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

✍ dations ◷ 2024-09-20 05:27:01 #觉悟
法融牛头宗|弘忍东山宗 – 神秀北宗禅|惠能南宗禅 – 北荷泽宗|南洪州宗|南石头宗|保唐宗惠能系曹溪南宗 –悟,在佛教中与“迷”相对,是佛教徒的修行目的,指依佛陀所教导的真理修行而有所体会见地,获得“体验性的智慧”。在广义上等同于菩提、觉悟、觉(梵语:bodhi);在禅宗的语言文化里,也可以说成开悟、证悟、悟入(梵语:praviṣṭa,义为“趋入”)。禅宗所言的开悟,通常是指“明心见性”,即悟到真如实相,但未及证得究竟佛果,仍需继续实修,但相对于凡夫对世间本质及生命实相的无所知道,已经有了初步的证量。开悟即是禅宗所谓的“明心”,明心二字:一为明、二为心,以“能明”的心去找出“被明”的心,意即透过能明白思维的意识心去找到法界实相心。首先,以《六祖坛经 行由品》为例:五祖以袈裟遮围,为六祖慧能解说《金刚经》,谈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言下大悟,说出:“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表示六祖所悟的自性,其体性本即清净、从不生灭、本自具足、从无动摇、能生一切法。五祖听后便确知六祖已悟其本性。现以黄金为例:真正的黄金可借由色泽、延展性、导电性、密度等特性来辨别。因此,必须符合前述所有特性的物质,方能说是黄金。若仅单取金黄色泽及导电性佳的特性,那么黄铜也符合这两种特性,但能说黄铜是黄金吗?惟现今社会常有不知、不解实相心体性者,仅单取实相心其中一或二项体性,便表示其所证悟为实相内涵。例如单取自性中本无动摇之特性,便错误执取意识心为实相心,表明可以借由修行(打坐、压抑)令意识心一念不生,即称已开悟,岂不如前所述,把黄铜当黄金吗?复举《六祖坛经 机缘品》卧轮禅师偈“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即是压抑自身对外在环境所生起之意识,就是以意识心为修证标的错误范例。本偈已由六祖破斥表示“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六祖坛经 行由品》中神秀所说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亦是指导学人时时观照其意识心,勿使著尘。若此法正确,则神秀即应承五祖衣钵为六代祖师才对,可见意识心绝非开悟标的。坛经开示:法无顿、渐(般若品、顿渐品),迷有疾迟。六祖蒙五祖教授金刚经后大悟。开悟只有大悟、顿悟,而悟后为次第进修,称为渐修,非为渐悟。倘有小悟、渐悟而未见于六祖等开悟祖师大德著述中,岂非指责渠等吝法不愿教受学人。实相心体性则是所有大乘经典所共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本体清净故说净,惟因含藏不净业种,需待历缘对境后修学净化故说垢)、本无动摇(自性心体无我性,若有我性,则世人造恶下堕,自性应会有我不要下堕之表示)等等体性。是以综上简述,开悟明心是以意识心借由闻、思、修,找到符合大乘经教中所描述实相心体性的心体。觉悟佛法的道理,由于悟的内涵不同,所以分为三乘:声闻乘人即是修学、觉悟声闻菩提者;缘觉乘人即是修学、觉悟缘觉菩提者;贤圣菩萨乃至究竟佛即是觉悟佛菩提者。依据《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所云:“菩提是因为证得法空义、证得真如义、证得实际义、证得法性义、证得法界义而可以称为菩提”。依据《优婆塞戒经》对于三种菩提意涵的解释可知,由于三乘菩提的施设是基于觉悟的内涵不同,二乘菩提不能称为佛菩提,也不能称为大菩提,最大的差别在于能否成佛。三乘菩提意义的异同如下:声闻菩提之要义,是依闻佛之音声说法,思惟修证佛所详述或略述的五蕴十二处六入十八界之意涵,因此而可以断除我见,进而修除我执而后能出离三界轮回,所以才叫做声闻;声闻菩提就是意谓著经由听闻佛或善知识的音声说法,而觉悟一切有情无我(觉悟蕴、处、界空相),因如此而觉悟所以称为声闻菩提。声闻种性的学人,体认阴、处、界等一切法是无常、因为无常所以是苦、是空、是无我,因此断除身见而说为觉悟。声闻弟子听闻如来开示四圣谛,依教观察:一切色无常,由因缘所生之色,更是无常变易之法,由此正确的观察色阴无常。为何六识身无常?由眼、色为缘生眼识,乃至意、法为缘生意识,由此正观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身皆由他因、他缘而得出生,故知六识身无常。为何六受身无常?由眼、色为缘生眼识,由眼、色、眼识三事和合生眼触,因眼、色、眼识、眼触为缘生眼受;乃至意、法为缘生意识,由意、法、意识三事和合生意触,因意、法、意识、意触为缘生意受,由此正确观察六受身无常。