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欧语元音变换

✍ dations ◷ 2025-10-25 02:28:35 #构词学,原始印欧语

在语言学中,印欧语元音变换(Indo-European ablaut)指原始印欧语(PIE)中的元音变换系统,它在现代印欧语系语言中有深远影响。

英语中元音变换的例子是强动词 sing, sang, sung 和它相关的名词 song,这个模式直接继承自原始印欧语。

术语ablaut(来自德语 ab- “下降,减轻,逐级变化” + Laut“声音”)是在十九世纪早期由语言学家雅各布·格林提出的。但是,该现象在2000多年前已被梵语语法学家所观察到,并为波你尼整理到《八篇书(Aṣṭādhyāyī)》中,其中的术语“guṇa”及“vṛddhi”,分别相当于现在的“完全等级”和“加长等级”。

欧洲最先描述该现象的是18世纪初的荷兰语言学家 Lambert ten Kate,于他的著作《Gemeenschap tussen de Gottische spraeke en de Nederduytsche》(《哥德语与荷兰语之间的共性》,1710年)。

元音等级是在两个相关的词(比如man和woman)或同一个词的两个不同形式(比如man和men)之间的元音差异。这种差异不必须在拼写中指示出来。有许多种元音等级,一般的讨论请参见条目元音变换。一些涉及元音长度的变化,另一些涉及元音音色(音质等级: man/men),而其他情况有元音的完全消失(could not → couldn't)。

对于欧洲语言的研究而言,印欧语元音变换是元音等级最重要的的例子之一,它还残存于英语中动词中,如 ride, rode, ridden,和 fly, flew, flown。对于很多用途而言,说这些动词是不规则的就足够了,但是理解它们为什么不规则(事实上在另一种意义上它们是非常规则的),就需要了解原始语言的语法了。

印欧语元音变换是印欧语系语言中元音等级的最古老和最广泛的来源,必须明确地区别于后来出现的其他形式,比如日耳曼语元音变换(man/men, goose/geese, long/length, think/thought)或现代英语的词重音模式 (man/woman, photograph/photography)等。在某些语境中,术语元音变换、元音等级、元音变换、元音交替和元音阶可能会混淆起来作为同义词来用,特别是在不考虑历史演进的共时比较中,但是历史语言学家偏好把 ablaut 保留给印欧语言现象,这也是提出这个词的语言学家的意愿。

原始印欧语(PIE)有正规的 ablaut 序列构成自五个元音 e/ē/o/ō/Ø。这意味着在同一个词的不同形式,或不同但相关的词中,基本元音短 /e/,可以被替代为长 /ē/,短 /o/ 或长 /ō/,或者省略(表示为 Ø)。

在一个音节有短 e 的时候,它被称为处于“e-等级”中,当它没有元音的时候,它被称为“零等级”,以此类推。 注意当我们简单的提及 e-等级或 o-等级的时候,我们指的是短元音形式,除非指出为加长等级。(短) e-等级有时叫做完全等级。

在单一词根中五个等级的 ablaut 的经典例子是两个密切关联的希腊词的不同格形式:

我们感兴趣的是粗体表示的音节。还要注意哪个音节承载词重音是关键性的 - 这里用斜体表示,在希腊语中用变音符号表示。在这个非典型的纯洁的例子中,我们看到当词重音转移到随后音节的时候出现了到零等级的切换,在词重音转移到前面音节的时候出现了到 o-等级的切换,当粗体表示的音节出现在词尾位置的时候出现了元音加长。

直到最近仍经常推测在原始印欧语中的最初 e-等级在某种音韵环境下经历两项变更的历史发展: 在特定条件下改变音色为(长或短) o (o-等级),而在其他条件下它完全消失(零-等级)。但是由于控制 ablaut 的这种音韵条件仍未确定,词重音的位置可能是也可能根本不是关键因素。因为还有很多反例存在如 *deywó- 和 NPl. *-es,分别展示了重音前和重音后 e-等级,我们无法找到这种规则。

ablaut 的零等级带给大多数人极大的困难。在 *ph₂trós 的情况下,它在 PIE 中已经被发音得像 /pət-'ros/,不难想像它是更古老的 *ph₂terós 的紧缩,它可能发音为 /pət-er-'os/,因为这种辅音和元音的组合在英语中也是可能的。但是在其他情况下,元音的缺失由于不可发音而打击了说现代西方语言的人。

要理解它,必须知道 PIE 有一些在原则上是辅音的音素,却可以用类似元音的方式来操作。我们认定有四个音节主音响音,三个喉音和两个半元音:

Ablaut 仍然是规则的,如下:

因此其中任何一个都可以替代 ablaut 元音,在它被减缩到零等级的时候: 模式 CVrC (比如 *bʰergʰ-) 可以变为 CrC (*bʰrgʰ-)。

但是,不是所有 PIE 音节有能力形成零等级,某些辅音结构在特定情况下将会完全的抑制它。例如,尽管日耳曼语强动词的过去时复数是从零等级演化来的,第 4 和 5 类有表示加长 e-等级的替代元音,因为这些动词的词干不能在这个位置维持零等级。

零等级据说是由前-PIE 元音省略导致的,但是由于有在重音前位置上的也有在重音后位置上的 e-等级(比如 *deywó-, NPl. *-es 等),所以不能指出其中的规则。

