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鼠疫大流行(英文:Second Plague Pandemic),是指从欧洲黑死病开始的世界上一系列重大鼠疫疫情,大约从14世纪起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或19世纪初。 1347年起,黑死病在四年内导致欧洲7500万-2亿人死亡,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30%-60%。尽管在黑死病之后,鼠疫在大部分地区消退,但时常出现地方性流行。17世纪起,一系列重大鼠疫疫情再度爆发,直至18世纪末及19世纪初。 此后,19世纪中叶,鼠疫杆菌的一种新毒株在亚洲地区导致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第一次鼠疫大流行(6世纪-8世纪)期间的查士丁尼大瘟疫,是有记录以来最早的鼠疫大规模流行。查士丁尼大瘟疫中,据估计有2500万-1亿人病死,约25%-60%的欧洲人口死亡。 此后,鼠疫在欧洲不再出现,直至14世纪的黑死病爆发。
对于第二次鼠疫大流行的源头,存在争议,一说起源于中亚或克里米亚, 一说起源于喜马拉雅山区,一说起源于黑海城市卡法,等等。1347-1351年间,黑死病导致欧洲7500万-2亿人死亡,占当时欧洲人口总数的30%-60%。此后,鼠疫时常出现地方性爆发,直至19世纪初,在各地造成的人员死亡情况也各不相同。
19世纪中叶,清朝云南地区爆发鼠疫,成为第三次鼠疫大流行的源头。此次疫情直至1960年左右才逐渐平息。此后,在世界范围内,零星的鼠疫感染依然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