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巴赞

✍ dations ◷ 2025-04-25 01:43:37 #安德烈·巴赞
安德烈·巴赞(André Bazin,(1918年4月18日-1958年11月11日),法国《电影手册》创办人之一,二战后西方最重要的电影批评家、理论家,被誉为“法国影迷的精神之父”、“新浪潮电影之父”、“电影的亚里士多德”(区别于“电影的黑格尔”:让·米特里)。巴赞在1940年代到1950年代发表的一系列高质量影评和电影评论,集结成四卷本《电影是什么》,已成为电影理论史上的经典著作,是二战后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发展的一块基石。巴赞推崇现实主义美学,发现并阐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的重要价值,阐述了蒙太奇与景深镜头在电影语言中的重要性与辩证关系,提出了长镜头理论,丰富并总结了作者论,在巴赞与《电影手册》的推动下,法国电影在二战后兴起了新浪潮运动。安德烈·巴赞1918年生于法国昂热,是家中的独生子,巴赞一家与他的祖母住在一起。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的中部小城。巴赞家附近有一片森林,少年时代的巴赞非常热爱大自然,他最喜欢做的两件事,就是到附近的森林里玩,或者在自己的小房间里读科普杂志。少年巴赞喜欢自然科学,据说他10岁时,房间里已堆满了各种科学杂志。对自然科学知识的钟爱和了解,可能是后来巴赞文章中大量运用地质学、化学等术语的原因之一。1930年代,巴赞跟随父母离开昂热来到巴黎,但他经常会回到昂热,探望祖母和那里的森林。巴赞从小天资聪慧,15岁就以优秀的成绩高中毕业,比其他高中毕业生都年轻。巴赞的理想是从事教育工作,于是他决定报考高等师范学校。当时法国有79所高师,都需要经过严格的会考,当父母把小巴赞送到圣·克鲁高师时,被校方以“健康原因”婉拒,其真实原因是巴赞的年纪太小。在接下来的备考时间中,巴赞主要在凡尔赛图书馆里,大量阅读西方艺术史和文学,以及哲学,这时巴赞的志趣已经转移到文学和艺术上。1938年,年仅20岁的巴赞以第7名的成绩一次性考取凡尔赛的圣克鲁高师(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Saint-Cloud),开始他的大学生活。巴赞就读大学期间,朗松主义(Lansonisme)统治法国高校的文科教育,这个思潮来自法国著名文学史家、教育家居斯塔夫·朗松(Gustave Lanson),他提倡一种以作者生平研究和社会反映论为内容的教育思想,并因古斯塔夫·朗松成功推动了法国高校制度改革(1902年)而越来越成为教条的实证主义研究(positivisme)。巴赞则对朗松主义不感兴趣,他的主要活动都是在课外进行,当时他对文学和艺术研究受到新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的影响。由于他的会考成绩非常优异,巴赞连续3年获得了大学奖学金,这些奖学金让巴赞得以从凡尔赛往返巴黎,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同时,他接触到新天主教思想,尤其艾曼纽尔·穆尔尼埃(Emmanuel Mournier),这与巴赞从小的天主教教育非常合拍,这两种思潮在对青年巴赞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巴赞深受打击,好朋友们参战了,而他必须继续学业,对战争的失望和困惑,以及个人的无力感,让巴赞产生深深的自责。自责心态成为他后来工作的主要动力。巴赞的理想是做一名教师,但1941年,他在毕业的教师资格考试中没有及格。迫于生活,他进入皮埃尔·艾美·图夏尔创建的文学沙龙(La Maison des Lettres)工作,并在那里创建了他的第一个电影俱乐部,由于经常邀请《精神》(L'Esprit)杂志的影评人罗杰·里纳尔(Roger Leenhardt)为俱乐部做讲座,他认识了里纳尔,更是通过里纳尔和他的影评专栏,巴赞开始了解电影。里纳尔的叔父是一间小电影院的经理,因此,这两个人得以在压抑的战争期间,每天与电影度过,巴赞也在这里学会了电影保存和放映技术等。每次看完影片,巴赞都要与里纳尔进行讨论和交流,由于电影院里只有他们两个人,他们的讨论从音乐到布景,从剪辑到人物,这种无所不谈锻炼了巴赞出色的即兴讨论能力。在认识里纳尔之前,巴赞几乎对电影一无所知,1年后,通过主动的了解和学习,巴赞已然成为里纳尔的老师。在二战期间,巴赞自愿加入了法国大众教育协会,参与战争时期法国各地法语教育工作,他先后到德国、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地工厂参加教学实习,并在那里参与创建了一些电影俱乐部,做一些讲座等。同时,他开始为《法国银幕》(L'écran français)、《解放巴黎人》(Le Parisien libéré)、《精神》(L'Esprit)等杂志撰文章,并着手准备撰写个人的电影理论专著(该书最后没有完成)。在战争期间,巴赞成为青年电影协会的组织者(Les Jeunesses Cinématographiques),他曾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放映过卓别林的电影《大独裁者》(The Great Dictator)。1945年5月14日,巴赞为雷诺汽车厂的工人们放映了法国导演马塞尔·卡内(Marcel Carné)《太阳升起》(Le Jour se lève),这是安德烈·巴赞在二战后组织的第一场电影放映活动,这个活动意味着他开始了一生中两个最重要民间活动:参与恢复国民教育和迷影运动。对于从小立志做教师的巴赞来说,教育与电影是不可分割的,当巴赞在二战期间流转各地,进行义务教学活动时,他发现电影是给这一代法国青年和工人阶级进行教育的有效工具,这样,电影——巴赞最热爱的艺术——与他的个人理想——教育事业,开始像两条比邻的藤,紧紧缠绕在一起。二战结束后,巴赞在参与创建《广播电影电视》(Radio-Cinéma-Télévision,即今天的电视周刊Télérama)周刊过程中,认识了后来成为著名导演的弗朗索瓦·特吕弗,并成为他的精神之父和监护人。

