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拉马塔鳗鱼

✍ dations ◷ 2025-08-16 18:56:29 #帕拉马塔鳗鱼

巴拉马打鳗鱼队(英语:Parramatta Eels)是澳大利亚职业橄榄球联盟俱乐部之一,位于悉尼郊区巴拉马打。巴拉马打区橄榄球联盟俱乐部成立于1947年,直到本赛季,他们的主场都在巴拉马打体育场(之前称为坎伯兰椭圆形球场(Cumberland Oval))。由于皮尔特克体育场被拆除,巴拉马打将在澳大利亚体育场举办主场比赛,直至西悉尼体育场落成。

俱乐部花了三十年的时间才首次进入超级联赛总决赛,分别在1976年和1977年,而这两次都输了。然而,这一时期预示着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最成功的时期,当时他们赢得了四次总决赛,并在六个赛季中获得了五次超级联赛总决赛的胜利。这是俱乐部的黄金时代,俱乐部还取得了他们唯一的超级联赛冠军头衔。该俱乐部参加全国橄榄球联赛,这是澳大利亚首屈一指的橄榄球联赛。

随着1879年巴拉马打市区橄榄球俱乐部的形成,巴拉马打橄榄球联合会和橄榄球联盟的比赛是在19世纪开始的。随着1900年悉尼区比赛的到来,巴拉马打俱乐部与西部郊区俱乐部合并,并在坎伯兰椭圆形球场参加比赛。在地方层面,橄榄球联盟于1910年开始举办地区比赛。 此时巴拉马打区的其他俱乐部也出现了;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巴拉马打地区的其他橄榄球俱乐部也纷纷崛起。

巴拉马打地区高度期望参加新南威尔士州橄榄球联赛(NSWRL)的呼声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因此当地橄榄球联盟的声望人士如杰克·厄吉特(Jack Argent)&杰克· 萨科林(Jack Scullin)等人于1936年正式提案。所有俱乐部都拒绝了这项提议,唯有西部郊区俱乐部支持巴拉马打,尽管他们会因为巴拉马打入赛而蒙受最多损失(由于巴拉马打崛起,他们的区域规模会缩小),但仍投票支持新俱乐部入赛。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使得巴拉马打地区俱乐部的建立搁置,直到1946年才重新提案并成功加入联赛。

像20世纪80年代以前成立的大多数新南威尔士州橄榄球联盟俱乐部一样,巴拉马打俱乐部成立时没有官方昵称或吉祥物。巴拉马打唯一被人所知的昵称便是“水果采集者”(Fruitpickers),这个昵称指的是20世纪上半叶遍布整个区和周边郊区果园的工作者。随着比赛和俱乐部本身在20世纪70年代更加专注于营销,巴拉马打提出了官方俱乐部吉祥物。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悉尼橄榄球联盟记者彼得弗里林诺斯(Peter Frilingos)建议俱乐部可以称做“鳗鱼”队。此昵称是由于巴拉马打一名来自巴拉马打地区土著方言的“Barramattagal”这词,并使之英语化后而成,词意是“鳗鱼居住的地方”。自此之后,俱乐部通常被称为“鳗鱼”,并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成为官方昵称。

结果,俱乐部的徽章设计在1980年更改为鳗鱼。尽管在球衣设计上有一些变化,但这个徽章一直存在,直到2000年引入了新的鳗鱼标志。而2004年,徽章中的俱乐部吉祥物回复到与原先相似的鳗鱼图像。2009年,巴拉马打鳗鱼队宣布他们将在2011赛季恢复其原有的20世纪80年代俱乐部徽章,并增加了“1947”的数字,这是鳗鱼队成立的年份。

