设计左手或右手为重的键位。但是因故无法量产,以至于德沃夏克键盘键盘的普及程度不如QWERTY键盘。
肖尔斯在1878年的专利版本,QWERTY键盘的配置描述与现代使用的版本有些不同,最明显的是没有数字0和1,其余每个数字与现今相比都向左侧移动了一个位置。省略的原因为简化设计以降低制造和维护成本,并透过其他按键重新创建。在这些使用此配置的学习者学会了使用大写字母I(或小写字母l)作为数字1的习惯,而大写字母O则被用作数字0。
字母M位于第三行字母L右侧,而不是第四行N的右侧,字母X和C位置相反,大多数标点符号位于不同位置或完全缺失。
在早期的设计版本中,一些字符是透过在相同位置的两个符号输出而产生的。例如,惊叹号!可以通过使用撇号'、退格← Backspace和句点.的三笔划组合来再现。分号;是通过在冒号:上输出逗号,而生成的。由于退格键在简易版本的机械打字机中输入较慢(托架很重,并且经过优化以朝相反方向移动),因此更专业的方法是通过按住空格键来阻止托架,同时打印所有需要处于共享位置的字符。为了实现这一点,字键位置被设计为只有在释放空格键后才能向前推进。
在机械打字机的时代,é和õ等组合字符是通过使用死键作为变音符号(′,~)而创建的,这并没有推动纸张向前发展。因此,′ 和 e 将打印在纸上的相同位置,从而输出é。
如今绝大多数移动操作系统均配备。也有大量的个人数码助理及非智能手机配备实体的QWERTY键盘,如TREO650、TREO600、黑莓及诺基亚E系列手机。而用于以上设备的QWERTY键盘亦被称为全键盘。
最广泛使用的替代方案是德沃夏克键盘布局;另一种选择是阔码键盘,它部分基于QWERTY配置。据称,这种配置让现今的QWERTY打字员更容易学习,同时提供一些假设的优化。
一些现代操作系统允许用户以他们喜欢的任何方式映射他们的键盘,但很少有键盘是根据任何其他标准标记的键。
HQ键盘(Half-QWERTY键盘,柯蒂键盘),是介于“T9输入法”与“QWERTY键盘”之间,兼有数字键盘的简便且有QWERTY的快速输入功能的键盘。它的出现代表互联网时代手机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