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尔纽斯

✍ dations ◷ 2024-07-03 07:14:54 #维尔纽斯
维尔纽斯(立陶宛语:Vilnius),立陶宛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位于北纬54度41分、东经25度17分。2013年1月,该市人口为537,152人(整个维尔纽斯县的人口为806,308人)。其旧城在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维尔纽斯也是2009年的欧洲文化首都。在历史上,维尔纽斯曾因为各种政治及军事的原因而曾属于不同的国家。维尔纽斯是立陶宛的历史古都。历史学家Romas Batūra认为传说中1253年明道加斯加冕成为立陶宛国王的京城Voruta,就是维尔纽斯。根据切斯瓦夫·米沃什的描述,“有一位立陶宛统治者,在一次打猎后在篝火边睡着,做了一个预言性的梦。解梦以后,就在他刚才睡觉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城市。”该市第一次在文献中被提及是在1323年,当时格底敏大公写信给德国的城市,邀请德国人和犹太人来到京城定居。1387年,Gediminas的继承者约盖拉给与该市马格德堡权利。在1503年到1522年期间,该市周围建起了城墙,有9个城门和3座塔。在齐格蒙特二世的统治下,维尔纽斯达到了发展的顶峰。他在1544年将宫廷搬到这里。在此后几个世纪中,维尔纽斯持续地增长。增长部分也是由于国王斯特凡·巴托里在1579年创立了维尔纽斯耶稣会大学,这所大学很快就发展成该地区最重要的科学与文化中心之一和波兰立陶宛联邦最著名的科学中心。该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都很活跃。在该市快速发展期间,向立陶宛大公国庞大版图内乃至国外的移民开放。每个团体都对这座城市的生活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使得手工业、贸易和科学繁荣起来。俄波战争(1654年-1667年)期间,维尔纽斯被俄国军队占领了数年,该市遭到了掠夺和纵火,市民遭到屠杀。该市失去了多年来成长的动力,但人口仍然逐渐回弹,19世纪初,该市人口达到20,000人,是北欧最大的城市之一。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兰以后,维尔纽斯被俄国吞并,成为维尔那省的首府。俄国占领期间拆毁了城墙,到1805年,已经只剩下黎明门一座城门。1812年,拿破仑在远征莫斯科途中,占领了该市。1831年十一月起义以后,维尔纽斯大学被关闭,俄国人的镇压阻止了该市的发展。1863年一月起义期间,市内发生了激烈的战斗, 被人称“刽子手”的米哈伊·姆拉约夫残酷地镇压下去。起义之后所有公民自由被取消,波兰语和立陶宛语被禁止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1915年到1918年,维尔纽斯和立陶宛其他地区均被德国占领。1918年2月6日,在维尔纽斯宣布了《立陶宛独立法案》。德国军队撤退以后,立陶宛武装被向前推进的俄国占领军所击退。维尔纽斯多次易手:波兰自卫队控制了一段时间,以阻止该市被俄国布尔什维克军队占领;然后波兰军队恢复了控制,苏联军队又再次占领。红军于1920年华沙战役被击败后,撤离维尔纽斯。1920年10月7日,波兰签署了Suwalki条约,承认维尔纽斯地区属于立陶宛。。不过,同年10月9日,Lucjan Żeligowski将军率领波兰军队撕毁和约,突袭占领维尔纽斯。该市及周围地区成立了中立陶宛共和国(Vidurio Lietuvos Respublika)。1922年2月20日,整个地区成为波兰的一部分,维尔纽斯成为维尔诺省的省会。立陶宛民族被迫离开该市,并且禁止在公众场合使用立陶宛语,因此波兰人和犹太人逐渐占该市人口的大多数,立陶宛人只是一个人数很少的少数民族,仅占人口的0.8%。在这期间,维尔纽斯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维尔纽斯大学重新开放,改名为斯特凡·巴托里大学,城市的基础设施也得到显著改进。