对 PIE 是否有起初的 a-元音是有争议的。在后来的 PIE 中,喉音 h₂ 的消失可能留下的 a-音色的声音,这可以解释在后来的 PIE 中所有的 a 出现。但是有些人争论说 e-等级有时可以被替代为 a-等级而不受喉音的影响。这是有争议的,但对解释第 6 类日耳曼语强动词是有帮助的。

尽管 PIE 只有这么一种基本上规则的 ablaut 序列,在后代语言中的发展经常是非常的复杂,而且很少反映出如希腊语那样整洁的系统。各种因素如元音和谐,与鼻音的同化,或在印欧词根中喉音的存在和它们在多数后代语言中消失的效果,意味着一个语言可以有多个不同的元音表示在父辈语言中的一个单一元音。因此尽管 ablaut 以某种形式存活于所有印欧语言中,它随着时间而日益缺少系统性了。

Ablaut 解释了在同一语言中相关词之间的元音差异。例如:

Ablaut 还解释了不同语言间的同源词之间元音差异。

对于说英语的非专家,关于 IE 词根,包括在有关的词位(lexeme)背后的 ablaut 等级差异,最好的信息参考是 Calvert Watkins的《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Indo-European Roots》,第二版,Boston & New York 2000。

(注意在词汇的谈论中,我们通常提及 e-等级的 IE 词根不带任何屈折。)

在 PIE 中,在动词和名词的变形范例内已经有了 ablaut 差异。它们不是文法形式的主要标记,因为屈折系统完成这项功能,但它们是重要的次级标记。

作为 PIE 中名词变形范例中 ablaut 的例子,我们看 *pértus,它产生了英语词 ford 和(通过拉丁语) port。

动词例子: *bʰeidʰonom“to wait”(比较于“bide”)。

在后代语言中,它们变成文法区别的重要标记。例如在日耳曼语强动词中的元音变换是印欧动词变形范例的直接派生。例如在现代英语中:

ablaut 的首次描述是在针对日耳曼语动词的讨论中,并且多数人仍然将日耳曼语动词主要关联于这种现象。在英语、德语和荷兰语中的 ablaut 操作的更详细描述和支配它的历史因素可参见德语强变化动词。

同样现象出现在拉丁语、古希腊语和梵语的动词表中。拉丁语中 ablaut 作为文法标记的例子是动词的完成时词干中元音变更。

ablaut 经常可以明显解释随机不规则性。例如,动词“to be”在拉丁语中有形式 est(he is) 和 sunt(they are)。德语中的等价形式非常类似: ist 和 sind。在单数和复数之间的差异在两种语言中都是容易解释的: 后期 PIE 词根是 *es- (还可回到更早的 h₁es-,它的喉音后来消失了)。在单数中,词干加重音,所以保持 e-等级,并加曲折 -t。但在复数中,屈折 -nt 加重音,导致词干减缩到零等级: *es-n̥t → *s-n̥t。在更后来的时候,后代语言不适应这种鼻塞音,它们在 /s/ 后介入了补偿性的元音。参见: 印欧系词。

各种等级的一些构词功能如下:

e-等级:

o-等级:

零-等级:

加长等级:

相关

  • 苯乙酸苯乙酸(英语:PAA, Phenylacetic acid),又名苯醋酸、苄基甲酸,是一种由苄基与羧基相连得到的羧酸,分子式为C8H8O2。室温下为白色有特殊气味的光泽片状或块状结晶,可溶于乙醇、乙醚。
  • 俄勒冈州立大学俄勒冈州立大学(Oregon State University,OSU)是美国俄勒冈州科瓦利斯的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创立于1868年,创始之初与共济会有很大的联系。该大学共13个学院,林业和农业学科尤为出
  • 低地国家低地国家(荷兰语:de Nederlanden,法语:les Pays-Bas),又译低地诸国(英语:Low Countries),是对欧洲西北沿海地区的称呼,广义包括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北部与德国西部;狭义上则仅
  • 郭爱克郭爱克(1940年2月18日-),中国辽宁沈阳人,中国神经科学和生物物理学家。1965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1979年获慕尼黑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
  •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德语: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古典时期的作曲家及钢琴家。莫扎特是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创作了600多部作品,几乎涵盖所
  • 季风雨林季风雨林结构类似热带雨林,因为位于季风气候区,有短暂的干季,许多的树种具有落叶的特性。因阳光可照射到地面,底层灌木丛生,常形成丛林(jungle),通行不易。生物种类与热带雨林相似,成
  • Clitellata环带纲(Clitellata),是环节动物门下的一个纲,在系统演化上为一个单系群,包括蛭(蚂蟥,含水蛭、旱蛭)和寡毛类(如蚯蚓)等。它们的特色是身体上有一节像是“衣领”一样的环带,在生育时会产
  • 汉罗台文汉罗台文,简称汉罗(闽南语:.mw-parser-output .sans-serif{font-family:-apple-system,BlinkMacSystemFont,"Segoe UI",Roboto,Lato,"Helvetica Neue",Helvetica,Arial,sans-se
  • 陈岱孙陈岱孙(1900年10月20日-1997年7月27日),原名陈总,福建福州人,中国经济学家,中央财经学院校长。1900年10月20日(清光绪二十六年),陈岱孙出生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府闽县螺洲(今福州市仓山区
  • 叶紫叶紫(1910年11月15日-1939年10月5日),原名余昭明,又名余鹤林,是一位中国作家。生于湖南省益阳县月塘湖乡,中国现代作家。1932年,与陈企霞共同创办《无名文艺》杂志。同年,加入左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