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斗鸡

✍ dations ◷ 2025-11-10 15:07:58 #体育暴力,动物格斗,安得拉邦文化,鸡

印度的斗鸡(泰卢固语:Kodi Pandem;泰米尔语:Vetrukkaal seval porr;马拉雅拉姆语:kozhi kettu)习俗主要发生在每年的1月,恰逢玛克桑格拉提节(英语:Makar Sankranti)。尽管该习俗在印度为非法行为,但在安得拉邦的沿海地区仍普遍盛行,包括克利须那县、贡土尔县、东哥达瓦里县和西哥达瓦里县。

据说自古印度就有安排原鸡和公鸡互相打斗的娱乐活动。根据纪载,帕尔纳杜战役(英语:Battle of Palnadu)(1178-1182年)的结果即是由公鸡争斗决定,此后斗鸡文化得以在安得拉邦立足。斗鸡活动现今在安得拉邦和印度的其他地区均有举行,包括卡纳塔克邦、泰米尔纳杜邦、喀拉拉邦和奥里萨邦等。

当地有专门为斗鸡而饲养的公鸡,其脚上绑有刀和刀片,且在通常在打斗的过程中会造成其中一只公鸡死亡。公鸡长期接受斗鸡训练,身价可达50,000印度卢比。在玛克桑格拉提(英语:Makar Sankranti)风筝节期间,会组织一场为期三天的活动,每次吸引数千人参与。美国《华盛顿邮报》在2019年的一份调查中称该活动为“斗鸡界的超级碗”(Super Bowl of cockfighting)。

《Kukkuta Satra》(直译)是一部论述斗鸡的圣典(英语:Shastra),该书未记载作者或成书时间等讯息 ,其认可了50种适合斗鸡的公鸡,亦规范了公鸡的饲料,包括但不限于扁桃、腰果、开心果和肉。在印度饲养的斗鸡也须严格遵守《Kukkuta Satra》。

自1960年颁布《防止虐待动物法(英语: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 Act)》以来,斗鸡在印度境内被视为非法行为,且随后在2015年印度最高法院(英语:Supreme Court of India)和2016年海得拉巴土高等法院(英语:Telangana High Court)(今特伦甘纳高等法院)的判决维持这一禁令。2018年1月,最高法院允许以不使用刀或刀片的传统方式举行该项活动,同时禁止赌博或下注。

尽管受到法令限制,斗鸡活动依然盛行于安得拉邦,2019年的三天活动中的赌注金额估计达900克若印度卢比,该邦有超过20万只公鸡被用于斗鸡。

2011年由导演维崔玛伦(英语:Vetrimaaran)执导的泰米尔语电影《斗鸡江湖(英语:Aadukalam)》,其剧情围绕着斗鸡文化展开。

维基共享资源中与印度斗鸡相关的分类

相关

  • β辐射β衰变,或称贝塔衰变,是放射性原子核放射电子(β粒子)和反中微子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的过程。1896年,亨利·贝克勒发现铀的放射性;1897年,欧内斯特·卢瑟福和约瑟夫·汤姆孙通过在磁场
  • 板门店板门店(朝鲜语:판문점/板門店)是位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之间的朝韩非军事区(DMZ),为包括主要举行会谈的建筑物在内的其周边之场所,板门店与柏林墙一同被视为冷战时期
  • 亚历山大·米勒兰亚历山大·米勒兰(Alexandre Millerand,法语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
  • 河内良弘河内良弘(日语:河内 良弘/かわち よしひろ ,1928年8月20日-)是一位日本历史学者。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日语:名誉教授)、天理大学名誉教授、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中心荣誉教授。因编
  • 古法兰克语古法兰克语是日耳曼语系法兰克人的语言,属西日耳曼语支。它曾经于公元3世纪早期流行于下莱茵河的北部以及东北地区,也许包括今日位于下莱茵河地区的威斯特法伦地区,以及罗马帝
  • 罗伯·萧恩·莱纳德罗伯·萧恩·莱纳德(英语:Robert Sean Leonard,1969年2月28日-)是一名美国电影、电视剧及舞台演员。他最为人所知的作品有《死亡诗社》及《豪斯医生》,但却是凭舞台上的演出屡获东
  • 林石城林石城(1912年-1995年),台湾新生报记者、政治人物。日治时期。曾任屏东县县议员、屏东县县议长、屏东县县长。中国国民党籍。
  • 曙暮光曙暮光是在日出之前或日落之后散射在地球大气层的上层,照亮了低层的大气与地球表面的阳光。不同种类的曙暮光是依据太阳高度角 θ
  • 日本的学生运动日本的学生运动(日语:日本の学生運動/にほんのがくせいうんどう )主要论及了在日本国内进行过的学生运动。日本的学生运动始于大正民主时期,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达到兴盛
  • 汪东汪东(1890年-1963年6月),原名东宝,字叔初,后改字旭初,号宁庵,另号寄生、梦秋,又署寄安。江苏吴县人。汪凤瀛之子,汪荣宝之弟。中国教育家、文学家、学者、政治人物。1904年留学日本,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