到1931年,该市拥有195,000名居民,名列波兰的第五大城市,还拥有生产名牌收音机的Elektrit工厂。不过,一些立陶宛人对当时的经济增长提出质疑,认为当时维尔纽斯的生活水准显著低于当代立陶宛的其他地区。1939年8月23日秘密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以后,在9月19日,苏联入侵波兰并吞并了维尔纽斯。10月10日,立陶宛政府接受了苏联的最后通牒,容许苏联在立陶宛境内设立军事基地,交换条件是使维尔纽斯回到立陶宛。10月28日,苏联红军从维尔纽斯撤到郊外,将这座城市交给立陶宛军队。10月29日,在市中心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仪式加以庆祝。不久以后,立陶宛开始了从考纳斯迁都到维尔纽斯的进程。不过,在迁都完成之前,1940年6月,整个立陶宛被苏联占领,成立了一个共产党政府——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首府设在维尔纽斯。有4万名居民遭到内务人民委员会(NKVD)的逮捕,被流放到苏联远东地区的集中营。苏联摧毁了城市的工业,斯大林将整个Elektrit无线电厂和一部分工人迁移到白俄罗斯的明斯克,并改名为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无线电厂。1941年6月,德国军队占领了维尔纽斯。德国人在犹太人众多的维尔纽斯旧城中心地区建立了两个犹太人隔离区。较小的一个隔离区在10月就被“清算”。较大的一个隔离区一直持续到1943年,期间也定期进行大批屠杀。1943年9月1日,联合游击队组织(Fareinigte Partizaner Organizacje,纳粹占领的欧洲第一支犹太游击队)组织了一次隔都起义,起义失败后,隔都被完全毁灭。立陶宛265,000名犹太人中有大约95%都被屠杀,许多人被杀的地点是在旧城中心以西10公里处的Paneriai。1944年7月,苏联军队重新夺回维尔纽斯。内务人民委员会(NKVD)逮捕了波兰家乡军的领导者。维尔纽斯被并入苏联,不久以后成为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批的波兰人立即被从苏联占领的立陶宛驱逐到波兰,同时将立陶宛人移入维尔纽斯。这一历史事件大幅改变了维尔纽斯的人口构成。1989年8月23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3个波罗的海国家有2,000,000人组成贯穿三国,南端直抵维尔纽斯的人链,要求三国从苏联独立。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宣布立陶宛从苏联独立,恢复独立的立陶宛共和国,1991年1月9日,苏联做出了反应,派遣一支部队。1月13日,在苏联军队进攻广播电视大楼和维尔纽斯电视塔时,有14人身亡,超过700人受伤。苏联最终在1991年承认了立陶宛独立。此后,维尔纽斯试图清除苏联时代的历史痕迹,并迅速转变为一个现代化的欧洲城市。许多古老的建筑得到修复,包括历史上屡次遭到俄国当局拆毁的纪念性建筑三十字架,并在内里斯河以北发展了“新城市中心”商务区,预计将成为该市主要的行政和商务区。这一区域包括现代化的住宅区和零售区,以及市政建筑和最突出的建筑——一座129米高的欧洲塔。近年来已经建成许多现代化的商务和零售中心,还有许多其他项目正在等待实施。1997年4月1日,一群艺术家在被维尔尼亚河(Vilnelė)围绕的Uzupis地区成立对岸共和国,并拥有自己的国旗,货币,总统,宪法和一支12人的“军队”。不过,该“共和国”比较像是一个艺术家群体,当地设有不少艺术画廊,艺术家工作坊和咖啡馆,当地的文艺活动亦有透过维尔纽斯市政府宣传推广。2009年,维尔纽斯成为欧洲文化之都。立陶宛大力促成这一事件,维尔纽斯历史中心及其主要标志建筑已经得到修复。维尔纽斯位于立陶宛的东南部,(54°41′N 25°17′E / 54.683°N 25.283°E / 54.683; 25.283)。距离白俄罗斯边界仅有40公里。维尔纽斯的地理位置位于立陶宛的一角,造成这种情况应归因于几个世纪以来立陶宛这个国家边界形状的改变;过去,维尔纽斯曾经处于立陶宛大公国的地理中心。