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K选择理论
✍ dations ◷ 2025-04-03 17:11:57 #K选择理论
r/K选择理论(r/K selection theory)是二十世纪生态学上一个有关生物体如何权衡后代的数量与品质的理论,这个理论需要将性状和自然选择结合在一起进行考虑。这两个概念是相对比较出来的,在讨论生物生存策略时,会针对物种进行对比。其中r理论是指以牺牲父母投资为代价从而增加子代的数量,K理论则恰恰相反。本理论试图解释为何虽然两者皆是以“在最短时间t内提升族群数量N”为目标,却选择乍看之下完全相反的策略来达成。具体解释K理论(少而精)的特色可以有:生物成熟的年龄较r理论来得大、体型较大、子代数量较少、较长时间照顾、一生繁殖次数较少。这两种理论并无孰优孰劣之别,并且实际上即使是同一种动物都有采取不同理论的可能,应该以相对来做为比较标准。1970至80年代是该理论的盛行期,并用于辅助启发法。但是在90年代末期被几个实证研究驳倒,从而失去了其重要性。 其一部分被生活史理论取代,但是后者也吸收了r/K选择理论的很多要点。r/K选择理论之术语是由生态学家罗伯特·麦克阿瑟和艾德华·威尔森基于其岛屿生物地理学的研究 而创造出来的。r/K选择理论假定生物进化时只会选择“r”或“K”两条路的其中一个。 “r”和“K”取自标准环境代数学,在费尔哈斯模型中有其进一步阐释:“r”是族群数量N(若讨论对象为人类即为人口)的最大增长率,“K”则是当地环境的承载力。该方程式指出了“r”和“K”的变化对族群数量“N”的影响。如此,r-选择理论强调高增长率的重要性,即以后代的低存活率为代价,扩大生态位并生育更多后代。相反,K-选择理论则强调少生育,从而增加父母投资,以提高后代的存活率。而两者皆是以在最短时间t内提升族群数量N为目标,却选择乍看之下完全相反的策略来达成。由于r选择和K选择是相对定义,在实务研究上缺乏通用的操作定义。1980年代起,引用此理论的论文开始减少。莱斯里矩阵(英语:Leslie matrix)和密度依赖选择(density-dependent selection)等更详细的模型渐渐取代r/K选择。
相关
- 种系发生现代生物分类群体从它们的 共同祖先遗传分化的图示。进化论介绍(英语:Introduction to evolution) 演化的证据 共同起源 共同起源的证据群体遗传学 · 遗传多样性 突变 · 自
- 印度洋印度洋(英语:Indian Ocean),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印度位在印度洋北部的中央位置,这也是印度洋名称的由来,印度洋大部分在南半球。总面积7491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海洋
- 价值论价值论 (来自古希腊语 ἀξίᾱ, axiā, "价值"; 以及-λόγος, 理性) 价值观的哲学研究。价值论 同时可以用在伦理学以及美学上—亦即高度重视价值观念的哲学领域—或者
- 黄埔黄埔可以指:
- 低白蛋白血症低白蛋白血症(Hypoalbuminemia、或低人血清白蛋白血症(hypoalbuminaemia))是一种医学病症,其中在血清的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的水平异常的低。它是低蛋白血症(Hypopro
- 葡萄胎葡萄胎也称水泡状胎、水泡状胎块(Hydatidiform Mole) 是一种异常的人类妊娠,系由着床但未成功发育的受精卵所造成。因其特征为胎盘绒毛间质水肿,形成透明或半透明的薄壁水泡,形似
- 下流话下流话是使用图形文字意像在性交之前和期间以提高性快感的做法。这是爱抚的一部分。下流话可以包括生动的色情描述、黄色笑话、性命令和脏话。这可以是对情人所说的悄悄话,亦
- 千赫赫兹(符号:Hz)是频率的国际单位制单位,表示每一秒周期性事件发生的次数。赫兹是以首个用实验验证电磁波存在的科学家海因里希·赫兹命名,常用于描述正弦波、乐音、无线电通讯以及
- 联环丙烯联环丙烯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6H6,是苯的价键异构体之一,其结构可以视为是二个以单键相连的环丙烯单元。因着双键位置的不同,联环丙烯也有三个异构物。化学家Billups及H
- 卵形疟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是一种疟原虫,可引发卵形疟,和另外两种主要的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相比较为少见。一般在感染后12-20天内发作,但有潜伏4年的案例存在。每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