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物语

✍ dations ◷ 2025-02-24 00:53:56 #1983年电影,日本电影作品,狗主角故事,狗题材电影,南极洲背景电影,富士电视台制作的电影,真实事件改编剧情片

《南极物语》(在美国上映时名为)是于1983年出品的日本电影,由高仓健主演。该片耗时三年制作、耗资25亿日元在北极圈及南极附近部分地区拍摄完成,是日本影坛的重量作品之一,影片在展示神奇壮美的南极风光以及人与自然抗争的同时,着重描写了雪橇犬的命运,悲壮而震撼,是一部非常难得的动物题材影片,当年曾创下59亿日元的票房纪录并保持15年之久。故事发生在1958年2月,讲述的是日本派遣到南极昭和基地的越冬观测队,与15只负责拖雪撬的桦太犬所发生的故事。这部电影的音乐由希腊音乐家范吉利斯制作,在全世界发行同名的原声带。

《南极物语》也提供了灵感,使2006年的美国电影《极地长征》()得以制作发行。

本片上映时在日本有880万人次进电影院观赏,创造了59亿日元的票房。

1958年2月,日本派遣到南极昭和基地的第一次越冬观测队队员在南极过了一个冬天。其间,三名队员带著15只用来拉雪橇的桦太犬(又译作“库页犬”),到南极内陆山上考查。归途中遇到大雾,而且准备不足的队员都患了雪盲,完全看不见路。在离基地还有几十公里的地方,他们把两只在南极长大的狗,太郎和次郎放开,让它们回基地叫人来接他们。两只狗带来来基地的人和车,使所有人得以安全返回。

几天之后,第二次越冬观测队乘坐破冰船“宗谷” 到达南极,准备接应由11人组成的第一次越冬观测队。然而,由于天气骤变,破冰船无法接近昭和基地,最后被迫原地等待,改用直升机接回第一次越冬观测队队员。

第一次越冬观测队离开前,训狗师潮田晓满以为他们能回来接桦太犬,于是和助手一起把狗拴牢,留在基地。可是,由于气候骤变,破冰船盘桓几天仍无法接近大陆,使第二次越冬观测队队员登陆。最后船长和两个队的队长决定放弃登陆,全部人员返回日本。15只狗只有一个星期左右的食物,而南极的冬天气温极低,所有人都以为它们不可能存活下来。潮田晓十分痛苦,要求回基地带狗上船或回去毒死它们。但是情况紧急,燃料和引用水都不足,只好放弃。

基地上,有八只挣脱了项圈,在冬季的南极荒野上觅食求生。领头狗Ricky带领大家寻找人的气味,有的狗掉进冰河,死去了,生存能力极强的风连小熊,曾经带领狗们捕捉海豹,但它更喜欢独来独往,也离开群体,自己走了。

最后只剩了太郎和次郎。与此同时,回到日本的潮田晓因为内心歉疚,辞掉大学高薪职位。因为这些桦太犬大部分出生在日本北海道的民家,他开始逐家拜访,登门谢罪。在Ricky的家里,他见到了饲养Ricky的小姐妹,当姐姐告诉他在她们家乡,人们到了冬天就离开小岛,而把小狗们放开,它们自己也会找食,平安过冬的时候,潮田说当他刚知道不能回去接狗们回来的时候,曾想过去它们毒死也好。可是现在,他越来越觉得有几条狗是能够活下来的。他现在明白每个生命都有为自己生存奋斗的权利,人类没有权力妄加干涉。

几乎整整一年之后,1959年1月14日,第三次越冬观测队再度出发。潮田晓也随队前往,打算到基地去埋葬他心爱的雪橇犬。没想到,到达基地时,迎接他们的竟然是两只生存下来的桦太犬,太郎和次郎。

太郎与次郎为什么能幸存下来,至今是一个谜。因为普通桦太犬在那样的—环境下只能存活一个月左右,而南极的冬天远比一个月要长得多。然而,一个主要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太郎与次郎来到南极昭和基地的时候还是小狗,而不像其他桦太犬,在到达南极之前都是在日本一般家庭寄养成长。

