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拟态

✍ dations ◷ 2025-11-01 15:41:39 #拟态,生态学术语,植物形态学

植物拟态是一个演化生物学概念,指植物体在生理或形态上演化成类似其他生物,以增加其适应度的现象。因实验资料和学术研究稀少的缘故,对于植物拟态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对动物拟态的研究。一般认为植物拟态可以降低植物被食草动物捕食的风险,或迷惑传粉的动物,在不付出奖励的情况下吸引其前来传粉。

植物拟态可分为以下几种:

贝克拟态以英国自然学家赫伯特·乔治·贝克(英语:Herbert George Baker)的名字命名,是一种能发生植物体本身的自拟态,或是同种内不同个体间进行的种内拟态。例如有些植物的雌花会模拟同种的雄花来吸引传粉昆虫,但雌花没有花粉,所以昆虫造访之后不能得到好处,不过由于两性异形现象,雌花与雄花的表现型可能有所不同,这类生殖拟态有时并不明显。贝克拟态常见于番木瓜科植物、十字花目某些科的被子植物,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也能发现。

多德森拟态得名于美国植物学家、兰园艺家、分类学家卡拉韦·多德森(英语:Calaway H. Dodson),是一种花卉繁殖拟态。在这种拟态中,被模拟者和模拟者不是同一物种。不同于贝克拟态的模拟外观,多德森拟态中模拟者分泌同被模拟者一样的感受信号,引诱昆虫前来,与贝克拟态相同的则是此过程同样不分泌花蜜,所以昆虫不能获得任何好处。

是常见于特立尼达、法属圭亚那、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巴西北部的附生兰花。这种兰花大多是由君主斑蝶以及少数几种蜂鸟传粉。其花与另外两种新热带界的原生物种马缨丹和马利筋相似。马缨丹与马里筋的花均有花蜜,则没有。其借由模仿前两者而吸引昆虫前来传粉,本身不提供昆虫任何好处。

瓦维洛夫拟态又称为作物拟态(crop mimicry)或杂草拟态(weed mimicry),其名来源于提出起源中心论的俄国遗传学家尼古拉·瓦维洛夫。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直到近年的农业机械化时期,人类栽种作物时一直有人工选择的发生,即除去幼年或成年的杂草,或从作物种子里除去杂草种子的行为,杂草经历多代演化后,形态会与作物越来越相似,而更难以被人类移除。

波漾氏拟态为一些植物拟态成昆虫或其他生物的形态以取得好处。这种拟态中,花拟态成雌性昆虫的形态,以吸引雄虫前来传粉,除了形态以外,还可能分泌一些化学物质与演化出类似雌虫的触感以增进拟态效果。

火烧兰即为波漾氏拟态的典型例子,其主要的传粉者为德国黄胡蜂、普通黄胡蜂等群居的胡蜂,胡蜂的幼虫以毛虫为食,因此成虫会以视觉和嗅觉等感官侦测到毛虫存在后,将卵产于毛虫体内。火烧兰即利用此一特性,产生一种挥发物来吸引胡蜂成虫,这些挥发物与毛虫滋生的菜叶所分泌的物质类似,可为胡蜂的触角所侦测,而吸引其前来传粉。尽管火烧兰有大量花蜜供采集,除了胡蜂之外的传粉者却经常将其忽略。

腐肉花花如其名,能散发出腐肉的气味、模拟腐肉的外观吸引吃腐食的动物,比如麻蝇、丽蝇甚至家蝇,和寻找动物尸体作为产卵处的鲣节虫、葬甲科等甲壳虫。此花的腐烂气味源于低硫化物和含有蛋氨酸、半胱氨酸等氨基酸的蛋白质。腐肉花提供的花蜜极少,和腐食动物的关系并非互利共生,昆虫把卵产在腐肉花上只能表明它们误把它当成了产卵地;而极少的花蜜也只是为了引诱昆虫靠近植物生殖器官的陷阱。

