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R-过程
✍ dations ◷ 2025-04-06 16:48:55 #R-过程
R-过程,或称为快中子捕获过程,是在核心发生塌缩的超新星(参考超新星核合成)中创造富含中子且比铁重的元素的程序,并创造了大约一半的数量。R-过程需要以铁为种核进行连续的快中子捕获,或是短程的R-过程。另一种居主导地位产生重元素的机制为S-过程,也就是通过慢中子捕获进行核合成,主要发生在AGB星,而这两种过程在产生比铁重的元素的星系化学演化中占了很重的分量。R-过程似乎必须从重元素的同位素相对丰度和在1956年由Hans Suess(英语:Hans Suess)和哈罗德·尤里重新印制的化学元素丰度表来观察,尤其是锗、氙、和铂这三种元素丰度的峰值。根据量子力学和壳层模型,原子核经放射性衰变成为同位素时,会在接近中子滴线处关闭中子壳层。这暗示了有些含量丰富的核子必须经由快中子捕获来创造,并且也只能估算哪些核子可以经历这样的过程。在1957年,有一篇著名的论文提出了S-过程和R-过程的分摊表,也提出了恒星核合成的理论和设置了当代的核天体物理学的框架。紧接在核塌缩超新星之后,有高温和一股强大的中子通量(大约有1022中子每公分²每秒钟),因此中子捕获不仅进行的速率远比β衰变为快,并且稳定;这意味着r-过程 "沿着"中子滴线进行。只有两件事情可以阻止这个过程超越中子滴线,一是著名的中子捕获截面积因为中子壳层关闭而减小;另一则是重元素的的同位素稳定区域,当这样的核变得不稳定时,便会自发性的产生分裂,使r-过程终止(目前相信中子的丰富数可以达到A = 270,这是在核种图上的原子量。)。在中子通量减少之后,这些极度不稳定的放射性元素迅速的形成稳定、中子丰富的原子核。所以,当s-过程创造稳定的原子核和封闭中子壳层时,r-过程创造的核子丰顶大约比s-过程的峰顶低10个原子质量单位,r-过程的核子衰变会退回而稳定在核种图上原子数接近A的线。r-过程进行的场所相信是在核塌缩超新星(光谱为Ib和Ic超新星、II型超新星),因为能提供r-过程需要的物理条件(状况)。无论如何,r-过程核子的丰度不是只有一小部分的超新星抛出r-过程的核子至星际物质中,就是所有的超新星都只抛出极少量的r-过程核子。新近提出二择一的解答是中子星并吞(在由两颗中子星组成的联星系统)可能在r-过程中也扮演着一个角色,但是这还需要观测来证实。
相关
- 风险风险是相对某有机体的,指某可能发生的事件(辞源于航海者),如果发生,能阻碍有机体的发展,甚至走向衰亡,风险是指事件发生与否的不确定性。危险﹑危机。如:“期货投资,必须负担极大的风险
- GFR气冷快中子反应堆(英语:Gas-cooled fast reactor),是一种研究中的快中子反应堆,属于第四代反应堆。这种反应堆使用增殖性材料,并以氦气或二氧化碳等气体做为冷却用。这种反应堆用
- 唇疮唇疮,学名复发性唇疱疹,是出现于嘴唇或鼻孔边缘的感染,由具有传染性的单纯疱疹病毒一型病毒所引起。唇疮出现初期,患处会出现痕痒和灼热,然后出现水泡,之后会演变成溃疡。
- 疾病转型流行病学转变(epidemiological transition)是人口学与医学地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人口随着医学的进步而快速增长,但之后又由于生育率的降低而使人口重新稳定下来。该理论由阿布
- 自然后设语义自然后设语义 (Natural Semantic Metalanguage, NSM),又称自然语义后设语言,或是简称自然语义理论,是语言学当中语义学的理论之一,源起于波兰语言学者安德列杰‧波古斯洛斯基(An
- 东京医科牙科大学坐标:35°42′5″N 139°45′55″E / 35.70139°N 139.76528°E / 35.70139; 139.76528东京医科齿科大学(日语:東京医科歯科大学、とうきょういかしかだいがく,英语:Tokyo Medica
- 大统一理论大统一理论(Grand Unification Theory,缩写GUT)是一种物理理论。物理学者希望能借由单独一种物理理论来合理解释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导致的物理现象。大统一
- 萨丁语撒丁语(撒丁语:sardu或limba sarda或lingua sarda)分布于意大利的撒丁岛上,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撒丁语之下的诸“方言”差异程度颇大,因此“撒丁语”一词指的是一种语言还是几
- 红外通讯技术红外通讯技术利用红外线来传递数据,是无线通讯技术的一种。红外通讯技术不需要实体连线,简单易用且实现成本较低,因而广泛应用于小型移动设备互换数据和电器设备的控制中,例如笔
- 凝乳酶凝乳酶(英语:Rennet,又稱Rennin)是哺乳动物胃中的一种酶,可使乳汁内的蛋白质凝聚并分离为乳酪和乳清。凝乳酶存在于哺乳动物的幼儿期消化系统内,帮助消化及吸收母体(或其他哺乳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