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五条论纲

✍ dations ◷ 2025-08-08 07:47:15 #九十五条论纲
《九十五条论纲》,正式名称为《关于赎罪券的意义及效果的见解》(拉丁语:Disputatio pro declaratione virtutis indulgentiarum),是基督教神学家和修士马丁·路德于1517年10月31日张贴在德意志维滕贝格的诸圣堂大门上有关反对赎罪券的辩论提纲,引起很大轰动和争辩,不但引发了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后续其他神学家响应的的宗教改革,更直接促成了新教的诞生。原为奥斯定会会士的路德,在1510年被派往罗马讨论修会的问题,他对罗马教廷的贪腐无道非常失望,使他对教会的问题有了切身的了解。1511年路德迁往维滕贝格,此后在此居住终其一生。1512年他获得神学博士学位,成为维滕贝格大学的教授。此后几年间他对因信称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孕育了后来宗教改革的思想。1517年一次赎罪券的发行成了一个导火索。罗马教廷出售赎罪券(大赦证明书)的做法大概在11世纪十字军的时候开始出现,让信徒能以金钱的捐献赎买将来在炼狱的苦刑,还可以给已经死去的人代购赎罪券。一句俗语说“银币叮当落进箱底,灵魂雀跃跳出炼狱”。赎罪券的理论是认为耶稣和圣徒有多余的功德,教会有权利释放给其他信徒,为他们代赎那些非永恒的罪罚。炼狱是不完全的信徒死后暂居的地方,接受暂时的惩罚,炼净以后才得上天堂。赎罪券在那个时代成为教廷的重要经济来源。1517年教廷开始一次特别大规模的赎罪券出售,有两个起因,一是教廷需要建造罗马的圣伯多禄大殿,另外,一位阿尔布特主教为了要做美因茨的枢机,向富格尔家族借了很多债,以便上缴给教宗良十世(当时的主教职位常常以奉献的名义变相出售)。教廷授权阿尔布特在他的属地出售赎罪券,所得由双方平分,但对外宣传只称是修建圣伯多禄大殿。这次出售的赎罪券很特别,是全大赦赎罪券,可以赎买过去所犯的罪攒下来的所有刑罚,将购买者重新恢复到好像初生婴儿的纯洁状态。一般的赎罪券只能赎买一定年数的炼狱受刑,这么无限制特效的赎罪券是很罕见的,立刻轰动各地。出售赎罪券伴随着很大规模的“促销活动”,有专门的出售特使到各地去,举办游行、演讲,一时搞得轰轰烈烈。路德所在的萨克森地区其实是没有出售这种赎罪券的,因为赎罪券的出售需要当地领主的同意,这中间往往有很多的政治斗争,而萨克森的腓特烈亲王不许,以保护当地教堂的与圣物相关的赎罪券,但也有人去邻区购买,可见其盛况。1517年10月31日,诸圣节前夕,路德在当地教会的门上贴出布告《关于赎罪券意义与效果之见解》(Disputatio pro declaratione virtutis indulgentiarum,共九十五条),列出反对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点,征求学术的辩论,同时寄信抄送阿尔布特主教。九十五条的主要论点是:得神赦免的唯一途径是悔改(#1)。赎罪券仅能赎买从人来的惩罚(#34),不能赎买人在炼狱中所受的刑罚,第一,因为那是神所加的刑罚,教会法或者教皇无权减免(#5,#20,#22)。第二,赎罪券也不能换取耶稣和圣徒的功德来减免刑罚(#56-#58)。赎罪券反而助长发行经手人的贪婪(#66,#67),引发大众对教皇的反对(#81),是对信徒进入天国的虚假的平安保证(#95)。九十五条的第一条和最后一条是这样的:“当我主耶稣基督说“你们应当悔改”时,衪的意愿是希望信徒们毕生致力于悔改”。“唯有经历各种苦难,而不是虚假的平安担保,才能有把握进入天国。”九十五条是以拉丁文写成的,本意是征求学术辩论,而非开宗立派。但有人将它翻译成德文,以刚刚盛行起来的印刷术印刷发行,立刻不胫而走,传遍德意志和整个欧洲。一般认为这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始。严格来说,路德并没有说赎罪券是绝对错误的,他只是说(#68)“和神的恩典及十字架的虔诚相比,赎罪券实际上是最微不足道的”。他承认教皇在地上也是有惩罚会众的权利(#5),赎罪券可以满足这种在地上的惩罚(#34)。但这一点几乎只有理论上的意义,从通篇来看,他的反对的口吻是很明确,甚至很激烈的,作为“虚假的平安保证”(#95),赎罪券的弊端远远大于其效用。对赎罪券的批评一直是有的,路德的九十五条的重要意义在于他从根本的神学上质疑教皇的赦罪权柄,这一点思想后来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当时路德对于教廷和教皇的权柄还算是尊重的,特别是对于教会法,他认为权柄更在教皇之上。例如谈到教皇的惩罚和赦罪的权柄(#5):“教皇只能赦免根据自己的权柄或根据教会法的权柄加于人们的惩罚”,这是承认教皇还是有一定权柄的,但他在1518年的文章中说““我们无须惧怕在被革除教籍的情况下死去。假如被革除教籍的判决是公正的,被定罪的人若忧伤痛悔,仍然能得救;若判决是不公正的,他就有福了”。这其实是否认教皇的权柄。对于教皇是否能够释放耶稣和圣徒的功德以减免刑罚,他当时持怀疑态度但并没有完全否认,他说(#56):“教皇宣称他所赐予的赦罪恩惠是取自教会的‘宝藏’,基督信徒对此‘宝藏’既未充分讨论,也不了解”。他在1518年写的关于九十五条的阐释,进一步发展了他的思想,认为圣徒是没有多余的功德的,因为他们所行的都是应该的,而耶稣的功德也不能通过赎罪券来得到。1518年11月9日,教皇发布教谕,澄清了关于赎罪券的一些观点,明确提出通过教皇的祈求,神会将基督和圣徒有余的功德释放出来减免人在炼狱暂时的刑罚。但到那时候,路德的思想已经进一步发展,只承认圣经的权威,不再接受教会法能有与圣经一样的权威,所以教皇教谕已经不能成为赎罪券的理论依据。另外,写九十五条的时候,他对于炼狱的观点还是接受的,但后来的看法改变了。1519年,马丁·路德在莱比锡参加神学论战,辩论的核心不是赎罪券,而是教皇的权力,因为这正是九十五条背后所指向的,辩论结果双方分歧甚大,辩论18天以后只能休会。此后马丁路德进一步发展他关于教会权柄的思想,1520年出版《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提出人人皆祭司,否认教皇有至高的属灵权柄,又发表《教会被掳于巴比伦》,在教会的七项圣礼中,只承认洗礼和圣餐是神所设立的圣礼,其余的只是教会传统的一般礼仪,这是更具体地挑战教皇和罗马教会的权柄。归根溯源,他对教会权柄的挑战是开始于《九十五条论纲》。而他对教会权柄的挑战又是建立在两个更根本的神学观念上的,一是因信称义,教会与神职有其重要的作用,但完全没有赦罪和使人称义的权柄,另一个根本的神学观念是唯独圣经,教皇的谕旨完全没有和《圣经》同等的地位。教廷后来也出现改良性的对应改革运动。在1550年代特伦多会议上,正式废止出售赎罪券,但让天主教徒以善功和礼拜来换取大赦的做法仍持续至今。

