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食胎盘行为
✍ dations ◷ 2025-10-19 20:07:57 #食胎盘行为
食胎盘行为(英语:Placentophagy)是一种哺乳动物在自己的幼仔出生后吃掉胎盘的行为。食胎盘行为在包括食草动物在内的有胎盘类动物中是一个普遍现象。其中仅有少量物种没有这种行为,包括鳍足类、鲸类、骆驼和人类。学术上,对食胎盘行为的生物学机制有多种解释。有观点认为,自然界中发生的食胎盘行为主要是为了隐藏痕迹以避免遭到捕食者的追踪。但动物并不会将生产时流出的液体清理干净,仍然会留下气味而被搜索到。另一种解释是,食草动物因为妊娠生产而改变食性,变得更加嗜肉。还有观点认为动物在产前食欲下降,进食量减少,导致产后感觉饥饿或是单纯的补充能量。不过这两种观点也都存在漏洞,缺乏相关证据。有研究证实,胎盘的摄取能够对怀孕鼠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其中可能含有特殊物质被命名为胎盘阿片作用加强因子(Placental Opioid-Enhancing Factor,POEF)。实验鼠在摄取胎盘后,体内的阿片类物质的镇痛作用有适度提升。这些内成性阿片类物质,如内啡肽和强啡肽,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麻醉物质紧密相关。这些内成性阿片类物质在母体生产过程中会不断增加,使得母体对疼痛的忍耐力有所提升。当个体摄入胎盘或羊水后,阿片类物质对痛觉阈限的作用效果有显著提升。摄入肉类食物的对照组实验鼠的痛阈则没有明显变化。目前还没有任何科学研究证实这种食胎盘行为同样能够对人类起到镇痛作用 。人类是少有的无食胎盘行为的哺乳动物之一。实验表明未育鼠吃不吃胎盘取决于是否有对应的基因,因而人类没有食胎盘行为可能是由于基因型决定了。胎盘在许多文化中都是受到崇敬的,吃胎盘是一种禁忌,几乎没有证据显示人类有任何吃胎盘的习惯。脱落的胎盘大多被作为废物掩埋或烧毁。虽然都市传说流传着巴斯克人吃胎盘的故事,但至今也没有发现任何相关证据,并且在巴斯克语中,“karena”胎盘这个词与“gizajana”食人这个词也没有语源上的关联。尽管如此,在一部分文化中胎盘仍然被据信有特殊功能而被食用。在中医学中,由胎盘制成的紫河车被认为具有滋补功效,用于治疗不孕不育、阳痿等疾病。目前也有假说认为胎盘可以治疗产后抑郁症和其他产后综合征。但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妇产科医生马吉·博尔特驳斥了这一观点,并表示食用胎盘并没有任何医学理由作为支撑。
相关
- 羊膜穿刺术羊膜穿刺术、羊膜腔穿刺术或羊水测试是一种医学上的产前诊断,诊断的样本是取自于发育中的胎儿周围的羊水。这项诊断主要是针对胎儿的唐氏症、镰刀型红血球疾病(sickle-cell d
- 克尔凯郭尔索伦·奥贝·克尔凯郭尔(丹麦语:Søren Aabye Kierkegaard,又译齐克果、祈克果、克尔凯郭尔、吉尔凯高尔等;1813年5月5日-1855年11月11日)是丹麦神学家、哲学家及作家,一般被视为存
- PML1BOR· transcription coactivator activity · protein binding · zinc ion binding · ubiquitin protein ligase binding · SUMO binding · protein homodimeriz
- 疑问句疑问句,是提出问题的句子。一般带有疑问词以及以问号结尾 。
- 五氧化二氮五氧化二氮(化学式:N2O5),又称硝酐,是硝酸的酸酐。通常状态下呈无色柱状结晶体,易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可以用P2O5将浓HNO3脱水得到。五氧化二氮很容易潮解,而且在10℃以上能分解生
- 鳞木Lepidodendron aculeatum Lepidodendron batovii Lepidodendron obovatum鳞木(学名:Lepidodendron)是一属已灭绝的石松类,为一类高大的树状蕨类,生长在炎热潮湿的沼泽地带中。在
- 冈崎片段冈崎片段(英语:Okazaki fragment)是DNA复制过程中,一段属于不连续合成的延迟股,即相对来说长度较短的DNA片段。名称源自1967年最早发现团队的领导者-日本名古屋大学的冈崎令治与冈
- 穆 穆穆穆(1954年8月-),中国大气动力学家。出生于安徽定远。籍贯安徽定远。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78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数学系,1982年获该校应用数学硕士学位,1985年在复旦
- 禅那禅那(梵语:ध्यान,dhyāna,巴利语:झान,jhāna),又译为驮那演那,佛教术语,意译为思惟修或静虑,在佛教经论中,专指四种色界定。修行进入四种禅那的方法,为奢摩他与毘钵舍那即止观。
- 226年中国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