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系学(英语:Phonology),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特定语言的音位,或者对于手语,研究它们的符号组成部分。“音系”一词亦可指代特定语言的语音或符号系统,又称音韵学或音位学。
音系学家针对某一语言的语音系统进行科学分析,研究不同的声音元素是如何被串接、组合起来而形成一个特定的语言(如英语),并且表达出特定的意义。在汉语语境下的“音韵学、声韵学”通常指汉语音韵学,然而其内涵并非针对汉语所做之音系学,而是汉语之历史音系学。
音系学是研究音的结构的两大学科分支之一,另一分支为语音学,二者的区别在于音系学侧重研究语音的功能,语音学侧重研究语音的产生。
英语中,“phonology”除了可以指音系学此一学科领域之外,还可以指一个语言的语音系统。音韵系统也被视为语言的基本系统之一,与 句法、 形态 和词汇并列。 “phonology”的词源来自古典希腊语φωνή, “声音”和表示学科的后缀 (来自古典 λόγος, “词、语”)。
音系学常与语音学比较,音系学主要处理一个语言系统中语音的功能,后者则涉及声音或语言符号的物理性质、声音传输和 感知等描述。 二者亦多有联系,如在音系学的分析中会利用语音学的基本知识。
结构语言学派将音位定义为“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音位是抽象的且本身不具有含义;音位可具化为实际的音,该过程称为音位的语音体现(英文)。一个音位可能包含着几个不同音值的音,因而可以体现为一个音、两个音或更多的同位音。:3
音位系统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古典音系学、区别性特征理论和生成音系学、线性过渡理论、非线性音系学与后线性音系学六个阶段。
20世纪初,在索绪尔的影响下,由法国结构主义学派立场出发的现代语言学开始兴起,各式各样学派也就此出现。代表的有布拉格学派(以特鲁别茨柯依、雅克慎为代表)、哥本哈根学派、伦敦学派(以弗斯为代表)等等。这些学派也独自进行了不同的音系学研究。
俄罗斯前苏联时期的音系学,虽然在俄罗斯革命以前与欧洲结构主义音系学有密切的关系,但在俄罗斯革命以后遂独自发展。代表学派有莫斯科学派以及列宁格勒学派。
在美国,萨丕尔和布龙菲尔德对20世纪初的音系学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布龙菲尔德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受他影响的学者被称为布龙菲尔德学派。
另一方面,布拉格学派的主要学者之一的雅克慎,因二战而逃亡美国,并将布拉格学派的音韵学带到了美国。到美国后,雅克慎发展了区辨性特征理论,并与范特和莫利里·哈雷合作出版了《语音分析导论》。 这亦对后来的生成音位学 产生影响。
标准理论(ST-SPE)
(台湾学者:汤廷池(2000)《极小主义分析导论:基本观念与原则》)
后标准理论(post-SPE从线性到非线性音系学
非线性音系学(non-linear非线形音韵论)
音系特征理论(PF)音节(syllable)地位的确立
韵律音系学(prosody-phonology)音系表层制约(PSC)后线性音系学(PLP)
优选论OT(最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