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毕肖普

✍ dations ◷ 2025-10-12 04:13:05 #1899年出生,1990年逝世,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英国生物学家,女性生物学家,寄生虫学家,曼彻斯特大学校友,剑桥大学格顿学院校友,曼彻斯特人,死于肺炎的人

安·毕肖普(英语:Ann Bishop,1899年12月19日-1990年5月7日),英国生物学家,剑桥大学格顿学院和皇家学会成员,也是皇家学会中少数女性成员之一。安·毕肖普出生于曼彻斯特,但职业生涯多半是在剑桥度过的。研究方向包括寄生虫学和原生生物学。早年专注于研究纤毛寄生虫,其中一种导致了家养火鸡的黑死病,这一阶段的成果也为她后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博士时期,她投身寄生类变形虫研究,并尝试用化学疗法治疗阿米巴痢疾等变形虫疾病。

毕肖普最知名的的成果是针对导致疟疾的疟原虫的研究,她探究了对这一疾病的多种化学治疗方法。后期她还研究了该寄生虫的抗药性,其成果在二战战场上帮助了英国士兵,同时还发现了这类寄生虫可能具有交叉耐性(英语:交叉耐性)。此外,她发现过一种新的原生生物(),在研究疟疾期间,也针对载体埃及伊蚊进行过研究。1959年,她入选皇家学会,创立了英国寄生虫学会,并供职于世界卫生组织疟疾防治委员会(Malaria Committee)。

1899年12月19日,安·毕肖普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她的父亲名叫詹姆斯·金伯利·毕肖普(James Kimberly Bishop),是一位家具制作工人,并且拥有一家从其父继承下来的棉花厂。她的母亲名叫埃伦·毕肖普(Ellen Bishop,母姓Ginger),是贝德福德郡的人。毕肖普还有一位比她小13岁的亲弟弟。她小时候想继承父亲的生意,父亲本人却鼓励她念大学,她的兴趣也很快转向了科学方面。此外,她从小就对音乐有敏感的鉴赏力,时常去听曼彻斯特哈雷管弦乐团(英语:The Hallé)的演出。作为科研人员,她性格内向,做事一丝不苟,喜欢独自工作,或者与她眼里的高水平的同行合作。她一生多半常住剑桥大学格顿学院,《卫报》为她所写的讣告评价她是“格顿人中的格顿人”(Girtonian of Girtonians)。她还是一位水平甚高的厨师,但食谱通常不用科学计量的方法,这总让她颇为恼火。

毕肖普每天戴着帽子去早餐,在校园里很显眼。之后,她步行3.5英里(5.6千米)去莫尔蒂诺研究所(英语:Molteno Institute for Parasite Biology)。她擅长针线活,也懂得欣赏艺术,只是不喜欢现代艺术。业余,她喜欢散步和旅行,特别是坎布里亚郡的湖区,但她一生没怎么离开英国。每年年初,她还会在伦敦待一段时间,观赏歌剧舞剧,参观各种画廊。晚年,关节炎限制了她的活动,她逐渐对生物学史和医学史产生兴趣,唯独没能在这一领域发表文章。一场小病过后,九十岁的她死于肺炎,葬礼随后在学院的教堂举行,她生前的众多友人均前来悼念。

七岁以前,毕肖普都是在家自学,随后两年就学于一所私立小学。10岁时,她进入了家乡曼彻斯特一所很进步的中学,即菲尔登中学(Fielden School),三年之后转入曼彻斯特女子高中(英语:Manchester High School for Girls)并完成高中学业。她当时想继续学习化学,但由于缺乏物理知识,无法在化学荣誉学院(Honours School of Chemistry)选课,1918年10月她选择入读曼彻斯特大学,修习植物学、化学和动物学。大学第一学期的生物课激发了她其后一生的兴趣。本科学习期间,她受教于寄生虫学家R.A.沃德尔(R.A. Wardle)和原生动物学家杰弗里·拉佩奇(Geoffrey Lapage),并曾对当地水池中的纤毛虫进行过研究。大三时,她已经获得了大学颁发的道尔顿自然史奖(John Dalton Natural History Prize),并转而与另一位原生动物学家、皇家学会会员悉尼·希克森(Sydney J. Hickson)合作。

