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蕴我,佛学术语,属于佛教对灵魂、自我的诠释。
佛教经常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轮回需要一个主体,否则张三来生何以变为李四,李四又何须受张三所造业力牵引?”故有一些佛教人士,认为即蕴我是实有的,尽管形躯易坏,不过神识常存,众生命终之后仍有神识思想,并且在下一辈子,神识投生之后,将会如上辈子一样,与形躯构成完整的自我,故认为即蕴我常有,而宣称释教只是否认假名我,用意是使世人培养慈悲,弃小我以成大我。这种说法类似于六十二见之中有想论的其中一个分支。
反对者认为这不符合释迦文佛的教诲,因为五蕴本来便是无常的,而且随因缘而聚或散,所以执着于认为即蕴我是实有的,乃是错误的观念,属于我执, 众生因无明而认为五蕴即为自我并由此产生出来的概念。
人我之概念早在佛家出现之初便已存在,相信人我是实有者认为其由肉体、识体及因果体所构成,释迦文佛驳斥五蕴聚合之人我是常住实有的此一说法,通过举出多种例子来讲述无我论。然而佛教众多派系数千年来一直互相论争,就五蕴聚合之人我以外,是否存在另一个真正的自我一事而争论不休,以至有把无我论改为非我论的情况出现。
现代更有少数佛学研究者,吸收了古时婆罗门教的梵我论,试图把梵我论中的自我概念引入佛教,宣称如果没有自我,则佛渡化不了任何众生,因此梵我应被视为众生常住之自我,不过这类说法一般因太接近现今印度教观点,而只是流连于主流佛学界以外。在古代,部派佛教的说一切有部认为存在法我,犊子部及正量部认为存在“补特伽罗”,后演变成为“非即蕴、非离蕴之我”,经量部认为存在“胜义补特伽罗”,认为补特伽罗是实有的教派,都被称为补特伽罗派。
大乘佛教除了否认离蕴我存在之外,亦对部派佛教“补特伽罗”说法,作出了详细的驳斥,然而大乘佛教教内的部分教派也改造了“补特伽罗”,成为类似的概念,例如如来藏派认为存在如来藏,但认为如来藏不是指由众生的自性所构成的自我,而是指通过透切地了解万物的空性而得以亲见得到的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