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比锡战役

✍ dations ◷ 2025-08-24 02:12:21 #莱比锡战役

Flag of France.svg 法国

365,000-381,000人

莱比锡战役是第六次反法同盟中德国战役的决定性战役,发生于1813年10月在莱比锡附近。因参战国家和民族众多,莱比锡战役亦被称为“诸民族之战”(或称民族会战)。拿破仑以十九万人与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及其他各国三十八万联军苦战,最后败阵。拿破仑败返莱茵河西岸,最后返回巴黎。隔年元老院宣告废除拿破仑的帝位。

在莱比锡战役中,第六次反法同盟死伤约5.4万人,法军约死伤3.7万人,是役是德意志解放战争中最激烈的战役。拿破仑的战败代表着拿破仑统治德意志的最后希望已经幻灭,反法联军于1814年3月31日进入巴黎,同年4月11日,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拿破仑本人在退位后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国,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2月26日拿破仑从厄尔巴岛濳返法国,拿破仑再次夺得政权。欧洲其他各国迅速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滑铁卢战役正式展开,战败后,6月22日拿破仑再次宣布退位,联军很快攻占巴黎,拿破仑被放逐到南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六年后死去(1821年5月5日)。

1812年,拿破仑在俄法战争中折损惨重。出征的60万大军,只有12万人能活着回来(其中法军约3.5万人)。法国因而元气大伤。1813年,普鲁士便势机向法国发动德意志解放战争,并与英国、俄国、瑞典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以摆脱拿破仑对欧洲的控制。

经过四个多月的努力与整顿,拿破仑终于造出一支初具规模的大军,并向莱茵联邦进发。重建的法军大多只是缺乏经验的新兵。法军于吕岑会战及包岑会战中打败了普俄联军,但却未能赢得彻底。在包岑会战后,双方都需要休整。与此同时,奥地利外交大臣克莱门斯·梅特涅希望双方能进行和谈。6月4日,经过奥地利的调停,双方达成了暂时性停战协定。在停战期间,各国于布拉格进行关于和约条件的谈判。议和条件是法国必须放弃一部分领土。梅特涅警告拿破仑说,如果拿破仑不接受议和,奥地利将参加第六次反法同盟,但拿破仑决不作丝毫让步。最终和谈以失败告终,奥地利态度也强硬了起来。8月10日,短暂的休战时间结束,战火再起,奥地利在两天后正式加入反法同盟。而奥地利一经宣战,英国马上答应给它五十万英镑的战费补助。

8月27日,拿破仑于萨克森首府德累斯顿再次击败反法联军,但拿破仑不在场的其他战线却接连遭到了失败。形势亦开始对法军不利。10月,兵力上占相当优势的反法联军分三路开始包围法军。南面为施瓦岑贝格亲王指挥的奥地利波西米亚军团;西北为布吕歇尔元帅指挥的普鲁士西利西亚军团;瑞典王储贝尔纳多特(卡尔十四世)指挥的北方军团则位于北面。联军总共22万人。而本尼格森伯爵所率的俄国援军正在行进之中。三路大军逐渐向德累斯顿合拢,对法军的夹击之势正在成形。

双方决战的时机日益临近。由于德累斯顿一时难以攻克,在布吕歇尔的提议下,联军决定采取一个大胆的计划:放弃对德累斯顿的攻击,南面波希米亚军团绕过德累斯顿,直取法军背后的莱比锡城:东面西里西亚军团西渡易北河,与北方军团会师,从北面进逼莱比锡,两路都以莱比锡为目标,实施钳形攻击,尔后切断法军的后路,并把它合围和歼灭在莱比锡附近地区。十月三日,普军击溃了守卫易北河的法军,渡过了易北河。十月四日,卡尔十四世也率北方军团渡过了易北河,从而实现了两个军团的会师。他们会合后,兵力约有十六万余人,相互策应着,从北面直向莱比锡城压来。

早在10月3日,拿破仑就听闻联军在向莱比锡进军,但他不相信这是真的,直到10月6日他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急令缪拉率45000人在德累斯顿附近迟滞和阻止波希米亚军团向莱比锡前进,自己则率主力北进与内伊会合,准备在联军占领莱比锡之前,迅速击破西里西亚军团及北方军团,然后再回师南破奥军。10月9日,法军主力北进。不久,缪拉送来报告,他正率领部队同波希米亚B军团展开激战。于是,拿破仑放弃北进计划,回兵莱比锡。14日,法军主力抵达莱比锡。这时法军集中莱比锡的兵力达19万人。而反法联军也不断赶往莱比锡靠拢。莱比锡东、北、南三面此时已被反法联军包围。联军也准备展开围攻。莱比锡战役也因而开打。

