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膏

✍ dations ◷ 2025-07-18 12:24:49 #酱油膏
.mw-parser-output .han-nom{font-family:"Nom Na Tong","Han-Nom Gothic","Han-Nom Ming","HAN NOM A","HAN NOM B","Ming-Lt-HKSCS-UNI-H","Ming-Lt-HKSCS-ExtB","FZKaiT-Extended","FZKaiT-Extended(SIP)","FZKaiS-Extended","FZKaiS-Extended(SIP)","Sun-ExtA","Sun-ExtB","MingLiU","MingLiU-ExtB","MingLiU_HKSCS","MingLiU_HKSCS-ExtB","SimSun","SimSun-ExtB",sans-serif} 豉油 / 渃醬 / 豆味油酱油,粤语、潮语、客语、越南语地区称为豉油,四川话、闽语等地又称为豆油,是一种具东亚特色用于烹饪的调味料。除了华人之外,日本人、朝鲜人及东南亚各民族均普遍使用,近十年美国及欧洲也占相当消费比例。制造酱油一般以大豆为主要原料,加入水、食盐经过制麹和发酵,在各种微生物繁殖时分泌的各种酶的作用下,酿造出来的一种液体。制作酱油的原料在各地有所不同,使用的配料不同,风味也不同,比较特别的是鱼露(使用鱼)。酱油是由“酱”演变而来,而酱油之酿造纯粹是偶然发现,最早的酱油起源于中国古代皇家使用的调味料,是由鲜肉腌制而成,与现今的鱼露制造过程相近,因为风味绝佳渐渐流传到民间,后来发现大豆制成风味相似且便宜,才广为流传食用。后来遍及世界各地,如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一带。酱油之制造,早期是一种家事艺术与秘密,其酿造多由某个师傅把持,其技术往往是由子孙代代相传或由一派的师傅传授下去,形成某一方式之酿造法。最早的酱油专利权是在19世纪,由两位分别叫做里德和佩林斯申请专利来出售。最早的酱油是由肉类腌制而成,肉剁成肉泥再发酵生成的油,称为“醢”(音读 hǎi ㄏㄞˇ,即肉酱油的意思);另有在造酱时加入动物血液的版本的酱油称为醓(音读 tǎn ㄊㄢˇ)。可见《诗经·大雅·行葺》之一句:“醓醢以荐。”而最早的植物酱油称之为“豆酱”或“豆酱清”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在东汉(25年至220年)王充(27至97年?)的《论衡》中“世讳作豆酱恶闻雷”,而成书于北魏的《齐民要术》中亦已有“豆酱清”的记载,黄兴宗认为《论衡》《齐民要术》内所指的“豆酱”,“豆酱清”,可能是指现代酱油的前身。“酱油”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两本著作中:《山家清供》记载用酱油、芝麻油炒春荀、鱼、虾;《吴氏中馈录》记载用酒、酱油、芝麻油清蒸螃蟹。此后,酱油一词还出现在1360年《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元《易牙遗意》,1591年《饮馔服食笺》,1680年《食宪鸿秘》,1698年《养小录》,1750年《醒园录》,1790年《随园食单》,清《调鼎集》卷三、卷七。宋朝人将加工酱和豉得到的各种酱汁,称为酱油,作为调味品开始在中国的饮食中流行。到清代,酱油的使用远超过酱。在1790年《随园食单》中酱油已经取得重要地位。日本文献中最早使用酱油一词的是1474年的《文明本节用集》,但酱油的生产法,可能在此之前已由中国传入日本。以植物性蛋白为原料依酿造法、速酿法或混合法制得之调味液,得称之为酱油,包括加食盐、糖类、酒精、调味料、防腐剂等制成者。酿造法:以大豆、脱脂大豆、黑豆、小麦、米等谷类,经蒸煮或以其他方法处理并经培养麹菌制成之“酱油麹”,或在此加入蒸熟米或蒸熟米以麹菌糖化,并注入食盐水,或加生酱油、酱油醪使其发酵、熟成者。速酿法:植物性蛋白质以酸分解或酵素水解处理所得之氨基酸液经添加酱油醪、生酱油等再发酵熟成者。混合法:在前二种方法中添加酸分解法(及)酵素水解法所得者。黄豆或黑豆蒸煮后,加入麹菌静置5~7天,洗麹后与食盐放入发酵缸内天然发酵6个月。酿造酱油是用大豆/脱脂大豆(粉)、黑豆或用小麦或麸皮等为原料,采用微生物酦酵酿制而成的酱油。添加防腐剂、焦糖色素、人工甘味剂。配制酱油是以纯酿造酱油,添加盐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食品添加剂等配制而成的液体调味品。只要在生产中使用了盐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即是配制酱油。早先根据中国大陆国家标准,厂商生产的酱油必须在包装上明确标明属于“酿造酱油”或“配制酱油”。根据2018年12月施行的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酱油》(GB 2717-2018)规定,以往的“配制酱油”不得再以“酱油”为食品名称,故现时中国大陆生产的配制酱油都普遍将名称改为“复合调味液”等。纯酿造的天然酱油不会产生果糖酸。因为中华民国国家标准允许果糖酸含量1%以下,且不得验出单氯丙二醇含量,配制酱油在台湾常伪称纯酿造酱油。甜酱油是带有甜味的酱油,在很多地区都有出产,但材料各异。在台湾,酱油的等级以含氮量多寡作为酱油品质差异指标,甲级品每100ml含1.4克(1.4%),乙级品1.1克,丙级品0.8克。但是这种分辨方式有可能被造假,例如被恶意添加尿素或三聚氰胺。使用等比例纯酒精与酱油混合后,会使得酱油内的蛋白质析出沉垫。但此法只能测出酱油内是否含纯酿造的成分,对于混合的配制酱油仍难以区分。

