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需求

✍ dations ◷ 2025-08-13 05:55:52 #总需求

总需求(英语:aggregate demand,缩写:AD)是一个宏观经济学概念。指一个在一指定时期及物价的经济体系(Y)内对最终物品及服务的需求的总和。这是商品及服务在一个经济体系中任何可能价格水平下会被消费的总量。这是当一国的库存水平是静态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需求,它也经常被称作有效需求,尽管其他时候这个术语是区别开来的。

总需求曲线通常被视为向右下倾斜,是因为在较低物价水平下需求量会更大的缘故。虽然这在微观经济学中分析单一物品是对的,但在宏观层面这想法并不正确。事实上,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是因为三个不同效应的结果:庇古效应、凯恩斯利率效应、蒙代尔-弗莱明汇率效应。

一条总需求曲线是经济体系内不同部门的个体需求曲线的总和。总需求曲线通常被形容为一条由四个可分离的需求来源组成的线性函数。

当中,

注:(y=GDP)

这四个构成要素(不论是名义或实质)分别是:

总括而言,在一段指定时间的一个国家,总需求(D 或 AD)= C + Ip + G + (X-M)

此宏观变项是由不同种类的微观变项在其各自价格中所建构而成,所以这些变量均以(实质或名义)货币计算。

对于总需求曲线的理解取决于需求改变被视为收入的改变还是物价的改变。

在“凯恩斯交叉图”,“计划总开支”(或“总支出”、“总需求”)曲线(图中蓝色线)绘成一右上倾斜的线,因为消费者会在当可支配收入更高时有更大的需求。而可支配收入与总国民产出正相关。这是因为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与消费在消费函数中成正比。总需求也会因投资增加而上升(由于乘数效应),虽然增幅会因进口及税收随收入一同增加而减少。在此图中,当总需求AD相等于国内产出总量Y时(它对应总国内收入)。这里,总需求等于总供应。

在此图中,均衡水平的产出和需求由计划开支曲线与一条表示总收入与产出的均衡水平(AD=Y)的45度斜线的相交决定。在其交点得出均衡产量Y。

朝向均衡的移动通常经由存货的改变,而存货改变引发生产及收入的改变。若现行产量超于均衡,存货累积,鼓励商人减产,逼使经济回到均衡。类似地,如果产出水平低于均衡,存货减少以应付需求,鼓励企业增产,因此收入移向均衡收入。这个推向均衡的过程在当均衡是稳定时发生,即换言之,当AD曲线比AD=Y曲线平坦时。

在此模式中,均衡产量水平决定均衡就业水平。(这由奥肯法则所连系。)模式本身并没有提出原因解释为何处于均衡的就业水平应该与充分就业挂勾。尽管其他层面的考虑将意味着此关系。

若在各自的收入水平下,任何总需求的成分(C + Ip + G + NX)上升,例如因为企业对于业务前景更乐观,整条AD曲线会向上移。这使得均衡收入和产量亦增加。同样地,如当中有要素下跌,AD曲线会向下移,并推低均衡收入和产量(按定义,AD=Y曲线不会有任何改变。)

有时,特别在教科书上,整条“总需求”会关联到一条看似马歇尔的供求图中的需求曲线。

如此,我们可以把“总需求量”(Yd = C + Ip + G + NX不论以实质或名义计算)与任何已知的总平均物价水平P(例如平均物价指数)连上关系。

在此图的AD曲线上,典型地,Yd(可支配收入)与P(总平均物价水平)呈反关系。对此,理论上主要的原因是如果名义货币供应(Ms)是常数,P下跌意味实质货币供应(Ms/P)增加,鼓励利率压低及开支增加。这通常被称为凯恩斯效应。

运用供求理论时要小心,不同的是,总供应的范围决定了总需求增加会引致实质产出增加还是纯粹的物价上升。图中,任何AD成分在任何已知P下的增加会使AD曲线向右移动。这同时增加了实质产出Y及物价水平P。

不同水平的经济活跃性意味着总需求变动会引发不同的产出与物价上升组合。如图所示,在很低水平的实质总产出,由于有很大量的闲置资源,大多数凯恩斯经济学派的学者都认为总需求变动引起的主要改变是产出和就业。当经济接近充分就业收入时,(Y*),我们会发现总需求上升时愈来愈多的物价上升会取代实质产出的上升。

超越Y*,那会变得更极端,总需求变动会完全化为物价变动。更坏的是,超于Y*的产出水平不能长久维持。这里AS曲线只反映一个短期关系,如果经济仍在潜在产出之上运作,AS曲线会向左移,令到原有实质产出的上升消失。

在低水平的Y,世界将更加复杂。首先,大多数现代经济学家很少经历到物价下跌。所以AS不太可能向下或右移。其次,当他们遭受物价下跌(例如日本),这将引起灾难性的通货紧缩。

相关

  • 温跃层温跃层(英语:thermocline),又译温度跃层、斜温层、温度突变层等,是指在海洋或湖沼等大型水体内部,水温在沿垂线方向急剧变化的水层。海洋分层中,温跃层是分布在混合层之下。随着季
  • 致病病原体(希腊语:πάθος pathos “痛苦”、“热情” 与 -γενής -genēs “生产者”),在生物学中,从最古老和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就是任何可以产生疾病的事物。病原体也可以称
  • 乙二醇乙二醇(ethylene glycol (IUPAC名称: ethane-1,2-diol)),又名甘醇、水精。化学式HOCH2—CH2OH。属于最简单的二元醇。无色无臭、有甜味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合。用作溶剂、防
  • 蛋白A蛋白质A(英语:Protein A)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上发现的一种表面蛋白,大小约为42 kDa。该蛋白由 spa 基因转译而成,并由DNA的拓朴结构、包内渗透压,以及一个名为ArlS-ArlR的双单元
  • 开放阅读框开放阅读框(英语:Open reading frame;缩写:ORF;其他译名:开放阅读框架、开放读架等)是指在给定的阅读框架中,不包含终止密码子的一串序列。这段序列是生物个体的基因组中,可能作为蛋
  • Challenger Expedition 1873-76挑战者号科学考察是1872年至1876年期间,使用英国舰队挑战者号实施的一次科学考察活动,它完成了多项发现,为海洋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和莫契斯东中学的查尔斯
  • 战国大名战国大名(日语:せんごくだいみょう)指日本战国时代一元化支配数郡至数国领域的大名。用来指称战国时代的地域权力,古来除了“战国大名”以外,有“分国大名”、“领国大名”、“战
  • 电脑革命信息化革命,或信息革命,是指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普及全球为重要标志。从1980年代个人电脑普及开始,信息的传递变得越来越简便、快捷、廉价,人们寻求一种更快捷的通信方式,恰恰
  • 豫章郡豫章郡, 中国古代的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南昌县(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市区)。西汉后期隶属于扬州刺史部。汉末,孙权釐豫章郡置庐陵郡、彭泽郡、鄱阳郡。西晋后辖境逐渐缩小。隋唐
  • 河川袭夺河川袭夺是一个地理学上的名词,指在河流发育的过程中,相邻的两条河由于侧蚀或向源侵蚀的关系,“低位河”越过分水岭抢夺“高位河”上游集水区的现象,简称袭夺。袭夺高位河的低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