1936年巴拉马打区俱乐部首次提出颜色提议,俱乐部向新南威尔士橄榄球联盟提出的颜色是翠绿色和白色,因为这些是西区总统杯球队和西部郊区橄榄球联盟所穿的颜色。然而,当帕拉马塔俱乐部于1946年再次向新南威尔士橄榄球联盟提出申请时,俱乐部建议新区的颜色为蓝色和金色。据说这些颜色是根据亚瑟·菲利普高中(Arthur Phillip High School)使用的海军蓝,天蓝色和金色选择的。 1936年巴拉马打地区橄榄球联盟俱乐部也采用了这些颜色,并建议巴拉马打市议会在其制服徽章中使用蓝色和金橙色。虽然这种配色方案在整个俱乐部的历史中保持一致,但蓝色和金色的色调已经改变了好几次。

1947年使用的原始巴拉马打球衣采用蓝色设计,球衣中间有一条黄色线段,延伸到袖子。1949年,这种原始设计改为基于蓝色和金色线段的设计,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球衣再改为采用蓝色或金色为主要底色,并伴随条纹的设计。这些年来,球衣的设计逐渐从基于蓝和金色条纹,改为主要以蓝或金色球衣底色加上不同饰边的设计。

相关

  • 麻疹、腮腺炎、德国麻疹结合疫苗麻腮风三联疫苗(英语: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 vaccine, MMR),港澳台译为麻疹腮腺炎德国麻疹混合疫苗,,大陆简称麻腮风疫苗,是预防麻疹、腮腺炎、风疹(德国麻疹)的疫苗,由三种疾病病
  • 澳大利亚大陆板块坐标:26°S 141°E / 26°S 141°E / -26; 141澳大利亚城市人口列表巴布亚新几内亚城镇列表(英语:List of cities and towns in Papua New Guinea by population)澳大利亚洲又叫
  • 周婕妤周婕妤(英文名:Rita,1986年12月2日-),台湾花式台球职业选手,外号“大眼妹”,2009年以未满23岁的年纪击败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爱尔兰名将Karen Corr,并成为历届安丽杯史上最年轻冠军得主,
  • 大陆分水岭路径大陆分水岭路径(英语:Continental Divide Trail,简称:CDT,又名:大陆分水岭步道), - 4,989千米(3,100英里), 是一条从加拿大跨越到墨西哥要途径蒙大拿州,爱达荷州,怀俄明州,科罗拉多州以
  • 陈杰宪陈杰宪(1994年1月7日-)为台湾高雄市出身的职业棒球选手,主要守备位置为外野手,亦可兼任内野手。效力于中华职棒统一7-ELEVEn狮。因外貌神似演员吴奇隆,故有“四爷”的外号。高中时
  • 鬼面山谷五郎鬼面山谷五郎(1826年-1871年9月7日),本名田中新一,日本江户时代末期美浓国(岐阜县)出身的大相扑力士,第13代横纲,身高188cm,体重140公斤。他生于美浓国养老町一个农民家庭,他后来进入
  • 塔皮县塔皮县是印度的一个县,位于该国西北部,由古吉拉特邦负责管辖,面积3,435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807,02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35人。坐标:21°07′N 73°24′E / 21.12°N 73.4°E / 21
  • 杂波杂波(或称杂斑,英语:clutter)一词用来描述电子系统中多余(不需要)的回波(echo)。雷达相关领域尤其常用这个词。这类型的回波通常来自地面、海洋、雨水,或者动物、昆虫以及大气紊流等,
  • 约瑟夫·博阿凯约瑟夫·尼乌马·博阿凯(英语:Joseph Nyumah Boakai,1944年11月30日-)是利比里亚农业学家、商人和政治人物,从2006年1月至2018年间任利比里亚副总统兼参议院议长,是非洲首位民选女性国家元首、前任利比里亚总统埃伦·约翰逊·瑟利夫女士的副手,曾于1983年至1985年任利比里亚农业部长。1944年11月30日,约瑟夫·博阿凯生于利比里亚洛法县福亚区(Foya District)的沃松加(Worsonga)村,他的双亲都不识字。他与妻子卡图穆·博阿凯(Kartumu Boakai
  • 于贵瑞于贵瑞(1959年-),辽宁新金人,中国环境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2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农学系,获学士学位,1984年、1993年获同校农学硕士、博士学位。1997年获日本千叶大学环境学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