相关

  • 德里克·帕菲特德里克·帕菲特(英语:Derek Parfit,1942年12月11日-2017年1月1日)中国哲学家,专注于人格同一,理性和道德。他被普遍认为是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伦理学家之一。他
  • 西蒙·德·孟福尔西蒙·德蒙福尔(法语:Simon de Montfort)可以指以下法国裔贵族:
  • 巧人能人(学名:Homo habilis),台湾称巧人,是灵长目动物里第一种被认为属于人类的生物,是人科人属中的一个种。1960至1963年,玛丽·利基于东非坦桑尼亚奥杜韦峡谷发现。生存在大约两百万
  • AMH抗穆氏管荷尔蒙(英语:Anti-Müllerian hormone,简称AMH),又称抗穆勒氏管荷尔蒙,是一种糖蛋白,由卵巢小卵泡分泌,卵巢小卵泡数目越多,血清中它的浓度越高。科学家以它来作为卵巢库存量
  • 企鹅企鹅属于企鹅目(学名:Sphenisciformes)企鹅科(Spheniscidae),是一种不会飞的鸟类。主要生活在南半球,目前已知全世界的企鹅共有19种,另有两种已灭绝。多数分布在南极地区,而其中环企
  • 解离常数在化学、生物化学及药理学中,解离常数(英语:dissociation constant, K d {\d
  • 吸热反应吸热反应(Endothermic reaction)是吸收热量的一类化学反应,与放热反应相对。在吸热反应中,破坏化学键所用的能量大于组成键所释放的能量,其通式为:因此,其焓变(ΔH)大于0。
  • 英国皇家学会伦敦王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英语:Royal Society of London for Improving Natural Knowledge),简称“王家学会”(Royal Society),但多译作“皇家学会”,是英国资助科学发展的组织,成立
  • 郑有炓郑有炓(1935年10月1日-),福建大田人,中国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物理专家,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学会学会是一个推广一个学科、专业或数个相关学科(如艺术类(英语:the arts))的组织。学会可能开放给所有人成为会员,要求会员具有特定的资格,或透过选举授予荣誉的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