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母:五音 · 清浊 · 三十六字母
介音:等呼 · 四呼
韵腹:内外转 · 十六摄
韵尾:阴声韵 · 阳声韵 · 入声韵
声调:四声 · 平仄 · 舒促
诗经:叶音 · 谐声
古无轻唇 · 古无舌上音 · 古无正齿 · 古无邪纽 · 娘日归泥 · 喻三归匣 · 喻四归定 · 照二归精 · 照三归知
日本汉字音:古音
日本汉字音:吴音
系联法 · 重纽
韵书:切韵 · 广韵 · 平水韵
日本汉字音:汉音
朝鲜汉字音
越南汉字音
韵图:韵镜 · 七音略 · 切韵指掌图
宋代音系:皇极经世声音唱和图
元代音系:蒙古字韵 · 中原音韵
明清音系:韵略易通
日本汉字音:唐音
近代粤语:分韵撮要
近代闽语:汇音妙悟
直音 · 反切 · 韵书 · 韵图
注音符号 · 汉语拼音
魏晋音系,广义指魏晋南北朝音系(公元220至589年),前后横跨近四百年,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纷扰时代。这时期乱事频仍,百姓居无定所,加上朝代更迭,不同统治者必有不同政治上的语言操作,也因此造成语言上的变迁与流动。
汉语史之语音分期大抵可分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近代音、现代音五期。上古音以先秦两汉为主,中古音以隋唐宋为主。故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上古音、中古音之间,虽有学者将南北朝划进中古音,然而南北朝的音韵现象仍与隋唐不同,这一时期的音系,上承两汉、下启隋唐,可谓语音史上过渡时期。若能愈了解,则愈能清楚《切韵》音系的脉络,亦愈能推敲先秦两汉的韵部分合,故此时期的语音研究有其必要。
《颜氏家训.音辞篇》提到一些相关的音韵现象,如:“南人以石为射”(神禅不分)、“谓郢州为永州”(喻三喻四不分)等。而韵母方面,最好的着眼点在诗韵,由于魏晋诗人之作有韵脚之存在,借由诗韵的整理,便能理解魏晋的语言发展,相关的著作有林炯阳《魏晋诗韵考》、王力《南北朝诗人用韵考》。
根据王力的拟音,魏晋南北朝时代共有三十三个声母,如下表:
魏晋南北朝声母的数目和先秦相同,不过音值稍有改变:
王力认为魏晋南北朝时代共有四十二个韵部,下表是王力拟音。
从汉代到南北朝,韵部有分、有合、有转移。总的来说,已经接近《切韵》音系。王力认为《切韵》代表的语音系统可以大致说是南北朝的语音系统。例如支脂之分立,就是南北朝的韵部。
韵部分合转移的情况如下:
魏晋南北朝的声调和《切韵》的声调一致,即具有“平、上、去、入”四声。清儒段玉裁认为,上古有平上声而无去声;而到了魏晋,上入声多转为去声,平声多转为仄声。王力认为,段氏的观察大致正确,魏晋阴声韵的去声字,多由长入字转来,少数由平上声转来,阳声韵的去声字则由平上声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