维尔纽斯位于维尔尼亚河和内里斯河的汇合处。据认为维尔纽斯的名称就得名于穿过城市的维尔尼亚河。维尔纽斯距离波罗的海和立陶宛主要海港克莱佩达312公里。维尔纽斯和立陶宛其他主要城市之间以公路相连,距离考纳斯102公里,希奥利艾(Šiauliai)214公里, 潘涅维日(Panevėžys)135公里。维尔纽斯附近是声称是欧洲地理中心的几个地点之一。维尔纽斯市的面积为402 平方公里。其中20.2%的地区被建筑物所覆盖,绿地占面积的43.9%,水面占2.1%。维尔纽斯的气候类型介于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之间,年平均气温为6.1 °C;一月平均气温为−4.9 °C,七月平均气温位17.0 °C。年平均降水量月为661毫米。维尔纽斯的夏季温暖,整个白天的气温都可以来到20几摄氏度,偶尔还会破30度,这时该市的夜生活相当活跃,在白天,户外酒吧和咖啡馆非常普遍。夏季的历史最高温是1959年7月的35.4度。冬季非常寒冷,气温很少在0摄氏度以上,在一月和二月,气温低于零下20摄氏度并不罕见。在每年寒冷的冬季,维尔纽斯的河流和附近的湖泊都会封冻,一项流行的消遣活动就是冰上钓鱼,钓鱼者在冰上凿出一个洞,然后用带饵的钩钓鱼。冬季的历史最低温是1940年1月的零下37.2度。维尔纽斯是一座世界性的都市,拥有变化多样的建筑,维尔纽斯有40多座教堂。立陶宛宣布独立以后,冒出大量餐馆、旅馆和博物馆,维尔纽斯居民获得了世界上最好客的名声,例如活跃地参与好客俱乐部。维尔纽斯拥有典型的中世纪城镇的格局,环绕市政厅发展起来。主干道Pilies街将宫殿与市政厅连接起来。从这里向外放射出许多狭窄、弯曲的街道,两边布满教堂、店铺、手工作坊、贵族的府第和隐蔽的庭院。维尔纽斯旧城的规模较大,面积达到3.6 km²,是欧洲最大的旧城之一。最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迹都集中于此。旧城内将近1500座建筑物,分别建于几个世纪,形成许多不同的建筑风格交相辉映的壮丽辉煌的艺术效果。尽管维尔纽斯以巴洛克城市著称,这里也有许多哥特式(如圣安娜教堂)、文艺复兴式、新古典主义(如主教座堂)和其他风格。该市最重要的地标是位于小丘上的格底敏城堡和山下的座堂广场,形成一组错落有致的壮观建筑群,控制着进入维尔纽斯古城的门户。由于维尔纽斯旧城具有独特的魅力,在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1995年,世界上第一座弗兰克·扎帕的青铜雕塑就安置在维尔纽斯市中心附近。维尔纽斯是立陶宛的主要经济中心,波罗的海国家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虽然该市人口仅拥有立陶宛的15%的人口,该市的GDP却占立陶宛的35%。2005年,根据购买力平价估算的人均GDP大约为33,100美元,超过欧盟平均水平。2004年,维尔纽斯贡献给国家460亿立陶宛里(第二大城市考纳斯仅为150亿立陶宛里),占立陶宛国库收入的37%。同时,维尔纽斯从国家得到的拨款仅有3.6亿立陶宛里,占其上缴款项的7.7%。其间巨大的落差导致市政当局与中央政府的冲突。由于维尔纽斯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城市,该市也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城市。维尔纽斯是立陶宛的天主教中心,总主教座堂和主要的教会机构都设在该市。这里有一大批活跃的开放教堂,还有附属的修道院和教会学校。教堂建筑的式样包括哥特式、 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和新古典主义风格,每一种风格的实例都能在维尔纽斯旧城中找到。维尔纽斯的教会建筑被认为是波兰巴洛克运动的主要中心之一。此外,自从1596年布列斯特教会合并会议以后,东仪天主教就在维尔纽斯存在,著名的巴西勒门就是一座东方礼仪修道院的一部分。自从13世纪,维尔纽斯也拥有一个东正教团体。著名的俄罗斯东正教会的圣灵修道院,坐落在旧城靠近黎明门的地方是1705年普希金的曾祖父汉尼拔受洗的地方。许多旧礼仪派信徒,在1667年脱离俄罗斯东正教会,为逃避镇压而迁居立陶宛。今天一个旧礼仪派的大会就设在维尔纽斯。