为何六想身无常?由眼、色为缘生眼识,由眼、色、眼识三事和合生眼触,因眼、色、眼识、眼触为缘生眼想,乃至意、法为缘生意识,由意、法、意识三事和合生意触,因意、法、意识、意触为缘生法想,由此正确观察六想身无常。为何六思身无常?由眼、色为缘生眼识,由眼、色、眼识三事和合生眼触,因眼、色、眼识、眼触为缘生眼思,乃至意、法为缘生意识,由意、法、意识三事和合生意触,因意、法、意识、意触为缘生法思,由此正确观察六思身无常。声闻弟子如实、如理观察五阴我、十八界我无常,无常者是苦,无常者是空,无常者无我 ,因此不论是过去、现在、未来、粗、细、好、丑、远、近的五阴、十八界,皆不见此五阴、十八界是我,不见异我,也不见相在于我,是为声闻菩提之觉悟。声闻弟子已经如实觉悟五阴、十八界无常、苦、空、无我,已断了三缚结,所以不敢因为贪求色、受、想、行、识的韵味而造恶 ,佛说这样的弟子,即使放逸也可以天上人间极尽七有,而究竟苦边。如果这位声闻弟子现在修不放逸行,中间不死的话,或者现世得阿那含果,或者得阿罗汉果,成为人天应供。缘觉菩提之要义,是指缘觉行者借由思惟因缘观而亲证蕴处界空;因为不同于声闻是依闻佛之音声而悟入,所以不称为声闻菩提,而称为缘觉菩提,因为此乘行者是缘于世间一切法而觉悟,因如此觉悟故所以称缘觉菩提。缘觉种性的行者,因体认十二因缘,知此事有故而彼事有;知因此事起故而彼事得生,得此智慧断除身见而说为觉悟。 缘觉行者见此世间无常,乃至思维“为何有我此无常之身,受老、病、死苦呢?”他如实观察是“因为有‘生’这个法,因为我‘出生’了,才有我受老、病、死苦”。那为何有‘生’呢?他如理观察是因为有‘有’这个法,因为我母亲怀有我的胎藏,所以才有我的出生。那为何有‘有’呢?他如理观察是因为有‘取’这个法,因为我父母行欲,由‘欲取’为因,所以有了我的胎藏。那为何有‘取’呢?他如理观察是因为有‘爱’这个法,因为对欲行的‘贪爱’故取,而有我胎藏,乃至出生受老死苦。那为何有‘爱’呢?他如理观察是因为有‘受’这个法,因为此欲行有所‘觉受’,由乐求此觉受的韵味故爱,由爱故取,乃至有生。那为何有‘受’呢?他如理观察是因为有‘触’这个法,因为欲行有所‘接触’,因为接触故有觉受、然后有贪爱、乃至有生等。那为何有‘触’呢?他如理观察是因为有‘六入’法,由眼入色、身入触乃至意入法,由入到触乃至此欲受引生贪爱等法,皆因为有‘六入’法。那为何有‘六入’呢?他如理观察是因为有‘名色’法,由于有名身和色身,所以才有此‘六入’、触、爱等法。那为何有‘名色’呢?他如理观察必有一入胎‘识’入胎、出生名色,由于‘入胎识’故才有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等法出生。那为何有‘识’呢?他如理观察思维此入胎‘识’已,出生之法到此为止了,他发现‘识’并不是被出生的法,如果‘识’是被出生的法,此一切都将成为无因而有的断灭法,那先前所观察的因果次序就不能成立,所以并无他法出生此‘入胎识’。那为何‘识’会出生‘名色’呢?他再如理观察思维此‘识’和名色的关系,由于父母的名色行欲,而我前世的名色也贪爱此欲行,以至于当我父母和合之时,入胎‘识’前去投胎,执持母亲腹中胎藏,然后再有我这一‘名色’的出生,原来由于先有识故才有名色转;又由于名色有故而又转于识,由此三世轮转无有休息。“那我要如何中止这样的轮转而得解脱呢?”此缘觉行者再如理思维观察,如果我不‘贪爱’欲行,当我父母‘行欲’之时,‘入胎识’不取父精母血,不住我母亲胎中 ,不住我母亲胎中者,即无我此名色出生,受此老病死等种种苦处,不受生者岂不解脱老病死苦了吗?此行者顺、逆推求,反复观察,如理思维,终于确认此法真实 ,终于从轮转生死的迷雾中,觉悟此三世十二因缘法,于是他决定精进,修不放逸行终究证得因缘觉的极果,他如果生在无佛法的时代,自觉自证则成为辟支佛(独觉佛),如是声闻弟子的缘觉行者,则成为缘觉阿罗汉。佛菩提亦称为大乘菩提,或称大菩提。主要是因为大乘行者能够依之而成佛,所以称为佛菩提;由于佛菩提具备一切智及一切种智,至高无上,究竟无比,才能够称为大;佛菩提又称为大菩提,主要是因为声闻菩提及缘觉菩提是二乘所证的菩提,二乘菩提所觉悟的智慧,只能成就出离三界分段生死的解脱果,不能成佛,佛菩提也涵盖二乘菩提,所以才能称为大菩提。大乘菩萨若得证悟大乘菩提,不论证悟后是否证得有余涅槃,证悟大乘菩提后皆必依于大悲之心,而发起世世受生、永不入无余涅槃之大愿;世世自度,并且也如是教人转而度化有情。如是长时劫自度度他,无有疲厌乃至成佛,其中所度众生无量,才能被称为大乘菩提,也因此大乘菩提亦可被称为大佛菩提。佛菩提的开悟,就是亲证如来藏(阿赖耶识),这个实相心。