1921年,拥有数个荣誉的她从动物学院毕业,得到了理学士学位,1922年,又获硕士学位。1932年,她从曼彻斯特大学得到了博士学位,当时的研究课题是黑头病寄生虫。此外他还拥有剑桥大学1941年授予的博士学位,而这其实只是个名分,因为那时剑桥还不给女性完整学位。

本科阶段与希克森合作研究大旋口虫(英语:Spirostomum)的繁殖是她的第一个科研项目,这一研究对象是一种体型较大,甚至可以说是“像蠕虫”的纤毛虫。1923年,在曼彻斯特大学攻读博士时,她获得了荣誉研究员的职位。1924年,他成为剑桥大学动物学院的兼职讲师,而在那个女性被边缘化的年代,该院仅有两名女性教师。她本人不能跟系里的男性同桌吃下午茶,于是只能坐在一个急救用具包上。在那里,她是唯一一位原生动物学家,并继续着对大旋口虫的研究。

1926年,她辞退了该职位,开始与英国国家医学研究院(英语:National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的克里福德·多贝尔(英语:Clifford Dobell)合作,并在研究所度过了三年时光。在多贝尔的指导下,她研究了人体消化系统中的寄生性阿米巴虫,特别是溶组织内阿米巴,这种原生动物会导致阿米巴痢疾。为找到治疗此类疾病的方法,他与多贝尔和病毒学家帕特里克·莱德劳(英语:Patrick Laidlaw)合作,研究了吐根碱等抗阿米巴药物的作用效果。

1929年毕肖普回到剑桥莫尔蒂诺寄生生物学研究所(英语:Molteno Institute for Parasite Biology),她的职业生涯也多半在此度过。所做的研究也是前一阶段的延伸,课题关注于各类鞭毛虫和阿米巴虫的有丝分裂行为。她从马蛭的消化道中分离出了一种厌氧的原生动物。此外还发现了一种新的物种,即凯林假毛滴虫(),凯林二字取自她的同事大卫·凯林(英语:David Keilin)的姓。她在曼彻斯特大学与H.P.贝农(H.P. Baynon)合作,主要研究黑头寄生虫病的病原火鸡组织滴虫(英语:Histomonas meleagridis),寻找辨别和分离它们的方式。此研究中,他们首次发明了从肝脏创伤处分离并培养寄生虫的技术。毕肖普和贝农是最先分离火鸡组织滴虫的科学家,随后还证明了它是黑头病病原。毕肖普用她在原生动物学上的特长全面地研究了疟疾寄生虫(疟原虫),并提出了化疗的方案,这也是她本人最为人熟知的贡献。

1937到1938年间,毕肖普研究了不同血液物质和温度条件下,鸡疟原虫(学名:)载体埃及伊蚊的生长情况,此外还考察了疟原虫本身在不同环境下的繁殖状况。这些成果也为此后疟疾疫苗的研制做了一番铺垫。她接下来的工作受到二战的刺激:战争期间,她着重研究疟疾的其他化学疗法,因为当时日本控制着药品产地荷属安的列斯,最普及的抗疟药奎宁难以觅得,她的研究帮助了不少英国前线士兵。1949至1964年间,她负责莫尔蒂诺研究所的化疗研究院(Chemotherapy Research Institute)。

毕肖普的科研步步推进,涵盖了寄生虫和宿主双方,由此也获得皇家学会的一席。这一时期的重要发现是寄生虫本身并不对奎宁产生抗药性,但宿主会对疟疾药氯胍(英语:Proguanil)耐受。她首先进行了试管试验,其结论之后在间日疟病人身上得到了证实。她对三种抗疟药进行研究,包括扑疟喹啉(英语:Pamaquine)、米帕林(英语:Mepacrine)和氯胍,发现只有氯胍会产生抗药性。她的其他研究还表明疟原虫会对其他抗疟药产生交叉耐性。毕肖普在莫尔蒂诺研究所一直工作到1967年。她的研究方法经由后人改良,在小鼠和人体实验中,也时常得以沿用。