贝氏拟态的名称来自英国自然学家亨利·沃尔特·贝茨,指的是一种无害植物为避免受到捕食者的攻击,而模拟成有害植物的现象。

具体来说,科学家已经观察到植物的两种带刺拟态。其一是一种百合科芦荟的机体内贝氏拟态,棕榈科的,以及数十种龙舌兰。这些植物的叶片发育时常会互相挤压,边缘有齿状尖刺的叶片可以在没有尖刺的叶片边缘压出锯齿状的压纹,使本身没有尖刺的叶片边缘也有锯齿状的缺刻。第二种更类似典型的贝氏拟态,这类植物体的花蕾、叶片和果实上含有附近植物体都没有的醒目警戒色。

另一些植物则展示出了蜘蛛网状的拟态。新发的枝叶上长出白色密集的毛状体,因为许多草食动物会躲避蜘蛛网以避免被攻击,这些形似蜘蛛网的毛状体可避免草食动物前来啃食。有时新长出的花蕾上也会有这种拟态,见于以色列的大翅蓟属、希腊的红花属、爱沙尼亚的毛头牛蒡和款冬以及日本的紫萁。

生态学中,伪装能保护生物不被捕食者发现。在植物界通常是用保护色等视觉形式实现伪装,例子有南美的木通科攀缘植物,它可以调整叶的颜色、大小和形状,拟态成被其所攀附的植物,通过这种拟态降低被草食动物发现的风险。

相关

  • 茄科茄科(学名:Solanaceae)是真双子叶植物茄目的一科,对于人类是非常重要的一类植物,提供给人类许多种食物和药物。茄科植物一般都含有不同量的生物碱,对人类具有一定的毒性,根据其生物
  • 中乘辟支佛(梵语:प्रत्येक बुद्ध,转写:Pratyeka-buddha,巴利语:Pacceka-buddha),佛教术语,其梵语音译为钵剌翳迦佛陀,俗语音译为辟支迦佛陀,或简称为辟支迦佛、辟支等,意译为独
  • 社交媒体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是人们用来创作、分享、交流意见、观点及经验的虚拟社区和网络平台。社交媒体和一般的社会大众媒体最显著的不同是,让用户享有更多的选择权利和编辑能力
  • 白血球介素白细胞介素或介白素(interleukin)是一组细胞因子(分泌的信号分子)。最早发现在白细胞中表达作为细胞间信号传递的手段。实际上,白细胞介素可以由多种细胞产生。免疫系统的功能,在
  • 唇硬颚音唇硬颚音(英语:Labio-palatalization)是一种唇和硬颚同时发音的语音。通常像一样圆唇,但不像那样突出。它在国际音标中的符号是⟨ᶣ⟩,就是上标的浊圆唇硬颚近音符号⟨ɥ⟩。一些
  • 坎伯兰高原坎伯兰高原(英语:Cumberland Plateau)是阿巴拉契亚高原的南部,位于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以内。它覆盖了大部分肯塔基州、田纳西州东部地区,以及北亚拉巴马州与西北乔治亚州。“阿勒
  • 利普·派克球员时期教练时期利普曼·伊曼纽·“利普”·派克(英语:Lipman Emanuel "Lip" Pike, 1845年5月25日-1893年10月10日),绰号“Iron Batter”,为19世纪美国棒球选手。他是第一位美国
  • 吉姆·摩兰小詹姆斯·帕特里克·摩兰(James Patrick Moran Jr.;1945年5月16日-),常称吉姆·摩兰(Jim Moran),是美国的一位政治人物。在1991年至2015年期间,他是维吉尼亚州第8选举区选出的美国众
  • 尼古拉·卡拉巴蒂奇尼古拉·卡拉巴蒂奇(塞尔维亚语:Никола Карабатић,1984年4月11日-),法国男子手球运动员,亦是法国国家男子手球队队员。曾在2009及2011年世界男子手球锦标赛为法国队
  • 松江城 (消歧义)松江城是日本岛根县松江市殿町的古城,此外还可以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