为了尽快将普鲁士赶出战争,拿破仑派遣乌迪诺元帅及其率领的60,000人去占领普鲁士首都柏林,但乌迪诺在勃兰登堡附近的战役中被普鲁士人击败。由于受到来自北方的普鲁士军队的威胁,拿破仑被迫向西撤退。9月底到10月初,他带领大部分军队渡过易北河,并在莱比锡附近组织军队以保护他的主要补给线,并防守集结起来反对他的联军。普鲁士军队从瓦尔滕堡(Wartenburg)向莱比锡前进,奥地利和俄罗斯军队从德累斯顿向莱比锡前进,瑞典人从北方向莱比锡前进。

法军有大约160,000名士兵以及700门炮,外加15,000名波兰人,10,000名意大利人和40,000名隶属于莱茵联邦的德国人,总计225,000名士兵。 反法同盟拥有约380,000名士兵和1,500门炮,其中包括145,000名俄国人,115,000名奥地利人,90,000名普鲁士人和30,000名瑞典人。这使得莱比锡战役成为拿破仑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超过了博罗季诺战役、瓦格拉姆战役、耶拿战役和奥尔斯塔特战役。

尽管法军人数不及联军,但拿破仑计划在普莱瑟河和帕特河间发动进攻。这个进攻位置对他的军队及他的作战策略有好处,汇聚在那里的河流将周围的地区分为四个独立的部分。 拿破仑控制着莱比锡及其桥梁,所以他可以将部队从一个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而联军很难将这么多的军队在地区间转移。北部战线由米歇尔·内伊元帅和奥古斯特·德·马尔蒙元帅保卫,东部战线由埃蒂安-雅克-约瑟夫-亚历山大·麦克唐纳元帅保卫,拿破仑把莱比锡附近作为战斗的补给基地。普莱瑟河和埃尔斯特河上的桥梁由步兵和一些大炮保卫。主力炮兵部队作为后备部队,被放置在高架台上。炮兵连由炮兵专家安托万·德鲁奥指挥。瓦豪和利伯托尔维茨的法军西侧阵地由约瑟夫·波尼亚托夫斯基亲王、皮埃尔·奥热罗元帅的军队保卫着。

联军的三位君主(俄国的亚历山大一世与普鲁士的腓特烈·威廉三世和奥地利的弗朗茨一世)都在战场上,大量人员为联军指挥官提供保护。亚历山大是俄军最高级的指挥官,而奥地利的卡尔·冯·施瓦岑贝格亲王是德意志战区所有联军理论上的总司令。这是自八年前第三次反法同盟的奥斯特里茨战役以来,亚历山大一世第二次担任战场指挥官。起初,该司令部充斥着无能和琐碎的勾心斗角,其行动倾向于各国君主们的虚荣,尤其是来自俄罗斯沙皇的虚荣。但随着战斗的激烈进行,这些情况基本上消失了。

联军方面发出三声号炮,史称“诸民族会战”的莱比锡战役正式开始了。接着,双方持续进行了五个多小时的激烈炮击。联军分为四个攻击集团,分别从四个方向发起进攻。在北线,马尔蒙指挥法军在激烈的战斗后,被布吕歇尔的部队赶出阵地,被迫撤出默克尔恩。在南线,战斗异常激烈。法军在各个点上都打退了联军的进攻,牢牢地坚守着阵地。其后,法军展开反击。在炮兵火力的掩护下,缪拉率一万二千名骑兵向南线联军发动冲锋,希望能突破南线联军的中央。法军一连冲散了敌方两个步兵营,但后继不力,被联军逐回。傍晚时分,战斗暂时停止。双方各损失约二万人左右。

次日,双方都在休养兵力,并没有交火。此时,贝尼格森率领的四万一千名俄军,与贝尔纳多特的六万名瑞典军也来到战场上。至此,联军的兵力超过了三十万人,比法军几乎多一倍,而且弹药和各种补给物资充足。拿破仑提出议和,但联军拒绝。

十八日上午,联军分六路发起总攻。寡不敌众的法军在联军攻势下不断后撤。法军被不断压缩,最终被挤到了莱比锡城里。与此同时,法军中两个萨克森旅叛变投向反法联军。18日晚上,拿破仑眼看败局已定,便下达撤退的命令。法军开始向西面撤退。

法军陆续的撤走,但法军工兵过早把的唯一一座供法军撤退石桥炸毁,使殿后的两万八千名官兵无法过河。最终波兰亲王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负伤落水而亡,而被遗留下的法军全部被俘。莱比锡战役也就此落幕。历时4天的莱比锡战役,是拿破仑战争期间最大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结束了1813年战局。双方损失惨重:拿破仑损失近8万人,火炮325门。其中3万余人伤亡,3万人为俘。反法联军损失5.4万余人(俄国2.2万余人,普鲁士1.6万人,奥地利1.5万人),最后以反法同盟的胜利而告终。