《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4:“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 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著作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薰,名为识藏。 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断。离无常过、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 《大般涅槃经》卷7:“佛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菩萨种性的佛弟子,听闻佛说如来藏(阿赖耶识),德相备足如佛无异,志心信乐,想要实证这个人人都有的实相心,想要悟知这个离我、我所的自性清净涅槃妙心,想要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菩萨常随善知识修学般若波罗蜜多,菩萨常随善知识熏习,如来藏(阿赖耶识)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妙心,能出生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法,一切世、出世间法皆由此而出生得证,当菩萨修学六度万行至般若波罗蜜多,满足第六住位时,般若波罗蜜多正观现在前时,即是亲证如来藏(阿赖耶识)实相心,再值佛菩萨等善知识所摄护,而入菩萨第七住位(或说初地菩萨以上),即成为不退位菩萨,正式迈向成佛之道。《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2:“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那如何是常见呢?以色、受、想、行、识的少分或多分为恒常不坏的我,是为常见论者。《杂阿含经》卷3:“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愚痴无闻凡夫无慧、无明,于五受阴,生我见、系着,使心系着而生贪欲。’”又《杂阿含经》卷5:“见今世后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则是常见。”《中阿含经》中有这样记载:佛说有四种常见神我的施设。“第一种人认为,有一个微细色法是真实我能往来三世;第二种人否定有微细色是真实我,而认为有一个无量无边的色法是真实我能往来三世 ;第三种人否定有微细色法是真实我,也否定有无量无边的色法是真实我,而认为有一个微细的觉知法为真实我能往来三世;第四种人否定有微细色法是真实我,也否定有无量无边的色法是真实我,也否定有微细的觉知法为真实我,而认为有一个无量无边的觉知法为真实我能往来三世。 ”经中所说是为四种常见者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灭者,藏识则灭。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那如何是断灭见呢?以色、受、想、行、识为现在的我,而不认为命终后还有未来世的我,是为断灭见者。如《杂阿含经》卷5佛说:“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名曰断见。”又《中阿含经》也有记载:佛说有一种执著断灭无我的施设。“有一种人,否定有微细色法是真实我,也否定有无量无边的色法是真实我,也否定有微细的觉知法为真实我,也否定有无量无边的觉知法为真实我,当他身坏命终时,这个真实的神我离开微细色、无量无边色、微细觉、无量无边觉时,他还是执著无真实我的看法。”是为一种断灭见者。在《解深密经》中佛曾说:“阿陀那识(如来藏、阿赖耶识)的行相非常地微细、奥妙、难得亲证,所含藏的一切法种,尤如瀑布激流一般不断流注出来!阿陀那识的深妙并非凡夫、未亲证的声闻圣人所知,所以我对凡夫、未亲证的二乘愚人并不开演此深妙的实相之法,是唯恐那凡夫、愚人之辈因为没有亲证的缘故,将阿陀那识(阿赖耶识)妄自分别,错误地认作为意识心我。”佛在《楞严经》中也再次提及相同语意的偈语:“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如果人不能灭除过去养成积聚的滞碍烦恼的话,你就教这人,一心一意地诵持佛顶光明魔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这是从如来无上顶中由无为心佛发射出光辉,坐在宝莲花上宣说的心咒。况且你前世与摩登伽女有无数劫的因缘,恩恩爱爱的杂染习气已不是一生一劫的了,只要一宣扬这个神咒,便会使你永远脱离恩爱之心,成就阿罗汉果位。那些还陷在淫行之中的女子,虽然还没发心修行,但是神咒之力仍在冥冥之中帮助她们,很快便令她们证得了无学果位。