相关

  • ICD-9编码列表 (710–739)Template:DorsopathiesTemplate:Disorders of subcutaneous fat Template:Osteochondropathy Template:Acquired deformities
  • 变应原过敏原(英语:allergen,又称为变应原、过敏物、致敏原、致敏物)是指能引起过敏的物质。严格地说,过敏原是一种能促进在特应性个体发生I型超敏反应的非寄生抗原。尘螨的排泄物、花
  • 迷走神经迷走神经(英语:vagus nerve)是脑神经,故亦称第十对脑神经(tenth cranial nerve), 编号X。迷走神经属混合性神经,是人的脑神经中最长和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组神经,含有感觉、运动和副交感
  • 爱丁堡爱丁堡(英语:Edinburgh,i/ˈɛdɪnbərə/、苏格兰盖尔语:Dùn Èideann),是英国苏格兰首府,也是继格拉斯哥后苏格兰的第二大城市,位于苏格兰东海岸福斯湾南岸。2013年全市人口为487
  • 食品公司《食品公司(Food, Inc.)》,又称《食品公司》,是一部有关于美国食品安全议题的纪录片,于2008年由艾美奖制片人罗伯特·肯纳(英语:Robert Kenner)执导并参与监制,并由艾瑞克·西洛瑟(英
  • 康拉德·洛伦兹康拉德·柴卡里阿斯·洛伦兹,FRS(德语:Konrad Zacharias Lorenz,1903年11月7日-1989年2月27日)是一位著名奥地利动物学家、鸟类学家、动物心理学家,也是经典比较行为研究的代表人物
  • 孚日山脉Gneiss, granite and vulcanite stratigraphic units: about 419–252 mya孚日山脉(Massif des Vosges)是法国东北部的山脉。跨越阿尔萨斯、洛林两地。由北北东向南南西,和法国
  • 里尔美术宫里尔美术宫 (法语:Palais des Beaux-Arts de Lille)是位于法国城市里尔的一座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是法国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之一,也是法国巴黎以外地区最大的博物馆。里尔美术宫是
  • 秃头查理查理二世(法语:Charles II le Chauve,823年6月13日-877年10月5日),加洛林王朝的法兰克人的国王(843年—877年在位),自875年为“罗马人的皇帝”。查理为法兰克王国查理一世之孙,是路易
  • 法国国家足球队法国国家足球队(法语:Équipe de France de football),通常简称为“法国队”,为第一支连续取得世界杯冠军及欧洲国家杯的球队,法国队史上的齐达内、普拉蒂尼等均是世界足球史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