龺部,是为简体字部首之一,归于八划部首,由于龺部是汉字简化后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出版局于1983年发布的《汉字统一部首表(草案)》中添加的新部首,故此在《康熙字典》查无此部首,但仍有提及“�”此字。因此在康熙字典中,含有“龺”这个部件的字都是归类在其他部首。
汉字部件。「幹」、「乾」字左旁。同“卓”字。拼音:跟"卓"一样。
“龺部”是不在康熙字典里的部首,也不存在于繁体中文的简体中文部首。
根据《康熙字典》,这些字的大篆原形都是从“倝”的,例如:
不过由于有些字后来变成楷书时简化了,失去了“倝”的特征,所以只好另造“龺部”。而在汉代的《说文解字》也有说明。
另外,“�(卓)”字的起源与“倝”字事实上毫无关联。“�(卓)”为从匕从早,本作“㔬”;而“倝”最初由“旦”和“㫃”构成。
目前的繁体中文依循康熙字典将龺归类在十部,而简体中文归类在龺部。龺的编码是U+9FBA,在繁体中文中为卓之异体字归十部六划。
而在简体中文中归于其他“龺部”的字,在繁体中文中则以“龺”字旁地另外一边的偏旁或其一部分为部首,例如:乾,简体中文为“龺部”,而繁体中文归为“乙部”;另一例是韩,简体中文归为“龺部”,但在繁体中文归为“韦部”。
但有些时候简体中文为了回应古文需求,因此有些简体中文的资料或辞典会取消“龺部”改为原来的部首,使其与康熙字典保持一致,不过大部分中国大陆出版的简体字字典都会采用“龺部”,另外,有些字典会将一字归于多部。
上列中文字在繁体中文中皆不属于龺部,下面列出它们原本的部首:
补充异体字字典:http://dict.variants.moe.edu.tw/yitia/lda/lda01850.ht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