相关

  • 巨人症巨人症,亦称为巨大症,是一种疾病,表现为过度生长且其身高明显高于人类平均身高。该疾病是由于人类在童年时期生产过多的生长激素,使得患者身高异于常人,达2.13米(7.0英尺)至2.74米(9
  • 磺胺美曲磺胺美曲是一种磺胺类药物,其INN名称是“Sulfametrole”。该药物可用于治疗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等病症。该药物在血液中的半衰期尚不明确。该药物最早于1975年引入临床使用
  • 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简称广医,其始建于1958年,是一所以培养高等医学人才为目的,以医学为优势和特色的全日制高等医科院校。广医下设16个学院,8所直属附属医院和10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9个
  • 罗马国王罗马国王(拉丁语:rex, regis)指的是罗马王国的七位国王。前四位国王是罗马人公社的军事首领,后三位国王是伊特鲁里亚人的塔奎尼乌斯王朝的君主。
  • 差示扫描量热计差示扫描量热法(英语: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简称DSC)是一种热分析技术,借助补偿器测量使样品与参比物达到同样温度所需的加热速率与温度的关系。1962年E.S.沃森和M.
  •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英文: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缩写:WMD)又称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或者核生化武器,是大规模范围屠杀及破坏毁灭的区域战略武器,针对的目标不一定局限于特定军队及
  • 八国集团同五国八国集团同五国(Group of Eight + Five,G8+5)为八大工业国组织(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俄罗斯,其中俄罗斯目前遭会籍遭冻结)及五国集团(中国、印度、南非
  • 罗伯特·戈达德罗伯特·哈金斯·戈达德(英语:Robert Hutchings Goddard,1882年10月5日-1945年8月10日),美国教授、物理学家和发明家,液体火箭的发明者。他于1926年3月16日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枚
  • CrS硫化亚铬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rS。硫化亚铬在空气中加热容易被氧化,产生非整比的氧硫化铬、氧化铬(III)等物质。
  • 尼克·何伦亚克尼克·何伦亚克(英语:Nick Holonyak,乌克兰语:Микола Голоняк,1928年11月3日-),出生于伊利诺伊州齐格勒,美国物理学家,于1962年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的可见光发光二极管,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