毕肖普一生获得多个荣誉头衔和研究职位。1932年,获委任为格顿学院亚雷荣誉会员(Yallow Fellow),这一荣誉一直保持至去世。1929年至1932年间,她还是贝特荣誉会员(Beit Fellow)。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英语: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UK))1937年曾给予她一笔经费,用于疟原虫方面的研究。1945至1947年,她曾参与组织格顿学院工作女性暑期学校(Working Women's Summer School),该组织旨在帮助那些14岁前就结束教育的女性继续深造。1959年获选为皇家学会会员,同时也是世界卫生组织疟疾防治委员会的成员。

1950年代英国寄生虫学学会(British Society for Parasitology)成立,多半要归功于毕肖普的努力。最初她只有五英镑的启动资金,连同一位做秘书的助手。学会早期隶属于剑桥大学生物研究院(Institute of Biology),1960年成为独立组织,由毕肖普亲自领导。1960至1962年间,她还是剑桥大学生物研究院寄生虫研究组的主任。60年代后期,生物学系邀请她出任系主任,但由于这一职位往往要抛头露面,她只好拒绝。此外她还担纲《寄生虫学》(Parasitology)期刊的编辑长达20年。去世之后,格顿学院为她树立了纪念牌匾,刻有 的拉丁文字样,引自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意为“那幸运之人,发现事物的起因”。1992年,英国寄生虫学学会以她的名字设立了安·毕肖普旅行奖金(Ann Bishop Travelling Award),用于资助年轻的寄生虫学学家进行实地科研。

相关

  • 细胞免疫细胞介导免疫(英语:Cell-mediated immunity)是一种免疫反应。细胞介导免疫会活化巨噬细胞、T细胞(CD4+或CD8+)并释放淋巴因子。不像体液免疫,其中没有抗体参与免疫反应。病原体被
  • 蛋白质合成抑制剂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是通过扰乱直接导致新的蛋白质生成的过程来阻止或减缓细胞生长或增殖的物质。虽然对该定义的广泛解释可用于描述几乎所有抗生素,但在实践中,它通常是指在核糖
  • 假基因假基因(Pseudogenes,Pseudo-意为“假”)是一类染色体上的基因片段。假基因的序列通常与对应的基因相似,但至少是丧失了一部分功能,如基因不能表达或编码的蛋白质没有功能。一般认
  • 阿兹特克历阿兹特克历法是阿兹特克人与其他前哥伦布时期墨西哥中部地区人使用的一种历法系统,属于中部美洲历法(英语:Mesoamerican calendars)的一种,与古代中部美洲历法的基本结构相同。该
  • 累犯累犯(recidivism),指由于故意犯罪曾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的,在其刑罚执行完毕或被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故意犯一定之罪的罪犯。一般而言累犯者所犯罪行得到的刑罚会比一般的犯罪
  • 果壳网果壳网是中国大陆的一家泛科技兴趣社区网站,致力于向公众倡导科技理念,提供负责任、有智趣的科学普及类内容。果壳网在2010年由姬十三创立,与其之前创办的非盈利组织科学松鼠会
  • 京张铁路.mw-parser-output .RMbox{box-shadow:0 2px 2px 0 rgba(0,0,0,.14),0 1px 5px 0 rgba(0,0,0,.12),0 3px 1px -2px rgba(0,0,0,.2)}.mw-parser-output .RMinline{float:none
  • 鸟翼类鸟翼类(学名:Avialae;意为“鸟的翅膀”)又名初鸟类、鸟形恐龙,是个和恐龙有直接进化关系的演化支,相当于过去广义的鸟纲,而狭义的鸟纲仅包括现生鸟类的最后共同祖先及其后代。关于
  • 小情人胡军、金晨、宋轶、胡静、郑佩佩、高泰宇北京金影环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小情人》(英语:Little Valentine),2017年中国偶像剧,由胡军、金晨、宋轶、胡静、郑佩佩、高泰宇领衔主演
  • 全面战争总体战(英语:total war)又称全面战争,是指一个国家动员所有能够运用的资源,摧毁另外一个国家参与战争能力的军事冲突型态。总体战的实践古已有之,但在19世纪中后期才成为一门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