在维尔纽斯还有许多新教和其他基督徒团体,主要是路德会和浸信会。维尔纽斯曾经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绰号:“立陶宛的耶路撒冷”(Yerushalayim De Lita),拥有数目庞大的犹太人口,而且是全世界学习摩西五经的中心。维尔纽斯的一部分也因此被称为Jeruzalė。19世纪末,维尔纽斯犹太会堂的数目达到105座。一个犹太教和Kabbalah的主要学者集中在维尔纽斯,就是著名的Rabbi Eliyahu Kremer,又称为Vilna Gaon。其校友在以色列和全世界的正统派犹太人中拥有重大的影响。维尔纽斯的犹太生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犹太大屠杀期间被摧毁。在昔日维尔纽斯隔都的中心 - 今Mėsinių街,现在建有一座纪念纳粹大屠杀牺牲者的纪念碑。迦来特派(Karaites),又名卡拉伊姆人(Karaim),是从克里米亚半岛移居到立陶宛的一支犹太人,在13世纪组建了一支军事精锐部队。虽然其人数非常少,立陶宛独立以后,迦来特派在维尔纽斯经历了一次复兴,已经恢复了他们的犹太会堂。伊斯兰教在14世纪从克里米亚和喀山,通过鞑靼人传入立陶宛。一些立陶宛的鞑靼人仍然维持他们的民族身份和宗教。目前立陶宛大约有3,000名鞑靼穆斯林。立陶宛鞑靼人的Lukiškės清真寺曾是19世纪维尔纽斯郊区的突出景观,但已经在苏联时期被毁。维尔纽斯是维尔纽斯-考纳斯-克莱佩达高速公路的起点,这条公路贯穿立陶宛全境,将该国的三个主要城市连接起来。维尔纽斯Panevėžys高速公路是欧洲E67公路的一条支路。内里斯河虽然可以通行船舶,但并没有开辟定期航线。维尔纽斯国际机场是立陶宛主要的国际机场,开通前往许多主要的欧洲大城市的国际航线。维尔纽斯火车站也是一个重要的枢纽。维尔纽斯拥有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其中包括中欧最大的无轨电车网络之一。该市有60多条公共汽车线路和19条无轨电车线路,250辆公共汽车和260辆无轨电车,每个工作日运送大约50万名乘客。学生、老人、残疾人享受很大的票价折扣(最多达80%)。一张单程车票最多要花费3.45立陶宛立特(1欧元),而月票最多需要100立陶宛立特(29欧元)。第一条定期的公共汽车线路开通于1926年,第一辆无轨电车在1956年上路。2003年以后,维尔纽斯的公共交通系统有了很大的改进,大部分公共汽车都更换为新购进的奔驰和沃尔沃汽车,无轨电车则使用波兰的Solaris牌。 维尔纽斯除了公营公交公司之外,还有许多私营公交公司,收费与公营公交公司相同,有时运营同样的线路。此外还有大约400辆share taxi,通常比公共汽车快,但不及公共汽车舒适,而且费用较高(3立陶宛立特 - 0.87欧元)。该市计划修建一个轻轨系统,将住宅区、市中心、汽车站、火车站和维尔纽斯国际机场连接起来。这个系统定于2008年开工,第一条线路在2009年开通,随后修建第二条线路。法国 - 巴黎 英国 - 伦敦 德国 - 柏林 荷兰 - 阿姆斯特丹 比利时 - 布鲁塞尔 卢森堡 - 卢森堡市 瑞士 - 伯尔尼 奥地利 - 维也纳 爱尔兰 - 都柏林 摩纳哥 - 摩纳哥 列支敦士登 - 瓦杜兹丹麦 - 哥本哈根 挪威 - 奥斯陆 瑞典 - 斯德哥尔摩 芬兰 - 赫尔辛基 冰岛 - 雷克雅未克西班牙 - 马德里 葡萄牙 - 里斯本 意大利 - 罗马 希腊 - 雅典 土耳其 - 安卡拉 塞浦路斯 - 尼科西亚 梵蒂冈 - 梵蒂冈城 圣马力诺 - 圣马力诺 马耳他 - 瓦莱塔 安道尔 - 安道尔城波兰 - 华沙 捷克 - 布拉格 爱沙尼亚 - 塔林 拉脱维亚 - 里加 立陶宛 - 维尔纽斯 乌克兰 - 基辅 匈牙利 - 布达佩斯 斯洛伐克 - 布拉迪斯拉发 白俄罗斯 - 明斯克 摩尔多瓦 - 基希讷乌 俄罗斯 - 莫斯科罗马尼亚 - 布加勒斯特 保加利亚 - 索非亚 黑山 - 波德戈里察 科索沃 - 普里什蒂纳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萨拉热窝 北马其顿 - 斯科普里 阿尔巴尼亚 - 地拉那 塞尔维亚 - 贝尔格莱德 斯洛文尼亚 - 卢布尔雅那 克罗地亚 - 萨格勒布1985: 雅典 · 1986: 佛罗伦萨 · 1987: 