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邓氏鱼
✍ dations ◷ 2024-12-22 20:57:09 #邓氏鱼
邓氏鱼(Dunkleosteus),旧称恐鱼,是一种晚泥盆纪(距今约3.82亿至3.59亿年前)的盾皮鱼,其中最大种类D. terrelli体长可达6米(19.7英尺)重量则可达1吨,被视为当时最大的海洋掠食者,是已知体型最大的盾皮鱼,主食有硬壳保护的鱼类及无脊椎动物。邓氏鱼的存在比陆上第一只恐龙的诞生还要早1.35亿年,化石广泛发现于北美洲、波兰、比利时与摩洛哥。邓氏鱼目前确定的至少有十个种,其中模式种为泰雷尔邓氏鱼。体型最大的种类D. terrelli,其体长估计可达6米(19.7英尺)而体重则可达1 t(1.1 short ton),为目前人类已知最大型的盾皮鱼。和其他盾皮鱼一样,邓氏鱼的头部由厚甲壳包覆,这降低了它们的运动速度和灵敏度。口中不具有牙齿,但是其甲壳具有锐利的边缘,形成类似嘴喙的结构。邓氏鱼和其他盾皮鱼可能是最早行体内受精的脊椎动物,这项特征在现存的鲨鱼上也可见到。邓氏鱼仅有前方甲壳的部分有成为化石保留下来,也因此其他部分的外型仍然是未知的。现在邓氏鱼后半身的复原图多半是依据其他节甲鱼目(例如:粒骨鱼(英语:Coccosteus))来参考还原的。邓氏鱼的颚部透过平面四杆机构连结,咬合力最大在尖端可达6,000 N(612 kgf;1,349 lbf),在后排刃片则可达7,400 N(755 kgf;1,664 lbf),能一口咬穿硬壳保护的有甲鱼类或菊石等无脊椎动物,邓氏鱼吸力也很巨大,能在0.02秒内张开嘴并在0.06秒内把猎物吸进口中,可以捕食体积比它的嘴大得多的生物,进食完后会将不能消化的硬壳吐出。邓氏鱼处于食物链顶端,生活在泥盆纪的胸脊鲨可能是它的捕食对象。然而,巨大而沉重的身躯极大地影响了邓氏鱼的运动速度和灵敏度,使其在进化中输给了鲨鱼等软骨鱼,最终灭绝。邓氏鱼及类似生物灭绝后,鲨鱼的体型开始变得更大,种类变得更多。Dunkleosteus,prehistoric wildlife
相关
- 荧光淬灭荧光淬灭(英语:Quenching)猝灭是当常温物质经射线照射(通常为紫外线或X射线)所发出会萤光强度降低的任何过程。淬灭受压力和温度的影响很大,许多过程都可导致淬灭,例如激发态反应,能
- 胸部在解剖学上,胸部在许多动物身体的其中一部分。人科动物(包括人类)的胸部位于颈部和腹部之间,由肋骨、脊椎和肩带骨骼所支撑。胸部同时有乳房部分,女性的乳房作哺乳之用,因此胸部也
- 乙胺嘧啶乙胺嘧啶(英语:Pyrimethamine)商品名叫达拉匹林(Daraprim),是一种可以与甲酰四氢叶酸治疗一起弓形虫病和等孢球虫病的药物。还与氨苯砜一起用于预防HIV / AIDS患者的肺孢子虫肺炎(P
- 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英语:placebo effect,来自拉丁文“placebo”解“我将安慰”),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
- 蛀牙龋齿(英语:dental caries, tooth decay, cavities, caries,其中caries起源于拉丁文的“腐烂”),俗称蛀牙,指牙齿因细菌活动而造成分解的现象。常见的龋齿菌种是乳酸链球菌(lactococ
- 糖合成代谢同化作用,又称为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利用能量将小分子合成为大分子的一系列代谢途径。这些反应需要能量,也被称为吸能过程(endergonic process)。将代谢过程分类的一种方式,无论是
- 陈司成陈司成,字韶九,明代浙江海宁人。医学家。陈司成出身医道世家,八代业医,精外科。对于梅毒有深入了解,首创砷剂治疗梅毒。崇祯五年(1632年)撰有《霉疮秘录》一卷,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梅毒
- 1890年1890年美国人口普查(英语:1890 United States Census)1890年6月2日为普查日,大多数的1890年人口普查资料在1921年的一场大火中被摧毁了。1890年的人口普查收集所有受访者以下信
- 咖啡酸(E)-3-(3,4-dihydroxyphenyl)-2-propenoic acid3,4-Dihydroxybenzeneacrylicacid3-(3,4-Dihydroxyphenyl)-2-propenoic acid3-(3,4-二羟苯基)-2-丙烯酸3,4-二羟基苯丙烯酸β
- 秋水仙碱秋水仙素(英语:Colchicine)是最初萃取于百合科植物秋水仙的种子和球茎的一种植物碱。它是白色或淡黄色的粉末或针状晶体,有剧毒。最先用于治愈风湿病和痛风,但是它的泻药及促进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