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别雷

✍ dations ◷ 2025-08-13 05:20:04 #1880年出生,1934年逝世,俄罗斯诗人,俄国作家,莫斯科国立大学校友,象征主义诗人

安德烈·别雷(俄语:Андрей Белый;原名鲍里斯·安德烈·布加耶夫 、1880年10月26日-1934年1月8日)是一位俄罗斯小说家、诗人、理论家、文学评论家。他的小说《彼得堡》(Петербург)被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认为是20世纪的四本最伟大小说之一。

1880年,鲍里斯·安德烈·别雷出生于莫斯科,于著名的知识分子家庭中成长。他的父亲尼古拉·别雷是一位顶尖的数学家,同时也是莫斯科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母亲不仅非常聪明,也是一位美女。年轻的鲍里斯相当博学,包括数学、音乐、哲学和文学。他会参加象征主义运动和俄国学派新康德主义。

鲍里斯·安德烈·别雷的哲学论文是众所周知,他批评几何和概率,反而大肆宣扬数学分析。因为受到他父亲的影响,鲍里斯·安德烈·别雷经常通过熵来描述一个概念。

鲍里斯·安德烈·别雷的创作影响几个文学流派,也受到其影响,特别是象征主义。象征主义的特点是显著的神秘主义,也带有一种喜怒无常的音乐性。他的文学对于俄罗斯作家(甚至音乐家)产生深远影响,经常被比拟成詹姆斯·乔伊斯在英语世界所带来的冲击。

受到他父亲的影响,鲍里斯·安德烈·别雷在莫斯科大学学习数学与物理。1903年,鲍里斯·安德烈·别雷与俄罗斯诗人亚历山大·勃洛克开始通信,进而在隔年成为朋友。鲍里斯·安德烈·别雷在1903年以优异的成绩表现从莫斯科大学毕业。1904年,重新进入历史哲学系学习。之后鲍里斯·安德烈·别雷决定从事文学工作。

鲍里斯·安德烈·别雷与亚历山大·勃洛克年轻的妻子发展出亲密关系持续两年之久。1906年,鲍里斯·安德烈·别雷写了一首著名的诗描述三角关系。在此期间,鲍里斯·安德烈·别雷可能曾经自杀,之后亚历山大·勃洛克夫妇没有分开,别雷只好失意的前往国外。

鲍里斯·安德烈·别雷在两年后回到俄罗斯,与一名女子亚莎顺利结婚。1910年别雷完成了长篇小说《银鸽》。1911年,鲍里斯·安德烈·别雷夫妇前往西西里岛与埃及旅行。1912年,鲍里斯·安德烈·别雷结识鲁道夫·斯坦纳 ,受到其影响很大。1914年,鲍里斯·安德烈·别雷前往瑞士。

鲍里斯·安德烈·别雷年轻时深受哲学家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Влади́мир Серге́евич Соловьёв)家族的影响,特别是弗拉基米尔的弟弟米哈伊尔·索洛维约夫,鲍里斯·安德烈·别雷在自传体诗《第一次接触》(1921年)曾描述这种关系,这个标题受到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的作品《三次接触》影响。

鲍里斯·安德烈·别雷于1916年返回俄罗斯,完成象征主义小说《彼得堡》(1916年出版,1922年再版)通常被认为是他的最高杰作。这本书采用醒目的散文写作方式。这部小说背景是20世纪初(1905年俄国革命)的圣彼得堡。小说出版后引起了主管文化艺术的卢纳察尔斯基的注意,改变的话剧也搬上舞台。

1917年,鲍里斯·安德烈·别雷与亚莎离婚,这种分离的痛苦可以从一些诗作中被发现。亚莎的回忆录已经成为当前研究鲍里斯·安德烈·别雷的重要材料。1921年,鲍里斯·安德烈·别雷前往柏林,期间将《彼得堡》删节出版,成为后来在苏联通行的版本,直到1923年别雷才返回俄罗斯。

鲍里斯·安德烈·别雷晚年受到鲁道夫·斯坦纳的人智学影响。1934年1月8日,53岁的鲍里斯·安德烈·别雷于莫斯科去世。

安德烈·别雷奖(俄语:ПремияАндреяБелого)是俄罗斯文学中最重要的奖项之一,以他来命名。鲍里斯·安德烈·别雷的诗经常于音乐作品中出现,由俄罗斯歌手、词曲作家进行改编。


相关

  • 第三阶段临床试验(英语:Clinical trial)是一种根据研究方案利用已上市药物或安慰剂作为对照组的方式,对药物或其他医学治疗在受试者身上进行比较测试的过程。在临床试验中,研究者要先决定
  •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nhaled glucocorticosteroid,ICS),主要用于吸入的糖皮质激素,简称为“吸入激素”。由于目前主流的ICS采用的是布地奈德等局部不吸收,或者吸收后迅速在肝脏灭活
  • 网景网景通信(英语:Netscape Communications ),以前称为网景通信公司(Netscape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大部分通常被简称为网景(Netscape)。网景曾经是一家美国的电脑服务公司,以其
  •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旅馆餐饮业基本情况中国大陆的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其中的普查对象中国大陆的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其中的普查对象住宿和餐饮业属于第三产业领域。2004年末,全国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
  • 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大屠杀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大屠杀(英语:Kamianets-Podilskyi massacre)是二战中一起针对犹太人的大规模枪决行动,实施于巴巴罗萨行动的开端阶段,由纳粹德国维安警察营(英语:Orpo battalio
  • 基奥瓦人基奥瓦(英语:Kiowa,/ˈkaɪəwə, -wɑː, -weɪ/)是美国大平原上的一个印第安人部落。17至18世纪,他们从蒙大拿州西部迁移到科罗拉多州,19世纪进入南部平原。1867年,基奥瓦人搬到
  • 德因泽塔因查(满语:,转写:tainca,?-1626年),或称德因泽,姓氏不详。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小福晋,皇太极的庶母。天命五年(1620年)三月,汗宅内有一名闲散侍女秦太与一个名为纳扎的女子发生口角,互指对方
  • 万建中万建中可以指:
  • 天蛾科见内文天蛾科(学名:Sphingidae)是鳞翅目的一科,科名取自希腊语“Sphinx”,即希腊神话中的怪物“斯芬克斯”。天蛾科下辖200多个属,约1,450个品种。本科物种大多数于热带生活,但其每
  • 安东尼·贝伦森安东尼·查理斯·贝伦森(英语:Anthony Charles "Tony" Beilenson,1932年10月26日-2017年3月5日),美国纽约州新罗谢尔人,犹太人、美国民主党党员,曾代表南加州出任美国国会参议员(1977