当观测队抵达基地的时候,基地内的存粮仍有大半原封未动。据观测人员推断,它们可能一直以猎捕企鹅和海豹维生,不得已时甚至可能以海豹粪便为食。

电影里,导演只能运用所有已知的数据,加上他的想像,来推测两只狗是如何幸存下来的。

弟弟次郎在1960年7月的一次观测队活动中不幸去世,它的遗体被制成标本,与著名的传奇名犬“忠犬八公”一起保存在东京上野的国立科学博物馆内。而哥哥太郎比较幸运,年老之后跟随观测队回到日本本土,在北海道大学中安享晚年,1970年以高龄15岁与世长辞。它遗体也被制为标本,收藏在北海道大学农学部博物馆里面。

电影在日本虽然十分卖座,但也有观众质疑在电影拍摄时狗被虐待、甚至残害。藏原惟缮在电影幕后纪录片中解释,电影里所有狗的表情都是他们费劲心思捕捉到,然后再精心编辑出来的。在死亡镜头中,狗被注射了精密调配的麻醉剂。还有狗被水淹没和跌落山谷等的片段,则是在摄影棚内拍摄,之后搭配实景剪辑而成。片中狗身上的血也是假的。

相关

  • 浪漫主义音乐浪漫时期的音乐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延续和发展,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者一个时代。浪漫主义主要用于描述1830年—1850年间的文学创作,以及1820年—1900年间的音乐创作
  • Intel 8028680286(官方名称为iAPX 286),是英特尔(Intel)公司的一款x86系列CPU,最初发布于1982年2月1日。80286处理器被广泛应用在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早期的IBM PC/AT兼容机中。这些PC称为
  • 再会啦!车站再会啦!车站是办桌二人组和李炳辉于公元2002年为因高雄铁路地下化而需暂时迁移的帝冠式建筑高雄车站(旧站)所唱的欢送曲。根据工程规划,旧站将于新车站完工的时候再迁回原址,与之
  • 唑尼沙胺唑尼沙胺(英语:Zonisamide)是一种磺胺类抗惊厥药(英语:anticonvulsant),被批准用于辅助治疗成人的癫痫发作,婴儿的韦斯特综合症,伦诺克斯-加斯托二氏综合征(英语:Lennox-Gastaut syndro
  • 纽芬兰英语纽芬兰英语(英文:Newfoundland English)是主要在加拿大纽芬兰与拉布拉多省使用的几种英语口音,和加拿大其它地区的英语有很大不同。部分口音与英格兰西部的口音接近,尤其是布里斯
  • 日本犹太人日本犹太人(日语:日本のユダヤ人,希伯来语:.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ew,.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font-size:1.15em;font-family:"Ezra SIL","Ezra SIL SR","Keter
  • 黄旗军黄旗军是19世纪中叶的一支活跃于中越边境的一支民变地方武装。该军队的首领是黄崇英,因战旗颜色为黄色,故而得名。黄旗军的领袖黄崇英,原为吴亚终(吴鲲)的重要部将。1871年,吴亚终
  • 菲氏花粉属 sp. A Truswell & Macphail Truswell & Marchant (1986) Muller (1981)菲氏花粉属(拉丁语:)是一属已灭绝的茅膏菜科植物。 数个种类有被正式描述,并另外有暂时定名“ sp. A”(
  • 列夫·可尔贝尔列夫·可尔贝尔(俄语:Лев Ефимович Кербель 1917年11月7日-2003年8月14日)苏联现实主义雕塑家,生于俄罗斯帝国切尔尼戈夫省谢苗诺夫卡犹太人家庭,生日当天为十
  • CORSAK胡梦周(1989年1月11日-),艺名CORSAK,中国男歌手、电子音乐制作人,出生于上海市,主要作品有《溯(Reverse)》、《芽(Glow)》、《溺 Drowning》、《爱重来 Take Me Back》、《驰 Timelap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