阿姆斯特丹 · 1988: 西柏林 · 1989: 巴黎 · 1990: 格拉斯哥 · 1991: 都柏林 · 1992: 马德里 · 1993: 安特卫普 · 1994: 里斯本 · 1995: 卢森堡市 · 1996: 哥本哈根 · 1997: 塞萨洛尼基 · 1998: 斯德哥尔摩 · 1999: 魏玛 · 2000: 雷克雅维克 · 卑尔根 · 赫尔辛基 · 布鲁塞尔 · 布拉格 · 克拉科夫 · 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 · 阿维尼翁 · 博洛尼亚 · 2001: 鹿特丹 · 波尔图 · 2002: 布吕赫 · 萨拉曼卡 · 2003: 格拉茨 · 2004: 热那亚 · 里尔 · 2005: 科克 · 2006: 帕特雷 · 2007: 卢森堡市和大区 · 锡比乌 · 2008: 利物浦 · 斯塔万格 · 2009: 林茨 · 维尔纽斯 · 2010: 埃森 · 伊斯坦布尔 · 佩奇 · 2011: 图尔库 · 塔林 · 2012: 马里博尔 · 基马拉斯 · 2013: 科希策 · 马赛 · 2014: 于默奥 · 里加 · 2015: 蒙斯 · 比尔森 · 2016: 圣塞瓦斯蒂安 · 弗罗茨瓦夫 · 2017: 奥胡斯 · 帕福斯 · 2018: 瓦莱塔 · 吕伐登 · 2019: 普罗夫迪夫 · 马泰拉 · 2020: 里耶卡 · 戈尔韦 · 2021: 蒂米什瓦拉 · 埃莱夫西纳 · 诺威萨 · 2022: 考那斯 · 阿尔泽特河畔埃施

相关

  • 咖啡豆咖啡豆是咖啡属植物的种子,咖啡属植物的果实大小类似樱桃,咖啡豆即为其中的核果。将咖啡豆烘焙加工后再磨碎成咖啡粉,即可烹制咖啡。两个主要的经济品种分别是阿拉比卡种,市占率
  • 植物修复植物修复(英语:Phytoremediation,音标:/ˌfaɪtəʊrɪˌmiːdɪˈeɪʃən/) (Template:Ety) 是指利用植物修复受污染土壤的过程。植物修复是一种以植物为基础、具有成本效益的
  • 老年人老年(英语:old age),一般指生物的生命周期一个阶段,即中年到死亡的一段时间不同的文化圈对于老年人有着不同的定义。由于生命的周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壮年到老年的分界线往往是很
  • 教宗额我略一世教宗圣额我略一世(拉丁语:Sanctus Gregorius PP. I;约540年-604年3月12日)于590年9月3日至604年3月12日岀任教宗。他是以一致欢呼的方式当选教宗。教宗额我略一世出生于罗马。初
  • 克里奥尔语克里奥尔语(英语:Creole Language或Creole)是一种稳定的自然语言,由皮钦语进一步发展而成。其特征为混合多种不同语言词汇,有时也掺杂一些其他语言文法的一种语言,也称为混成语或
  • 南亚语系南亚语系旧称孟—高棉语系,也译作澳斯特罗-亚细亚语系(或澳亚语系),是世界主要语系之一。该语系主要分布于中南半岛、印度比哈尔邦和尼科巴群岛、孟加拉国以及中国云南等地,使用
  •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物质(又称作反应物)经由化学变化转化为不同于反应物的产物的过程。化学变化定义为当一个分子接触另一个分子合成大分子;或者分子经断裂分开形成两个
  • 定律定律,或称科学定律(英语:Scientific law或Laws of science)、科学法则,为研究宇宙间不变的事实规律所归纳出的结论,不同于理论、假设、定义、定理,是对客观事实的一种表达形式,通过
  • 工作流程工作流(Workflow),是对工作流程及其各操作步骤之间业务规则的抽象、概括描述。工作流建模,即将工作流程中的工作如何前后组织在一起的逻辑和规则,在计算机中以恰当的模型表达并对
  • 皮埃蒙特语皮埃蒙特语(nome nativo Piemontèis, codice ISO 639-3 pms) ,在1981年底被欧盟认定为受法律保护的欧洲少数人语言之一(欧盟第4745号决议),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Red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