为什么要说你们这些在法会的声闻求证最上乘的道,决定成就佛果,就像在顺风中扬尘一样,不会有什么艰难危险,如果在末法之世想要安坐道场,就先要持守比丘的清净禁戒,特别应当选择持戒精严清净最上的沙门,作为他们的导师。如果他们没有遇到真正的持戒清净的僧侣,那么,你的持戒律仪必然不会有所成就,戒律成就之后,穿上新做的清洁衣服,点燃香在屋内安坐,诵念这心佛所说的神咒一百零八遍,然后设置戒坛,建立道场,并恳请住在这国土中的十方无上如来,放射大慈悲智光,以给道场灌顶加持。阿难,身处这样末法之世,持戒清净的比丘、比丘尼、俗人施主,心中已灭除了贪淫,持守着佛的清净戒律,在这道场中,发心修持菩萨愿行。他们在出入道场时都要沐浴净身,早晨、中午、黄昏、初夜、中夜、后夜的时间里都在修行道中,这样不睡不眠,经过二十一日,我便会显现自己的身相,来到这人面前,安慰他的心,为他摩顶加持,使他开悟得获无上觉。”有时经中对于疑惑的厘清,而其内涵尚不等于佛法中觉悟的实质,确能对于将来的觉悟有所助力,也更广义的使用“开悟”一词。例如,《阿含经》中记载,摩揭陀国频婆沙罗王与韦提希后之子阿阇世王,为了获得王位,不惜害得他的父亲频婆沙罗王自杀。事后心中常有疑悔,担忧来世是否会有报应,因此常常问人,寻求心灵导师,访求诸外道。然而诸外道皆言不及义,后来经由寿命童子推荐,在疑惑与不安中前去求见释迦牟尼佛,并以现在正在修学清净梵行之出家人、在家人,是否能获得现世果报为例,请问于释迦牟尼佛。佛举例:即使以依赖国王赐予为生的仆人、寄食客人以信出家,现世即可得阿阇世王礼敬供养;若证阿罗汉果者,命终尚得阿阇世王立塔为例,令阿阇世王以无根信,信有因果律存在,阿阇世王决定信佛因果,随即向佛发露忏悔杀害父亲的罪行,并请佛到王宫接受阿阇世王的供养。

相关

  • 神经病周边神经病变(英语:Peripheral neuropathy,缩写PN)俗称神经系统疾病,是指神经系统的疾病或异常状态下的神经系统 。虽然在大众文化中神经病常常是一种代替精神病的说法,但神经病实
  • 碳酸氢钠96 g/L (20 °C) 165 g/L (60 °C) 236 g/L (100 °C)碳酸氢钠(sodium bicarbonate、IUPAC名: sodium hydrogen carbonate、baking soda)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NaHCO3,俗称
  • 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英文:Britannia)是罗马帝国对不列颠岛的拉丁语称呼,后据此设立不列颠尼亚行省。这一拉丁语称谓,后又衍生出守护不列颠岛的女神名称。若以读音论,实以“不列塔尼亚”最
  • 生物群落生物系统层级关系:生物圈 > 生态系统 > 群落 > 种群 > 个体群落(英语:biocoenosis)或称为“生物群落”。生存在一起并与一定的生存条件相适应的动植物的总体。群落生境是群落生
  • 液化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气体液化后体积会变成原来的几千分之一,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不同的气体具有不同温度和压强的液化临界点,因此加压的同时必须冷却以吸收热。有
  • 安德鲁·洛伊·韦布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劳埃德-韦伯男爵(英语:Andrew Lloyd Webber, Baron Lloyd-Webber,1948年3月22日-),生于英国伦敦,英国音乐剧作曲家。他的弟弟是大提琴家朱利安·劳埃德·韦伯
  • 磺酰胺磺酰胺(Sulfonamide),又称磺胺,是磺酸衍生物之一,通式 -S(=O)2-NH2,是磺酸的酰胺衍生物。这个词常用来指磺胺类药物,一类具有磺酰胺结构的药物。实验室中可以通过磺酰氯(如对甲苯磺
  • 共轭碱共轭酸碱对(conjugate pairs)根据酸碱质子理论,一分子或离子 X− (以负一价离子为例)的共轭酸是该分子或离子得到一个质子后的产物 HX,而 X− 则为 HX 的共轭碱,X−和 HX 组成一
  • 热电发电热传导发电机,也称为塞贝克发电器,是运用热电效应(塞贝克效应)将热(温度差)直接转换成电能的一种装置。大致上转换效率约为5-8%。基于赛贝克效应的旧式装置使用双金属接面,并且非常
  • 本地泡本地泡(英语:Local Bubble)是在银河系猎户臂内的星际物质中的一个空洞,它跨越的范围至少有300光年。这个炙热的本地泡扩散的气体辐射出X射线,单位体积内所含有的中性氢只有正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