莱比锡战役的失败宣告拿破仑霸业的终结。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后,便且战且退撤回法国。莱茵邦联的成员国在战后都纷纷变节投向反法同盟,莱茵邦联亦告瓦解。各附庸国也纷纷脱离法国独立。不久后,反法同盟便攻入法国。1814年4月,拿破仑被迫退位,并被流放至厄尔巴岛。路易十八回到法国,重新成为法国国王,波旁王朝复辟。虽然之后拿破仑从厄尔巴岛濳返法国,并短暂夺回政权。但各国迅速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并在滑铁卢战役再次击败他。

拿破仑和波尼亚托夫斯基在莱比锡(January Suchodolski所绘制)。

(理查德·卡顿·伍德维尔)波兰骑兵在莱比锡最后的冲锋(1912年)。

对普鲁士的突击法国步兵捍卫了一个路障,势不可挡的战斗迫使拿破仑放弃他掌控的德国。

拿破仑(法军)撤退。

在1814年俄罗斯军队进入巴黎。

莱比锡战场。

莱比锡南部(1813年10月19日)。

盟军的军事领导人于1813年10月19日进入莱比锡市场。

莱比锡战役绘画(亚历山大·祖卫德画)。

莱比锡战役(绘画,弗拉基米尔·莫什科夫1815画)。

莱比锡战役绘画(Naudet画)。

1813年10月16日勃兰登堡骑兵在默克尔恩之战。

1813年10月19日Grimmskih门口的战役。

民族大会战纪念碑。

相关

  • 不列颠不列颠(Britain)可能是指:
  • 三氯化铁氯化铁(FeCl3)又称三氯化铁,是三价铁的氯化物。它易潮解,在潮湿的空气会水解,溶于水时会释放大量热,并产生啡色的酸性溶液。这个溶液可蚀刻铜制的金属,甚至不锈钢。无水的氯化铁是
  • 罗伦佐的油罗伦佐的油(Lorenzo's oil)是三油酸甘油酯(glycerol trioleate)与三芥子酸甘油脂(glycerol trierucate)的4:1比例的混合物,两种脂质分别是油酸(oleic acid)与芥子酸(erucic acid)的三酸
  • 克里斯蒂安·费林克里斯蒂安·费林(Christian Freeling,1947年2月1日-)是一位荷兰游戏设计师,是许多抽象策略游戏的创作者。
  • 船级船级(英语:ship class)是指设计相似的同一类船舶分组。它与船型(英语:List of ship types)(ship type)不同,后者主要反映吨位或预期用途的相似性。例如,卡尔·文森号是尼米兹级(船级)的核动力航空母舰(船型)。在同一级船舶的建造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设计变更。在此情况下,不同设计的船舶可能不被视为同一;每个变体要么拥有它自己的船级,要么是原级的子级(参见郡级重巡洋舰的例子)。若船舶是根据一个已停产的船级建造,则也可以作类似的区分。同级的船舶通常具有由共同因素相关联的名称:例如
  • 克斯·布鲁克曼克斯·布鲁克曼(荷兰语:Kees Broekman,1927年7月2日-1992年11月8日),荷兰男子速度滑冰运动员。他曾代表荷兰参加1948年、1952年、1956年和1960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速度滑冰比赛,获得二枚银牌。
  • 贝尔格莱德 (佛罗里达州)贝尔格莱德(英语:Belle Glade),是美国佛罗里达州下属的一座城市。建立于1928年。面积约 为12.1平方公里(约合4.7平方英里)。根据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该市有人口17,467人。论人口在本州排行第 113。
  • 黄献可黄献可(1502年-?年),字尭俞,号野塘,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人,明朝政治人物。由县学附学生中式福建乡试第六十九名举人,年三十一岁中式嘉靖十一年(1532年)壬辰科会试第一百六十名,第三甲第一百一十九名进士。礼部观政,授武陵县知县,改嘉兴县知县,升礼部主事,降应天府学教授。。曾祖黄孟恭,祖黄汝保,父黄思达,母林氏。弟际可;学可。
  • 测试驱动开发测试驱动开发(英语:Test-driven development,缩写为TDD)是一种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应用方法,由极限编程中倡导,以其倡导先写测试程序,然后编码实现其功能得名。测试驱动开发始于20世纪90年代。测试驱动开发的目的是取得快速反馈并使用“illustrate the main line”方法来构建程序。测试驱动开发是戴两顶帽子思考的开发方式:先戴上实现功能的帽子,在测试的辅助下,快速实现其功能;再戴上重构的帽子,在测试的保护下,通过去除冗余的代码,提高代码品质。测试驱动着整个开发过程:首先,
  • 深泓线深泓线又称溪线,指人们将溪流横断面中的最深点连起来的线。河流拐弯处的深泓线比较靠近凹岸那一边。 如果河床出现变化,深泓线也会相应出现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